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自由戀愛仍然是結婚較為普遍的前奏,可是社會環境、觀念和風氣的改變,讓先結婚後戀愛的相親逐漸盛行。
中國人口結構中的男女受教育程度比例,配合「下娶上嫁」的傳統觀念,讓高教育程度的女性陷入「失婚」的窘境。《2000年度年齡、性別和教育程度的福建人口未婚率的調查統計》顯示,小學及以下教育程度的未婚大齡男性有1萬8449人,是女性的4.7倍,共超出1萬4522人。
《新週刊》引述廈門大學福建女性研究中心主任葉文振教授分析說:「這說明沒有文化的女性並不存在太大的『失婚』危險;但高學歷的未婚女性卻極有可能因為缺少在文化水平上可以匹配的男性而『失婚』。假設男女之間的婚齡差為5歲,估計會有2043名高學歷的未婚女性陷入這種困境。」
大學裡的順口溜正反映了這種苦惱:「大專生是趙敏,本科生是黃蓉,碩士生是李莫愁,博士生是滅絕師太,博士後更可怕,是東方不敗!」
《新週刊》報導稱,曾有兩名「國產」碩士、一名澳洲MBA在上海某報刊登了徵婚啟事,結果三名女子收到的應徵信加起來還不到十封(普通女子的應徵來信平均都有50到100封)。在南京一所高校,十名同系女研究生中有九名放棄了繼續讀博的機會,原因是「怕找不到老公」。
雖然去年的一個調查發現,女研究生基本討厭父母安排相親,91.1%的被調查者希望以自己認識或朋友介紹的方式來結識心上人,只有1.7%的女研究生選擇通過父母介紹的形式來結識異性。但是這種情況恐怕正逐漸發生變化。
在南京市,日前有數以千計的南京市及周邊地區的家長,到「相親會」現場為子女尋找意中人,仔細觀看相親會會場懸掛的適齡青年的資料牌。
另據《中國青年報》報導,相親背後都有著形形色色的版本:有渴望嫁入豪門,規避就業風險的;有為了留在父母身邊,無奈之下委曲求全的;也有因為經濟原因,迫切希望有個依靠的……
報導描繪了「悅兒」這名女大學生的相親經驗,對方是當地最大的傢俱城股東的公子,但是學歷比自己低。「悅兒」形容自己父母的打算時說:「他們覺得嫁給這樣的人,不僅畢業時不用費力找工作,而且今後衣食無憂。」
悅兒說:「我很快就要畢業了,這樣的生活真是夢寐以求啊!不為找工作和生活發愁,能安心在家做少奶奶。我周圍很多女生也都這麼想的。就像嫁大款,很多女生都想,但不是每個人都有機會罷了。」
中國就業市場人浮於事的現狀,讓女大學生就業更加困難,嫁人變成另一種出路。
據《華西都市報》報導,某家政公司在17日組織來自四川省內高校的15名大學生,正式進入成都家庭開始家政服務。這是中國第一支大學生家政服務隊。
畢業於四川大學生物系的研究生黃艷說,她希望自己的家政待遇在每月1500元(300新元)左右。她說,父母辛辛苦苦供自己讀了研究生,恐怕在心理上很難承受自己去做「侍候人」的工作,所以至今還不敢讓家人知道。
她表示,找工作很困難,尤其是自己的生物專業在中國國內少有人問津,而做家政容易被聘用,所以她想嘗試一年。
女大學生「欣蕾」則是出於對母親的難以割捨,而選擇聽從她的決定進行相親。媽媽總是叮囑她不要交男朋友,尤其和外地男孩子不能走得太近,她希望女兒留在自己的身邊,所以帶欣蕾去見的男生都是本地的。
門當戶對更穩定?
欣蕾的生活、學習,包括與人交往,都受到媽媽的悉心指點,每天穿什麼衣服,媽媽都會替她安排好。欣蕾從來不擔心書本落在家裡,因為前一天的晚上,媽媽總會為她檢查。
欣蕾知道自己和媽媽「不可分割」,因此也就沒有強烈反對媽媽給自己找對象。她現在就在媽媽從前的工作單位實習,希望藉此待在父母的身邊不用去遠方打拼了。
中新網報導的小白是另一種典型。27歲的他在參加過幾十次相親會後終於結婚。他當時在一天內會相親好幾個場,目的只為找到一個結婚的對象。小白是溫州瑞安人,家裡有個私營企業。為了早點讓兒子有個安定的家庭,好接掌家族的企業,父母準備讓他早早結婚。
「結婚對我來說,是一件必須去完成的事,而愛情,是能夠日久生情的。」小白開始時還會顧及對方的外貌、自己的感覺等因素,可相親到了最後,他只會在意對方的家境如何,學歷、工作情況等這些非常現實的問題。
報導說,許多1980年代出生的年輕人渴望自由戀愛,但他們不得不接受一些社會現實。於是媒妁之言、父母之命成為一種更簡單、直接的選擇。「我不用考慮對方的家庭、教育、經濟能力這些因素,父母會為我們把關,門當戶對的戀情有時候更加穩定。這是相親的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