發表時間: 2006-09-16 18:10:01作者:陳景元
編者按:一直以來,兵馬俑都被人們認為是秦始皇陵的一部分。但是,兵馬俑與秦始皇之間,真的有事實上的主屬關係嗎?長期關注、研究兵馬俑的建築學家陳景元,提出了一個驚世駭俗的觀點:兵馬俑的主人根本不是秦始皇,而是秦始皇的高祖母秦宣太后。
作為一家之言,特此刊出,以供大家探討。
1974年3月29日,號稱「世界第八大奇蹟」的秦代兵馬俑,在陝西臨潼西楊村被發現了。隨後不久,便被認定為秦始皇的陪葬品,或稱作「秦始皇陵兵馬俑」。這種看法長期以來普遍流行,幾乎成為一種「公論」。但在經過深入研究「秦始皇陵及兵馬俑」之後,認為這一個「定性」結論,是不能夠成立的。我的觀點是:兵馬俑的主人根本不是秦始皇,而是秦始皇的高祖母秦宣太后。
根據1975年發表的《秦俑坑試掘第一號簡報》,說能夠證明陶俑屬於秦始皇陵的現場清理材料,有以下幾個方面:俑坑的西端,距秦始皇陵外城東牆1225米;俑坑出土的鋪地磚,其形制、質量、紋飾和文字,與秦始皇陵內出土的秦磚一樣;俑坑出土的武士,和陵內過去出土的跽坐俑的陶質、製作技法相似。隨後,在1981年又有文章指出:秦始皇曾經下令將陵墓向外擴展「三百丈」。而出士俑坑的西楊村的掘井地,正好就在這個「三百丈」的範圍之內。
我對此並不認同:其一,器物、地磚有相同之處,不能證明兵馬俑屬於秦始皇陵,因為大家皆為秦時之物,製造時間又相近,有一些共同點都很正常。更何況兩地出土的陶俑,無論大小、形象,都是很不相同的。其二,秦時的「三百丈」只有690米,在秦始皇陵封土之東近二公里的兵馬俑,怎麼可能被包囊在這一個「三百丈」的界址之中?它怎麼可能成為秦始皇陵的一個組成部分?
後來又有一種說法是,秦始皇陵陵園面積達56.25平方公里,秦俑所在的西楊村,被包羅其中,它可作為俑坑定性的重要依據。對此人們同樣持否定的態度:根據《秦始皇陵考古紀要》以及《秦陵秦俑最新發現》所提供的材料看,這僅是有關部門按照《文物保護條例》的精神,劃定的一個建設用地控制區,目的是限制這裡今後的非農業工程建設。試問:怎麼能夠把一塊城市規劃、土地管理中的保護區用地,任意曲解為是當年秦始皇陵的實際面積?
既然與始皇帝無關,那麼兵馬俑到底是誰的呢?經過深入研究考證,我認為,它應當是秦始皇的高祖母秦宣太后的。
秦宣太后,姓羋(mi),本是楚國的顯赫王族,後嫁於秦惠文王。她在秦國統治了四十一年之久,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真正掌權治國的女國君,甚至有人稱她為兩千多年前的「慈禧太后」。由於她當政時間長,勢力強,影響大,完全有條件、有資格修建豪奢大墓及其陪葬坑。
在《史記·正義》及《陝西通志》、《臨潼縣誌》等史料中,都有「驪山:在雍州新豐縣南16里;秦始皇陵:在雍州新豐縣西南10里;秦宣太后陵:在雍州新豐縣南14里」的記載。雍州新豐縣的縣城,在今臨潼縣新豐鎮的東北不遠處,根據上述明確的方位和里程,很容易就能找到的秦宣太后陵,就在秦始皇陵的東側偏南、距驪山山腳約2里處的西楊村、下和村一帶,也就是人們現在所熟知的秦俑坑附近。
同時,人們在秦俑坑裡發現了最直接的證據。不少秦俑的頭頂,梳有苗裔楚人特有的、偏於一側的歪髻;秦俑的服色,五顏六色,非常鮮艷,與秦王朝的尚黑制度,有顯著差別。此外,在陶俑身上還刻有一個「羋」字,與當年發掘的阿房宮「北司」遺址中的「羋」字相似。阿房宮由秦惠文王始建,而宣太后羋氏,即是秦惠文王的妃子。
更重要的是,在俑坑底部,存在有厚厚的、可分為14層的淤泥層。從歷史上臨潼大暴雨的頻率及旱、澇交替的規律和特點看,要形成這麼厚的淤泥,至少需要40年以上。一層層的淤泥,無疑就是一種最真實的「時間年輪」。如果俑坑確實毀於秦末,由此往前推移幾十年,加上建坑所需的時間,那麼俑坑的主人,只能推移到秦宣太后這邊來了!
