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報導中看,「家庭出身」填寫,豈止讓莘莘學子感到頭痛,就連身為安徽省政府法律顧問組成員、安徽大學法學院憲法學與行政法學院教研室主任陳宏光教授也坦言不知道如何填寫。且不說一些高校畢業生在「家庭出身」一欄裡填寫的內容可謂是五花八門,有填寫農民的、工人的、幹部的,還有填知識份子、下崗、貧農的,也有填群眾的,甚至竟有人填寫的是「一般」。
既然如此,筆者不禁要問,「家庭出身」一欄還有保留的必要嗎?
誠然,「家庭出身」在土改或土改複查和民主改革時乃至一個相當長的一個時期內發揮過重要作用,但那畢竟是舊時代的產物。
問題的關鍵是,社會發展到現在,如何準確填寫「家庭出身」也是個問題,如繼續延襲過去的那套「貧農」、「貧下中農」、「中農」的身份劃分法對號入 「填」,是以爺輩身份為主還是以父輩的身份為要?如果爺輩是貧農,父輩卻擺脫了貧窮,又如何是「填」?就按照父母所從事的職業來填寫吧,同樣也很難界定。如工人、農民、幹部等雖然比「貧農」、「貧下中農」、「中農」在字面上要好看,但正如有關人士所指出的:在目前的社會結構裡,人的職業、身份變化太快了,比如從政府部門下海、從企業下崗,再開公司辦實業等,還有的是自由職業者,他們的孩子出身就不容易界定。如此說來,保留「家庭出身」,顯然與時代不符。
還有一點雖不是必然現象,但同樣不可忽視。即「家庭出身」「光榮」則罷,否則,極容易給存不良之心的用人單位以惡毒的暗示。因為道理很簡單,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各項各業的競爭日趨激烈,一些用人單位看重的已不僅僅是一個人的人品、能力、精神等,視野已拓寬到大打「相貌牌」、「關係牌」、「背景牌」。前段時間某用人單位「以出身與背景論英雄」,不是被鬧得沸沸揚揚,在一片喊打聲中壽終正寢了嗎?
不能不看到我們現在仍有一些人仍沒有擺脫「慣性」思維。「家庭出身」一延用就是幾十年,就是一些部門「慣性」思維的結果,在這種「慣性」思維下,過去的一些做法哪怕與時代明顯脫節,也不思改進;其次,「家庭出身」問題遲遲才被質疑,恐怕只能說是公眾對此類問題大都熟視無睹和公眾意識在某些方面明顯缺位。如果早有人發現問題、並通過正當的途徑積極反映問題,何至於今天「積重難返」?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