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數英國人包括歐洲大陸的人所瞭解的中國文化,大約就是唐人街上中餐館裡老移民的鍋碗瓢盆壇壇罐罐和門口的財神菩薩。而英國漢學家如史景遷等對中國文化傳統舉手投足的會意,卻是大多數受過高等教育的中國人只有仰望的份。「盛世華章」的主題設計和展品選擇展示英國漢學家的功底。
皇家藝術館在匹卡迪裡大街的貝林頓大樓中,老遠就看見了大樓上掛著一幅巨大的中國畫上寫著「盛世華章」的展覽主題,在倫敦滿大街巴洛克羅和哥特式風格的老建築群中看到熟悉的山澗溪水怪石青松的水墨畫,腳步都顯得有點飄。只是那石頭上怎麼歇著一隻白色的鷹,睜著磷磷的眼睛?
中國展廳的肅穆幾乎就是大清的太廟,康熙雍正和乾隆的高大的肖像掛在正中。然後是巨幅的長卷描繪宮廷、熱河和下江南的空前的繁華。編鐘編磬和神壇佛龕記錄了清朝宮廷的祭祀生活。對我來說,最有意思的是三個皇帝個人的精神世界。
康熙
難以想像這個八歲失去父親,年僅十六歲就擒拿四個顧命權臣親政臨朝的少年,年青時看著就像一介書生。這個平「三 藩之亂」,收復臺灣,平定准噶爾叛亂,與沙俄簽定《尼布楚條約》,不僅擺平天下,而且空前擴張中國領土的雄才大略的君王,寫得一手很秀氣的字。
他仿董其昌和米芾的書法寫過唐朝陳至的《詠芙渠》和公乘憶的《詠菊》,不知道他為什麼喜歡這兩首並非膾炙人口的詩。「菡萏迎秋吐,夭搖映水濱。劍芒開寶匣,峰影寫蒲津…」還有點鋒芒, 而「陶令籬邊菊,秋來色轉佳。翠攢千片葉,金剪一枝花…」則有些出世的感覺。
在平定准噶爾叛亂的路上,黃河封凍,康熙1696年11月6日率大軍過河後寫下了這首詩:雲深卓萬騎,風動響行旗。半夜河冰合,安然過六師。那年他四十四歲,在位三十五年。
康熙另一首行軍詩《康寧道中》,不見一將成名萬骨枯的豪邁,倒有些對衛戍邊關生活的一點傷感:漠漠寒雲迄,戍樓終日閑。飢鳥呺曉月,路出十三山。他的字和詩都比較收斂,沒有成功帝王不可一世的張狂和跋扈,我似乎看到一個雄才大略但卻如履薄冰的君王的性格。
我很喜歡他書房裡的書架,線條簡潔,沒有多少彫琢。他一生苦研儒學,書桌上放著《詩經》《博物誌》等,從他臨的字,作的詩,讀的書來看,我猜測他的潛意識裡幾乎在和被征服的漢族知識份子憋著勁在一比儒學文化修養的高低,看來他是相信「能攻心則反側自消,從古知兵非好戰」的策略。西方漢學家說康熙是一個有很高文學和科學修養的人,他如飢似渴地向所有他發現的水平高的人學習儒家文化、蒙藏文化,還有西洋的科學。
滿清惡劣的文字獄不幸也是從康熙開始,為後世中國政治人物競相傚尤並愈演愈烈。和幾百年後反右文革期間知識階層抄家下獄跳樓跳河的境遇相比,康熙時代的知識份子可能還算相對僥倖,在這個改朝換代的亂世,他們的國家被征服,但他們的文化還算受到真誠的尊重和景仰,征服者沒有歇斯底里地要摧毀他們的傳統和尊嚴。
世界歷史視野中康熙也算最傑出的君王之一,是儒家文化政治理想中的文治武功內聖外王登峰造極的典範,只是幾千年歷史中這樣的帝王鳳毛麟角。即使如康熙這樣精明、自律、勤政的君王,到晚年仍然無法遏制政府日益惡化的腐敗,而他繼任的兒子不得不「治亂世用重典」。
