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時間: 2006-08-31 22:27:36作者:
一、牛車、羊車
自古也有牛車。《周易·系辭下》:「服牛乘馬,引重致遠,以利天下。」牛能負重耐勞,但速度慢,所以牛車多用以載物。《漢書·兒寬傳》:「民聞[寬]當免(免官),皆恐失之,大家牛車,小家擔負,輸租絹屬不絕。」在馬車受重視的時代牛車即被認為是‘賤」的。《漢書·遊俠傳》:「[朱家]家亡(無)余財,衣不兼採,食不重味,乘不過軥牛(小牛)。」《史記·酷吏列傳》:「[張]湯死……昆弟(兄弟)諸子欲厚葬湯,湯母曰:‘湯為天子大臣,被污惡言而死,何厚葬乎?’載以牛車,有棺無槨。」牛車送柩是其薄葬的一項。《漢書·食貨志》:「[漢初]白天子不能具醇駟(即四馬同色),而將相或乘牛車。」這是因為建國伊始,講究不得。而東漢之末天下大亂,經濟更為凋敝,於是連天子也無馬車可乘。《三國誌·魏志·董卓傳》:「[楊]奉、[韓]暹等遂以天子都安邑,御乘牛車。」
但是魏晉以後坐牛車卻變得時髦了。這大概是因為牛較安穩保險,對於養尊處優恬淡輕閑的士族階層更為合適,同時也與後來政治文化中心移至江南,而江南牛多馬少有關。《南齊書·陳顯達傳》:「家既豪富,諸子與王敬則諸兒並精車牛、麗服飾。當世快牛稱張世子青、王三郎烏、呂文顯折角、江曇雲白鼻。」當時連皇宮裡也養牛。這種情況就跟清末一些人家講究好騾子、現在講究名牌摩托車、汽車一樣。這種乘牛車的習慣直至南宋還可看到。《老學庵筆記》卷二:「成都諸名族婦女,出入皆乘犢牛。惟城北郭氏車最鮮美,為一城之冠,謂之郭家車子。」牛車既為婦女所專用,陸游又以為新奇而予以記錄,可見當時乘牛車的已不多了。
古代還以羊拉車。《周禮·考工記·車人》曾提到羊車,據學者考證,那只是較小的車,並非真用羊拉。漢魏以後才有真正的羊車。《晉書·胡貴嬪傳》:「武帝掖庭(後宮)並寵者眾,帝莫知所適。常乘羊車,恣其所之,至,便宴寢。宮人乃取竹葉插戶,以鹽汁灑地而引羊車。」(竹葉、鹽都是羊愛吃的,羊至門口貪吃就不走了。)《南齊書·魏虜傳》:「虜主及后妃常行,乘銀鏤羊車,不施帷幔,皆偏坐垂腳轅中。」羊車的實用價值不大,因而歷來為帝王消遣淫樂的工具。
二、棧車、輜車、安車、溫車、傳車、輦
車子因質料、用途的不同而有許多種。常見的有:
棧車。棧又寫作輾。這是以木條編輿的輕便車。《詩經·小雅·何草不黃》:「有棧之車,行彼之道。」《左傳·成公二年》:「醜父寢於輾中,蛇出於其下。以肱擊之,傷,而匿之。」因為車廂為木條所編,有空隙,所以蛇才能出於其「下」。又由於棧車似碎材所拼,所以又叫柴車。《史記·楚世家》:「蓽露藍縷,以處草莽。」服虔說:「蓽露,柴車,素(不加漆飾)大輅也。」《列子·力命》:「北宮子既歸……乘其篳路,若文軒之飾。」棧車是較簡陋的,因此上面三例都用以說明生活的艱苦樸素。《漢書·王莽傳》:「唐尊曰:‘國虛民貧,咎在奢泰。’乃身短衣小袖,乘牝(母馬)柴車,藉槀(鋪草蓆),瓦器。」則以乘柴車作為反對奢侈的手段。
