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記者:不光彩的世界之最*
一位西方記者曾發表文章指出,當今中國有一個不光彩的世界之最:中國教育制度是世界上最不公平的。
這位記者指的是,中國教育資源的分配存在嚴重的不公,資源大大有利於城市,而且是大城市,廣大農村地區得到的資源很少,這種狀況對農村地區的學生構成了明顯的歧視。
然而到了招收學生的時候,中國政府的政策不是照顧農村學生,對資源分配的不公進行一些補救,反而對農村學生進行進一步的歧視。農村學生的考分必須比大城市的考生高很多才能有資格進入同類的高等學校。
*黃鐘:教育偏向大城市人*
中國前戰略與管理雜誌的執行主編黃鐘錶示,這種公然的不公正和不公平做法是中國過去50年計畫經濟的產物,它給中國有權有勢的人帶來了好處。
黃鐘說:「主要的高校都分布在北京、天津、上海這樣的大城市。長期以來,中國的權貴也生活在大城市,所以高等學校資源分配的不均等,也給這些人帶來了更多的好處。」
黃鐘在這裡所說的中國權貴所居住的大城市在教育方面得到的特殊好處,是以大城市之外、尤其是農村地區的學生為代價的。這種不公正和不公平的狀況在中國國內受到強烈的抨擊,但是多年來,這種狀況沒有多少改善。
*新增高校口試對權貴有利*
中國前戰略與管理雜誌的執行主編黃鐘錶示,中國一些著名高校近年來以招生考試改革的名義,實行口試制度,使中國本來就是不公平到世界之最的高考進一步向權貴傾斜。
黃鐘說:「它通過這樣的一種方式,也就是通過口試的方式,使一些權貴不需要公平考試,即使是考試有各種缺陷,不需要通過過去的那種考試就可以進入中國最好的學校。也就是說,中國最好的教育資源的一部分,就這樣給他們輕鬆利用了。」
黃鐘錶示,口試這種沒有硬性指標的考試方式特別有利於家裡有關係和後臺硬的考生,也就是權貴者的子弟。另外,中國最好的大學都在城市,增加口試也等於是大大增加農村地區考生的經濟負擔,等於是對農村地區考生增加了一層歧視。
*最大悲哀:無法通過法律謀求公正*
黃鐘錶示,最令人感到悲哀的是,中國民眾現在無法通過法律的途徑糾正中國高考的明顯不公。他說:「對這種明顯的不公平,我沒有可能通過司法的渠道來獲得補救。我沒有這樣的司法渠道,法院可能不受理我的案子。」
2001 年,中國東部青島市三名高中畢業生對中國教育部提出訴訟,指控中國教育部公然實行歧視性行政行為。在青島,當年文科專科最低錄取線是509分,一般本科是 539分,重點本科是575分,而北京的重點本科最低錄取線是456分。兩地分數線差別懸殊,因此這些考生決定提出訴訟。
這些學生提出起訴的消息一度在中國受到廣泛的報導和注意,並且被認為是中國走向法治的一個明顯跡象。然而,訴訟最後不了了之。中共和政府控制的大眾傳播媒介不再報導這樣的新聞,中國的法院也不接受這樣的訴訟。
美國之音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