雍正
讀完史景遷的《書生謀反》「Treason by Book」一書後覺得雍正是一個像迷一樣的人物,殺了呂留良滿門,卻對一個曾靜這個無足輕重貧窮落迫的書生苦口婆心循循善誘。雍正和他的父親或兒子的性格截然不同,在位僅十三年,基本沒有離開過北京。勵精圖治的嚴厲外表下似乎是一個內心世界細膩豐富、甚至有點女性化的男人。
雍正的書房裡放著十二個屏封,每個屏封上是一個仕女圖,畫在絲綢上,每幅畫184厘米長98厘米寬。成畫年代在康熙晚年1709-1723,此時雍正還僅僅是眾多的皇子之一。看到這十二個仕女,我腦中閃出一個問題 :這和《紅樓夢》裡「十二釵」有關係嗎?《紅樓夢》裡處處有雍正時代的影子,大觀園裡多是滿人貴族的生活方式。劉心武先生甚至考證秦可卿充滿皇家氣質的臥室,猜測她可能是康熙大皇子胤衽的女兒。不知道索引派傳人們是否看到過雍正書房裡的十二美人圖。
雍正還讓一個宮廷畫師給自己畫了一套神秘的寫真集,穿上十四種不同的服裝,打扮成道士、和尚、書生、甚至洋人。這個嚴厲的皇上獨處的時候在想些什麼?
道士
蒙古人
喇嘛
隱士
雍正大約是父子三人中書法水平最高的一位,「竹影橫窗知月上,花香入戶覺春來」的對聯,大約可以進入最上乘的書法作品行列。
乾隆
大展廳中有宮廷畫師巨幅手卷《乾隆南巡圖》《乾隆八十壽宴圖》,空前絕後的排場裡比《康熙南巡圖》《康熙六十壽宴圖》有過之而無不及。皇家藝術館用一個很長的玻璃櫃只能展示畫面的一小部分,還有很多內容卷在頭和尾不能展開。也許藝術館可以用一個大展廳,把畫卷拉開呈現在四面牆上,把燈光打在牆上,房間中間還可以展覽其他作品。
這個持續一百三十三年的盛世中,弘歷是我不太喜歡的一個皇帝。他的書法中透出紙面的是飛揚跋扈映襯其好大喜功的性格。弘歷大約想一心一意模仿他那個雄才大略的爺爺,可惜除了排場,他似乎並沒有能夠理解他的爺爺的真傳。一幅作於1761年的《萬國來朝》的宮廷畫上各國使者等在宮殿外面朝拜皇帝,畫面上飄揚著英吉利、法蘭西、小西洋、大西洋的旗幟候在宮門外, 有些自欺欺人, 乾隆在上面還有御題。英國的第一個使臣麥卡特尼是1792年才到中國訪問,關於叩拜的禮節有過很大爭執,也並非進貢朝拜。
一幅雍正和乾隆在一起的《暮春圖》很獨特,看著像文人畫,卻是義大利畫家郎世寧(Giuseppe Castiglione) 的作品。也許是看到他父親為澄清「謀權篡位」的問題而傷透腦筋,這幅畫用一支花從雍正的手中傳遞到弘歷的手中,多少象徵了權力的正溯,放出清晰的政治信號。弘歷也在畫上提了一首詩,「寫真世寧擅,繪我少年時,入室憣然者,不知此是誰。」另外一幅郎世寧的畫引起我的好奇,是乾隆年輕時在熱河打獵的圖畫,他手上不是一隻箭,而是一把火槍。他可能做夢也想不到,一百年後洋人抗著幾千條這樣的槍就把他的國家打得幾乎年年割地賠款。
從郎世寧為乾隆作畫數量之多,足見弘歷和這個義大利畫家的親密關係。
暮春
乾隆的母親
賞畫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