輜車。即有帷幔的車子,多用於載物,帷幔可以遮蔽風雨,防止貨物損害,人也可以在裡面寢臥。《史記·孫子列傳》:「於是乃以田忌為將,而孫子為師,居輜車中,坐為計謀。」孫臏受過臏刑,所以「坐」著指揮;居輜車中既便於休息,也便於進攻大梁時保密。《漢書·張敞傳》:「禮,君母出門則乘輜軿(píng,平)。」輜軿也就是輜車。「重車」其實也是輜車。《漢書·朱買臣傳》:「後數歲,買臣隨上計吏為卒,將重車至長安。」若說「輜重」,則指輜車中所載的重物。《老子》:「聖人終日行不離輜重。」這是以輜重指行路所帶的日常生活用品。《三國誌·魏志·荀攸傳》:「太祖(曹操)拔白馬還,遣輜重循河而西。」這是指軍需物資。
安車。是一匹馬拉的小車,可以在輿內安坐。《禮記·曲禮上》:「大夫七十而致事(離職)……適四方,乘安車。」《史記·甘茂列傳》:「秦武王三年,謂甘茂曰:‘寡人欲安車通三川,以窺周室,而寡人死不朽矣。’」秦武王第二年便死去了,大概這時他已自感不妙,所以想乘安車出征。如果君王用安車徵聘某人(一般都是讀書人),則是一種「殊榮」。《後漢書·逸民傳》:「桓帝乃備玄纁之禮(布帛之類),以安車聘之(指韓康)。」以安車送行也是一樣的道理。《史記.孟子荀卿列傳》:「[梁]惠王欲以卿相位待之,[淳於]髡因謝去,於是送以安車駕駟,束帛加璧,黃金百鎰。」古代車輿與輪軸之間沒有彈簧,路面又不好,車子走起來顛簸之狀可以想見。為了坐在上面更加舒適,可以用蒲草裹輪。
溫車。是一種臥車,有帷幔,有窗子,可以根據氣溫開閉調節車內氣溫。《史記·齊世家》:「桓公之中鉤(被管仲射帶鉤),佯死以誤管仲,已而載溫車中馳行。」溫車又叫韞輬(wēn liáng)溫涼)車。又《李斯列傳》:「李斯以為上(秦始皇)在外崩,無真太子,故秘之,置始皇居韞輬車中。」後來轀輬車被用作喪車。《漢書·霍光傳》:「載光屍柩以韞瓊車。」近年在西安出土了完整的銅車馬,有帷,有頂,頂微呈脊形,後有門,前邊及左右有窗,當即轀輬車。
凡有帷幔、供坐臥或載物的車,御者都在帷幔之外、車輿的最前邊,居中,而且是跪坐。
傳車。是用於傳遞消息法令的車,為驛站所專用,較為輕快,在先秦叫馹(rì,日)。《左傳·襄公二十一年》:「晉侯問叔向之罪於樂王鮒(晉大夫)……於是祁奚老矣,聞之,乘馹而見宣子。」《晏子春秋·內篇雜上》:「景公聞之(指晏子離職而去),大駭,乘馹而自追晏子。」這都是因為事情緊急而乘馹。
傳車也可簡稱傳。《史記·範睢列傳》:「於是秦昭王大悅,乃謝王稽,使以傳車召範睢。」
輦。是人推挽的車。《穀梁傳·成公四年》:「晉君召伯尊而問焉。伯尊來,遇輦者。輦者不辟(同避),使車右下而鞭之。」輦者,即挽車人。《左傳·成公十七年》:「齊慶克通於聲孟子,與婦人蒙衣乘輦而人於閎(巷門)。」後來輦成為皇帝、皇后的專用車。《史記·梁孝王世家》:「以太后親故,王人則侍景帝同輦,出則同車遊獵,射禽獸上林[苑]中。」「人」指在宮內,說明帝王只在宮內使用。司馬遷《報任安書》:「僕賴先人緒業,得待罪輦轂下二十餘年矣。」杜牧《冬至日遇京使發寄舍弟》:「尊前豈解愁家國,輦下惟能憶弟兄。」輦轂下或輦下都指皇帝所居之地,也就是京師。
另外,肩輿即今之轎子、滑竿,原為上山時所用,作為交通工具時代較晚,開始時也不普遍。《南齊書·垣崇祖傳》:「崇祖著白紗帽,肩*(同輿)上城。」車無法上城,所以乘肩輿。《世說新語·簡傲》:「謝中郎是王藍田女婿。嘗著白綸巾,肩輿徑至揚州聽事(官府大堂)。」白巾、肩輿,與垣崇祖同,意在表示不同凡俗。《資治通鑒》卷一九八:「[唐太宗]嘗乘腰輿,有‘三衛’(皇帝衛士的總稱)誤拂御衣,其人懼,色變。」胡三省註:「腰輿,令人舉之,其高至腰。」這樣看來腰輿與肩輿同類,只是小上肩而已。
