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徽宗宣和四年(1122年),岳飛19歲時,應真定(今河北正定)宣撫使劉韋合的招募而當了一名「敢死戰士」。劉韋合看到岳飛的身材和瞭解到他的武藝後,就指定他當了一名小隊長。岳飛從軍後,曾參加了宋、金聯合攻打遼國燕京的戰鬥。這次攻戰,宋軍越過了盧溝河,攻入了燕京城內。但在巷戰時卻被遼軍打得大敗,岳飛也只得隨敗兵潰退。
金軍從宋軍攻打燕京的戰鬥中,看出了宋軍的極其虛弱的本質。在當時流傳這麼一句話:女真人不滿萬,滿萬則天下無敵。最後女真人統一了,重挫契丹人,積弱的宋人依然被契丹人羞辱,女真人南下的野心被激發了。
1127年,岳飛輾轉歸附了宗澤,來到了開封城外。岳飛之遇宗澤,猶「千里馬」之遇伯樂。岳飛從此得到了施展自己政治抱負和軍事才能的機會。宗澤十分讚賞岳飛的才能與勇敢,相識之初,宗澤就舉岳飛為「踏白使」,率領500騎兵去抵抗汜水關(今河南汜水鎮西)的敵人。汜水關地勢險要,為東西兩面的重要交通咽喉,也是南侵金軍必經之地。岳飛率領的僅500名騎兵,隨身攜帶不多的軍糧,面對數倍於己的金軍,宜速勝而不宜久持。岳飛隨即命令300名士卒,每人縛好兩束的柴草埋伏在前山腳下,等到半夜,點燃柴草四端,高高舉起,照得滿山通明,宋軍夜戰金軍,金軍大敗。岳飛凱旋之後,宗澤舉岳飛為統領,繼又提為統制。
建炎二年七月初一,抗金老將宗澤死於開封留守任上,接替他的杜充,是一剛愎自用、喜歡殘殺的無能之輩,根本無力約束和統率部下,集結在開封周圍原為宗澤節制的各路軍隊和民軍,便不戰自亂,自相殘殺起來,軍營中一片鼓噪,建炎四年二月(1130年),開封落入了女真統治者手中。
1129年秋,南下侵宋的女真兵馬,在渡過淮水以後,取道滁州、和州,要在渡江之後經江東而趨浙江。這時,擔任建康行營留守的杜充,又不戰而降。南宋的長江防線,如土崩瓦解。金軍很快攻下了杭州、越州、明州。高宗喪魂落魄,流亡於明州(今寧波)附近的海面上,金兵在後面緊緊地窮追不舍,企圖追襲趙構於海上。面對著將帥叛逃、土卒潰散、金軍席捲而來、百姓們惶惶呼救的局面,岳飛有非常出色的表現。
他集合好自己的部隊,刺血激勵部下說:「我輩……當以忠義報國,立功名,書竹帛,死且不朽。若降而為虜,潰而為盜,偷生苟活,身死名滅,豈計之得矣?」士卒為其慷慨陳詞之愛國情殷感動,表示願抗戰到底。為使士兵不致剽掠、騷擾,岳飛嚴厲規定部屬,不許侵掠百姓,做到「秋毫無犯」。他先後移軍駐屯於廣德軍、宜興縣,致力於維持地方社會秩序的安定,對竄入其境內的散兵游勇,盡量加以收編,用軍紀加以約束。對不肯接受收編的,或一向在縣境內劫掠居民的,他就出動兵馬去攻討,並隨時率領部隊出外與金軍作戰。在很短的時間裏,岳飛駐屯的宜興縣,竟成了百姓們躲藏兵燹之災的場所。岳家軍的「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打擄」的軍風贏得了人民的熱愛,他們建立起「生祠」,掛起了岳飛的畫像以此紀念岳飛的恩德。
建炎四年(1130年)春,南侵的金軍統帥兀朮,在追殺趙構於海上的計畫遭到南宋軍民的抵抗以後,於是又放棄了追襲的計畫,也打算放棄已攻陷的江南州郡,聲稱「搜山檢海」已畢,要率部北移了。分布在長江下游的南宋的幾位大將的幾十萬部隊,全都擁兵自重,徘徊不前,坐失戰機,眼睜睜地目送金軍退回江北。只有岳飛,在金軍北移之際,從宜興出兵,打擊了金軍。
