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亡者永恆信念的序曲 —— 「六四」十七週年與「文革」四十週年音樂燭光演講會序言

作者:楊逢時 發表:2006-06-07 17:04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六四」與文革,十七年的步履,四十年的跨度。死者尚未瞑目,生者已然憔悴。當悲劇在它發生的國度成為禁忌的話題,似乎只有一條路能通向思想的自由與人格的獨立。

——流亡。孤獨的流亡,壯觀的流亡;流亡。悲切的流亡,幸運的流亡。拒絕了出賣靈魂的契約,你別無選擇。

今天,讓我們走進流亡者的驛站,卸去肩頭的重負,互相問候,互相傾聽。

我們並不孤獨。回首剛剛翻過的日曆,二十世紀是思想者集體流亡的世紀。我們不必悲切。讓尊嚴回歸自我,流亡者創造了對抗謊言與暴力的現代文明。

被稱為「二十世紀最後的浪漫主義」的俄國作曲家拉赫瑪尼諾夫是同代人中的「流亡精英」。他在「十月革命」的前夜像只敏銳的老鼠匆匆逃離了沉船,開始了他漫長的流亡之旅。流亡途中,他與另一個俄國歌唱家在異國相見抱頭痛哭。語言的蒼白使他不得不把自我融入音樂,可面對跳躍的音符他怎能客觀冷靜?幾乎所有俄羅斯近代作曲家的音樂都深深地滲透著流亡的隱痛,即便是從未離開過蘇聯的肖斯塔科維奇。

二十世紀蘇聯的「黨文化」給中國帶來了駭人聽聞的文化專制,同時卻意外地把近代俄羅斯人特有的流亡精神傳給了中國人。四十年前那場「史無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先是把全體國人變成了「災民」,接踵而來的「六四」 屠殺又把災民們驅趕出了精神家園。從血泊中拾起殉難者的遺願,從此,倖存者開始了群體流亡。不管你腳下的土地是異鄉還是本土,你不是「軀體流亡」的拉赫瑪尼諾夫,就是「精神流亡」的肖斯塔科維奇。

讓我們以拉赫瑪尼諾夫的鋼琴序曲開始今天的紀念,以告慰四十年來無數被專制政權塗炭的生靈。雖然浪漫主義已不屬於當今過於現實的世界,而我卻願意把它理解為不朽的理想主義。我相信, 無論流亡何方,你無悔的追求將寫下流亡者永恆信念的序曲。

──《觀察》首發 轉載請註明出處(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觀察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