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天文學聯合會第二十六屆大會目前正在捷克首都布拉格召開,會議主辦單位今天說,如果此次會議通過新的行星定義,太陽系可能很快就會擁有十二個行星,比原先還要多出三個新成員,甚至可能更多。
大會針對行星定義進行提案,將區別行星與彗星及小行星等小型天體之間的差異。
國際天文學聯合會說,提案若通過,太陽系行星將增為十二個,包括八個傳統行星,三個包括冥王星在內的「冥王星型行星」(plutons),以及一個曾經為小行星的塞瑞斯星(Ceres)。
新型高倍數天文望遠鏡在太陽系外緣區域發現大型星體,因此對「行星」(planet)的歷史定義構成威脅;行星一字緣於希臘文,意指「流浪徘徊者」。
國際天文學聯合會主席艾克爾說:「近期新發現包括太陽系外緣區的物體,其大小類似或大於冥王星。」
二零零五年七月,一個美國天文學家團隊宣布發現一個遠大於冥王星的神秘星體2003UB313,並宣稱此為太陽系第十大行星,因而引發學界行星論戰。
距離地球一百五十億公里的UB313星的發現,引發了重大爭議,支持冥王星為行星的擁護者認為,這顆新發現的星體並非行星,只是一個岩石,或是一個「庫柏帶物體」(KBO);所謂庫柏帶物體,系指在太陽系外緣繞日運行的冰體與原始碎片,數量估計約十萬個。
國際天文學聯合會自一九一九年成立以來,一直作為天文學爭議的仲裁者;經過兩年努力,該組織「行星定義委員會」提出新的行星定義,將在大會上提交給兩千五百多位與會的天文學家進行討論;此次會議將進行至二十五日。
根據新的定義草案,「行星」必須是一個在軌道上繞著恆星運轉的星體,其本身並非恆星,且體積必夠大,能夠擁有自身的引力,從而向內牽引形成一個近乎球狀的星體。
委員會成員賓瑟說:「我們的目標是找出新行星定義的科學基礎,我們選擇引力作為決定因素。一個物體是否為行星,就交由自然決定。」
新定義將讓聯合會觀察名單上出現約十二個「候選行星」,意味著未來可能出現更多的行星。
若目前提案獲得通過,太陽系的行星成員將包括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塞瑞斯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查隆星與2003UB313星(該星「真實」名稱將於稍後選定)。
新的「冥王星型行星」是為了與傳統行星區分,這種行星位於須兩百年才能完成繞日公轉的軌道上,這也意味著它們位於海王星之外的軌道。
「行星定義」決議草案將在本屆大會中進行討論與修正,預定二十四日進行表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