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時間: 2006-09-12 20:09:56作者:
9月9日上午,河間市文保所一名工作人員打開文物倉庫沈重的鐵門,檢查5天前剛剛出土的東漢古墓文物,當看到盛放陪葬糧食的彩繪陶奩時,這名工作人員簡直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埋葬於近2000年前的陶奩的表層生出密密一層嫩芽。這一神奇消息不脛而走,引起當地考古、農業及生物專家的濃厚興趣和高度關注。
■出土陶奩裡發現種子
前不久,河間市龍華店鄉閻辛莊一村民在地裡取土時,發現一青磚古墓,滄州及河間兩級文保單位對古墓進行了清理髮掘(本報曾報導)。經過研究推斷,古墓應是東漢早中期所筑。表面生出植物嫩芽的彩繪陶奩就出土於這個墓葬的兩個耳室之間的密封通道,距離地面約有三四米深。剛剛出土時,陶奩內的泥土中,存有一些植物的果實,基本保持了外形的完整,可以分辨出的有穀粒之類。考古人員初步判斷,彩繪陶奩應是盛放陪葬糧食的器具。此外,在主墓室內,考古人員還發現了類似於花卉種子的籽粒。9月4日,考古人員將彩繪陶奩等文物封存於文保所文物庫房。
■種子出土數天後發芽
河間市文化局長田國福告訴記者,9月7日,他曾陪同滄州市文物局負責人參觀過這批文物。當時,彩繪陶奩如同剛出土時一樣,沒有出現特殊的情況。沒想到,9月9日,當文保所工作人員再次打開庫房大門時,發現陶奩表層生出密密一層嫩芽。
昨日上午,記者在河間文保所庫房內看到,陶奩的表層半邊,長滿了細密的嫩芽,另外的半邊則比較稀疏,甚至在陶奩的壁側,也生出一些嫩芽。仔細觀察,可以看到有的嫩芽旁邊,懸掛著光滑閃亮的種子外殼。
■種子比現代穀粒偏小
滄州師專生物系副教授孟德榮認為,這些植物可能是穀子或黍子,而且植物種子顆粒明顯比現代的穀子或黍子偏小,因此不排除這些植物種子是東漢古墓隨葬品的可能。此外,這些嫩芽比較細弱,也許與長期代謝營養消耗有關,如果任其自生自長,估計很難開花結果。
田國福介紹,清理髮掘中發現,古墓的主墓室曾遭到破壞,在裡面發現有宋代的瓷片,估計這個時期曾被盜過,期間也有植物種子被帶入的可能。然而,存放陶奩的通道土層層次清晰,沒有受到任何被打破的痕跡,可以排除植物種子被人帶入或者隨雨水滲透的可能性。此外,彩繪陶奩出土時上面覆蓋厚厚泥土,在剝出表層泥土發現植物種子後,即用塑料布密封處理,然後保存在文物庫房內,地表浮土中種子粘附的可能性也被排除。
■生物學者已提取標本
孟德榮表示,古墓中比較潮濕,陪葬的糧食容易腐爛炭化,保存到現在十分困難。如果發芽的種子確是東漢時期陪葬品,對於種子的抗病、抗蟲、抗旱等基因及儲藏條件研究非常重要。「東漢時期的古人為我們保存了當時的物種,我們也應該結合現在的儲藏條件,為數千年後的後代建立一座現代物種基因庫。」
孟德榮從陶奩中提取了種芽標本,帶回去進一步研究。他告訴記者,若想進一步弄清種子發芽真相,還有待對陶奩進一步清理,同時有必要對發芽種子做分子生物學研究以及碳14的鑑定,以確切判斷種子年齡。
■出土陶奩裡發現種子
前不久,河間市龍華店鄉閻辛莊一村民在地裡取土時,發現一青磚古墓,滄州及河間兩級文保單位對古墓進行了清理髮掘(本報曾報導)。經過研究推斷,古墓應是東漢早中期所筑。表面生出植物嫩芽的彩繪陶奩就出土於這個墓葬的兩個耳室之間的密封通道,距離地面約有三四米深。剛剛出土時,陶奩內的泥土中,存有一些植物的果實,基本保持了外形的完整,可以分辨出的有穀粒之類。考古人員初步判斷,彩繪陶奩應是盛放陪葬糧食的器具。此外,在主墓室內,考古人員還發現了類似於花卉種子的籽粒。9月4日,考古人員將彩繪陶奩等文物封存於文保所文物庫房。
■種子出土數天後發芽
河間市文化局長田國福告訴記者,9月7日,他曾陪同滄州市文物局負責人參觀過這批文物。當時,彩繪陶奩如同剛出土時一樣,沒有出現特殊的情況。沒想到,9月9日,當文保所工作人員再次打開庫房大門時,發現陶奩表層生出密密一層嫩芽。
昨日上午,記者在河間文保所庫房內看到,陶奩的表層半邊,長滿了細密的嫩芽,另外的半邊則比較稀疏,甚至在陶奩的壁側,也生出一些嫩芽。仔細觀察,可以看到有的嫩芽旁邊,懸掛著光滑閃亮的種子外殼。
■種子比現代穀粒偏小
滄州師專生物系副教授孟德榮認為,這些植物可能是穀子或黍子,而且植物種子顆粒明顯比現代的穀子或黍子偏小,因此不排除這些植物種子是東漢古墓隨葬品的可能。此外,這些嫩芽比較細弱,也許與長期代謝營養消耗有關,如果任其自生自長,估計很難開花結果。
田國福介紹,清理髮掘中發現,古墓的主墓室曾遭到破壞,在裡面發現有宋代的瓷片,估計這個時期曾被盜過,期間也有植物種子被帶入的可能。然而,存放陶奩的通道土層層次清晰,沒有受到任何被打破的痕跡,可以排除植物種子被人帶入或者隨雨水滲透的可能性。此外,彩繪陶奩出土時上面覆蓋厚厚泥土,在剝出表層泥土發現植物種子後,即用塑料布密封處理,然後保存在文物庫房內,地表浮土中種子粘附的可能性也被排除。
■生物學者已提取標本
孟德榮表示,古墓中比較潮濕,陪葬的糧食容易腐爛炭化,保存到現在十分困難。如果發芽的種子確是東漢時期陪葬品,對於種子的抗病、抗蟲、抗旱等基因及儲藏條件研究非常重要。「東漢時期的古人為我們保存了當時的物種,我們也應該結合現在的儲藏條件,為數千年後的後代建立一座現代物種基因庫。」
孟德榮從陶奩中提取了種芽標本,帶回去進一步研究。他告訴記者,若想進一步弄清種子發芽真相,還有待對陶奩進一步清理,同時有必要對發芽種子做分子生物學研究以及碳14的鑑定,以確切判斷種子年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