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舍那佛像
|
洛陽城南兩山峙 石窟龍門壁崖存 伊水此去千餘年 猶留萬佛笑對凡
洛陽城南13公里處,伊水在香山與龍門山兩山對峙之間奔流,猶如一座天然門闕,所以古稱「伊闕」。龍門石窟密佈於伊水兩岸的崖壁上,南北長達一公里,石窟保留著大量的宗教、美術、書法、音樂、服飾、醫藥、建築等方面的實物史料,因此,堪稱為一座大型石刻藝術博物館。唐代詩人白居易游此曾說:「洛陽四郊山水之勝,龍門首焉。」
龍門石窟開創於公元494年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前後,歷經東魏、西魏、北齊、北周、隋、唐,連續大規模營造達400餘年之久,北宋以後雖也有雕鑿,但為數甚少。現存1300多個石窟、2345窟龕、佛塔80餘座、造像11萬餘尊、碑刻題記3600餘塊,與大同雲崗石窟、敦煌千佛洞石窟齊名,並稱中國三大石窟。主要洞窟有潛溪寺、萬佛洞、賓陽三洞、蓮花洞、奉先寺等。
龍門石窟 (NG HAN GUAN/AFP/GETTY IMAGES) |
奉先寺是龍門石窟規模最大的露天佛龕,長寬各30餘米,也是唐代雕塑藝術的傑出代表。據造像銘記載,此窟開鑿於唐代武則天時期,歷時三年,主佛盧舍那佛高達 17.14公尺,據佛經說,盧舍那意即光明遍照。這尊佛像面容豐腴,雍容大度,兩耳下垂,形態圓滿,具有高度的藝術感染力。武則天曾為此寺「助脂粉錢」兩萬貫,並親率朝臣參加盧舍那佛的開光儀式。在伊水東岸有一巨石,傳說即為武則天當年禮佛時擊鼓奏樂的地方。
賓陽洞前後用了24年才完成,是開鑿時間最長的一個洞窟,洞口有唐宰相書法家褚遂良親書碑銘。洞內有11尊大佛像。主像釋迦牟尼,高鼻大眼、神態端祥,左右二邊弟子、菩薩侍立,面相清瘦,目大頸平,有著明顯西域藝術痕跡。窟頂雕有飛天,挺健飄逸,是北魏中期石雕藝術的傑作。
金剛力士雕像 (NG HAN GUAN/AFP/GETTY IMAGES) |
1953年清理洞窟積土時,在極南洞附近發現的金剛力士雕像比盧舍那佛像旁的力士像更加動人,屬龍門石窟中的珍品,是被盜鑿未能運走所遺。只見金剛力士兩眼暴突,怒視前方,二手握拳,胸上、手、腿上的肌肉突起。整座雕像造型粗獷豪放,雄健有力,氣勢逼人。
還有一個藥方洞,刻有140個藥方,反映了中華古代醫學的成就。把一些藥方刻在石碑上或洞窟中,在其餘地方也有發現,這是古代醫學成就傳於後世的一個重要方法。
2000年11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洛陽龍門石窟列入文化類世界遺產。
龍門石窟(李昕攝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