自古也有牛車。《周易·系辭下》:「服牛乘馬,引重致遠,以利天下。」牛能負重耐勞,但速度慢,所以牛車多用以載物。《漢書·兒寬傳》:「民聞[寬]當免(免官),皆恐失之,大家牛車,小家擔負,輸租絹屬不絕。」在馬車受重視的時代牛車即被認為是‘賤」的。《漢書·遊俠傳》:「[朱家]家亡(無)余財,衣不兼採,食不重味,乘不過軥牛(小牛)。」《史記·酷吏列傳》:「[張]湯死……昆弟(兄弟)諸子欲厚葬湯,湯母曰:‘湯為天子大臣,被污惡言而死,何厚葬乎?’載以牛車,有棺無槨。」牛車送柩是其薄葬的一項。《漢書·食貨志》:「[漢初]白天子不能具醇駟(即四馬同色),而將相或乘牛車。」這是因為建國伊始,講究不得。而東漢之末天下大亂,經濟更為凋敝,於是連天子也無馬車可乘。《三國誌·魏志·董卓傳》:「[楊]奉、[韓]暹等遂以天子都安邑,御乘牛車。」
但是魏晉以後坐牛車卻變得時髦了。這大概是因為牛較安穩保險,對於養尊處優恬淡輕閑的士族階層更為合適,同時也與後來政治文化中心移至江南,而江南牛多馬少有關。《南齊書·陳顯達傳》:「家既豪富,諸子與王敬則諸兒並精車牛、麗服飾。當世快牛稱張世子青、王三郎烏、呂文顯折角、江曇雲白鼻。」當時連皇宮裡也養牛。這種情況就跟清末一些人家講究好騾子、現在講究名牌摩托車、汽車一樣。這種乘牛車的習慣直至南宋還可看到。《老學庵筆記》卷二:「成都諸名族婦女,出入皆乘犢牛。惟城北郭氏車最鮮美,為一城之冠,謂之郭家車子。」牛車既為婦女所專用,陸游又以為新奇而予以記錄,可見當時乘牛車的已不多了。
古代還以羊拉車。《周禮·考工記·車人》曾提到羊車,據學者考證,那只是較小的車,並非真用羊拉。漢魏以後才有真正的羊車。《晉書·胡貴嬪傳》:「武帝掖庭(後宮)並寵者眾,帝莫知所適。常乘羊車,恣其所之,至,便宴寢。宮人乃取竹葉插戶,以鹽汁灑地而引羊車。」(竹葉、鹽都是羊愛吃的,羊至門口貪吃就不走了。)《南齊書·魏虜傳》:「虜主及后妃常行,乘銀鏤羊車,不施帷幔,皆偏坐垂腳轅中。」羊車的實用價值不大,因而歷來為帝王消遣淫樂的工具。
二、棧車、輜車、安車、溫車、傳車、輦
車子因質料、用途的不同而有許多種。常見的有:
棧車。棧又寫作輾。這是以木條編輿的輕便車。《詩經·小雅·何草不黃》:「有棧之車,行彼之道。」《左傳·成公二年》:「醜父寢於輾中,蛇出於其下。以肱擊之,傷,而匿之。」因為車廂為木條所編,有空隙,所以蛇才能出於其「下」。又由於棧車似碎材所拼,所以又叫柴車。《史記·楚世家》:「蓽露藍縷,以處草莽。」服虔說:「蓽露,柴車,素(不加漆飾)大輅也。」《列子·力命》:「北宮子既歸……乘其篳路,若文軒之飾。」棧車是較簡陋的,因此上面三例都用以說明生活的艱苦樸素。《漢書·王莽傳》:「唐尊曰:‘國虛民貧,咎在奢泰。’乃身短衣小袖,乘牝(母馬)柴車,藉槀(鋪草蓆),瓦器。」則以乘柴車作為反對奢侈的手段。
輜車。即有帷幔的車子,多用於載物,帷幔可以遮蔽風雨,防止貨物損害,人也可以在裡面寢臥。《史記·孫子列傳》:「於是乃以田忌為將,而孫子為師,居輜車中,坐為計謀。」孫臏受過臏刑,所以「坐」著指揮;居輜車中既便於休息,也便於進攻大梁時保密。《漢書·張敞傳》:「禮,君母出門則乘輜軿(píng,平)。」輜軿也就是輜車。「重車」其實也是輜車。《漢書·朱買臣傳》:「後數歲,買臣隨上計吏為卒,將重車至長安。」若說「輜重」,則指輜車中所載的重物。《老子》:「聖人終日行不離輜重。」這是以輜重指行路所帶的日常生活用品。《三國誌·魏志·荀攸傳》:「太祖(曹操)拔白馬還,遣輜重循河而西。」這是指軍需物資。