作為一家之言,特此刊出,以供大家探討。
1974年3月29日,號稱「世界第八大奇蹟」的秦代兵馬俑,在陝西臨潼西楊村被發現了。隨後不久,便被認定為秦始皇的陪葬品,或稱作「秦始皇陵兵馬俑」。這種看法長期以來普遍流行,幾乎成為一種「公論」。但在經過深入研究「秦始皇陵及兵馬俑」之後,認為這一個「定性」結論,是不能夠成立的。我的觀點是:兵馬俑的主人根本不是秦始皇,而是秦始皇的高祖母秦宣太后。
根據1975年發表的《秦俑坑試掘第一號簡報》,說能夠證明陶俑屬於秦始皇陵的現場清理材料,有以下幾個方面:俑坑的西端,距秦始皇陵外城東牆1225米;俑坑出土的鋪地磚,其形制、質量、紋飾和文字,與秦始皇陵內出土的秦磚一樣;俑坑出土的武士,和陵內過去出土的跽坐俑的陶質、製作技法相似。隨後,在1981年又有文章指出:秦始皇曾經下令將陵墓向外擴展「三百丈」。而出士俑坑的西楊村的掘井地,正好就在這個「三百丈」的範圍之內。
我對此並不認同:其一,器物、地磚有相同之處,不能證明兵馬俑屬於秦始皇陵,因為大家皆為秦時之物,製造時間又相近,有一些共同點都很正常。更何況兩地出土的陶俑,無論大小、形象,都是很不相同的。其二,秦時的「三百丈」只有690米,在秦始皇陵封土之東近二公里的兵馬俑,怎麼可能被包囊在這一個「三百丈」的界址之中?它怎麼可能成為秦始皇陵的一個組成部分?
後來又有一種說法是,秦始皇陵陵園面積達56.25平方公里,秦俑所在的西楊村,被包羅其中,它可作為俑坑定性的重要依據。對此人們同樣持否定的態度:根據《秦始皇陵考古紀要》以及《秦陵秦俑最新發現》所提供的材料看,這僅是有關部門按照《文物保護條例》的精神,劃定的一個建設用地控制區,目的是限制這裡今後的非農業工程建設。試問:怎麼能夠把一塊城市規劃、土地管理中的保護區用地,任意曲解為是當年秦始皇陵的實際面積?
既然與始皇帝無關,那麼兵馬俑到底是誰的呢?經過深入研究考證,我認為,它應當是秦始皇的高祖母秦宣太后的。
秦宣太后,姓羋(mi),本是楚國的顯赫王族,後嫁於秦惠文王。她在秦國統治了四十一年之久,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真正掌權治國的女國君,甚至有人稱她為兩千多年前的「慈禧太后」。由於她當政時間長,勢力強,影響大,完全有條件、有資格修建豪奢大墓及其陪葬坑。
在《史記·正義》及《陝西通志》、《臨潼縣誌》等史料中,都有「驪山:在雍州新豐縣南16里;秦始皇陵:在雍州新豐縣西南10里;秦宣太后陵:在雍州新豐縣南14里」的記載。雍州新豐縣的縣城,在今臨潼縣新豐鎮的東北不遠處,根據上述明確的方位和里程,很容易就能找到的秦宣太后陵,就在秦始皇陵的東側偏南、距驪山山腳約2里處的西楊村、下和村一帶,也就是人們現在所熟知的秦俑坑附近。
同時,人們在秦俑坑裡發現了最直接的證據。不少秦俑的頭頂,梳有苗裔楚人特有的、偏於一側的歪髻;秦俑的服色,五顏六色,非常鮮艷,與秦王朝的尚黑制度,有顯著差別。此外,在陶俑身上還刻有一個「羋」字,與當年發掘的阿房宮「北司」遺址中的「羋」字相似。阿房宮由秦惠文王始建,而宣太后羋氏,即是秦惠文王的妃子。
更重要的是,在俑坑底部,存在有厚厚的、可分為14層的淤泥層。從歷史上臨潼大暴雨的頻率及旱、澇交替的規律和特點看,要形成這麼厚的淤泥,至少需要40年以上。一層層的淤泥,無疑就是一種最真實的「時間年輪」。如果俑坑確實毀於秦末,由此往前推移幾十年,加上建坑所需的時間,那麼俑坑的主人,只能推移到秦宣太后這邊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