安車。是一匹馬拉的小車,可以在輿內安坐。《禮記·曲禮上》:「大夫七十而致事(離職)……適四方,乘安車。」《史記·甘茂列傳》:「秦武王三年,謂甘茂曰:‘寡人欲安車通三川,以窺周室,而寡人死不朽矣。’」秦武王第二年便死去了,大概這時他已自感不妙,所以想乘安車出征。如果君王用安車徵聘某人(一般都是讀書人),則是一種「殊榮」。《後漢書·逸民傳》:「桓帝乃備玄纁之禮(布帛之類),以安車聘之(指韓康)。」以安車送行也是一樣的道理。《史記.孟子荀卿列傳》:「[梁]惠王欲以卿相位待之,[淳於]髡因謝去,於是送以安車駕駟,束帛加璧,黃金百鎰。」古代車輿與輪軸之間沒有彈簧,路面又不好,車子走起來顛簸之狀可以想見。為了坐在上面更加舒適,可以用蒲草裹輪。
溫車。是一種臥車,有帷幔,有窗子,可以根據氣溫開閉調節車內氣溫。《史記·齊世家》:「桓公之中鉤(被管仲射帶鉤),佯死以誤管仲,已而載溫車中馳行。」溫車又叫韞輬(wēn liáng)溫涼)車。又《李斯列傳》:「李斯以為上(秦始皇)在外崩,無真太子,故秘之,置始皇居韞輬車中。」後來轀輬車被用作喪車。《漢書·霍光傳》:「載光屍柩以韞瓊車。」近年在西安出土了完整的銅車馬,有帷,有頂,頂微呈脊形,後有門,前邊及左右有窗,當即轀輬車。
凡有帷幔、供坐臥或載物的車,御者都在帷幔之外、車輿的最前邊,居中,而且是跪坐。
傳車。是用於傳遞消息法令的車,為驛站所專用,較為輕快,在先秦叫馹(rì,日)。《左傳·襄公二十一年》:「晉侯問叔向之罪於樂王鮒(晉大夫)……於是祁奚老矣,聞之,乘馹而見宣子。」《晏子春秋·內篇雜上》:「景公聞之(指晏子離職而去),大駭,乘馹而自追晏子。」這都是因為事情緊急而乘馹。
傳車也可簡稱傳。《史記·範睢列傳》:「於是秦昭王大悅,乃謝王稽,使以傳車召範睢。」
輦。是人推挽的車。《穀梁傳·成公四年》:「晉君召伯尊而問焉。伯尊來,遇輦者。輦者不辟(同避),使車右下而鞭之。」輦者,即挽車人。《左傳·成公十七年》:「齊慶克通於聲孟子,與婦人蒙衣乘輦而人於閎(巷門)。」後來輦成為皇帝、皇后的專用車。《史記·梁孝王世家》:「以太后親故,王人則侍景帝同輦,出則同車遊獵,射禽獸上林[苑]中。」「人」指在宮內,說明帝王只在宮內使用。司馬遷《報任安書》:「僕賴先人緒業,得待罪輦轂下二十餘年矣。」杜牧《冬至日遇京使發寄舍弟》:「尊前豈解愁家國,輦下惟能憶弟兄。」輦轂下或輦下都指皇帝所居之地,也就是京師。
另外,肩輿即今之轎子、滑竿,原為上山時所用,作為交通工具時代較晚,開始時也不普遍。《南齊書·垣崇祖傳》:「崇祖著白紗帽,肩*(同輿)上城。」車無法上城,所以乘肩輿。《世說新語·簡傲》:「謝中郎是王藍田女婿。嘗著白綸巾,肩輿徑至揚州聽事(官府大堂)。」白巾、肩輿,與垣崇祖同,意在表示不同凡俗。《資治通鑒》卷一九八:「[唐太宗]嘗乘腰輿,有‘三衛’(皇帝衛士的總稱)誤拂御衣,其人懼,色變。」胡三省註:「腰輿,令人舉之,其高至腰。」這樣看來腰輿與肩輿同類,只是小上肩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