岳飛在探明瞭金軍的北撤計畫之後,便率領部眾主動出擊,直趨靜安,對金軍予以攔腰猛擊,並在埋伏在建康附近的鄉兵配合下,收復了建康,就任了通、泰鎮撫使。以後,岳飛又接受了南宋王朝的一次次的「詔命」,平滅了李成、張用和曹成等軍賊游寇。紹興三年(1133年),由於岳飛的抗金鬥爭和國內各戰場上所贏得的戰功和聲望,南宋政府就把東起江州(九江)、西到荊州、北邊包括長江北岸的一些州縣,劃為一個軍區,指定由岳飛負責防守,岳飛儼然是一位能獨當一面、獨負一區之責的大將了。但是,祖國的山河破碎,大江南北的人民在金兵的鐵蹄下的痛苦呻吟,以及滿朝文武將官的腐化與怯戰,使岳飛的心頭湧起一陣陣無限的悲痛,時時縈繫著北伐中原、收復故土的念頭。在一次談話時,有人感慨地說:「天下紛紛,不知何時方可太平?」岳飛毫不遲疑地答道:「只要文官不愛錢,武臣不怕死,天下自然會太平。」
岳飛屢次向趙構上書,陳述收復中原的方略,但都不為趙構所用。直到紹興四年(1134年),偽齊直接威脅到宋的長江上游的安全,並危及下游的時候,岳飛才得以率兵北上進攻偽齊。岳家軍從江州移軍鄂州,又從鄂州北指,旗幟所到之處,人們夾道歡迎,很快收復了郢(州)、隨(州)、鄧(州)、唐、襄陽、信陽等州郡。岳飛給朝廷上奏,要把這些攻佔的州郡,差官防守、治山筑寨,建設成進兵中原的抗金基地。岳飛因功授「靖遠軍節度使,湖北路荊襄潭州制置使」。接著,岳飛又派人結納太行義軍首領梁興、李寶、趙雲等人,準備實施「連結河朔」、直搗中原的戰略,著眼於收復故土的光輝未來。
紹興六年(1136年),岳飛再次從鄂州移軍襄陽北伐,一路上,順利地收復了伊(陽)、洛(陽)、商(州)等州,大軍圍攻陳、蔡地區。黃河兩岸人民,歡呼雀躍,奔走相告,紛紛與岳家軍聯繫,準備一旦有實際軍事行動,便配合岳家軍作戰,岳飛也興奮地與部將相約:「直搗黃龍府,與諸君痛飲耳!」但是,這次北伐,雖然「五戰五捷」,卻因「錢糧不斷而抽回幹事軍馬,未能成功」。岳家軍駐紮在襄陽,距離南宋王朝所在地的杭州有數千里之遙,而且居於長江上游,糧餉的運送常常不及時,在平時即有「糧食不足之憂」,這次大軍深入河南,朝廷措置岳家軍糧草不力,以致留在襄陽兵營中的士兵,竟有飢餓而死的。處於前線的部隊,亦時時有飢餓的威脅。岳飛不得不撤回鄂州。此次北伐,岳飛壯志未酬,寫下了千古絕唱的名詞《滿江紅》:
怒髮衝冠,憑欄處,瀟瀟雨歇。
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
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
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靖康恥,猶未雪。
臣子恨,何時滅?
架長車,踏破賀蘭山闕!狀士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
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紹興七年,岳飛升為太尉。他屢次建議高宗興師北伐,一舉收復中原,但都為高宗所拒絕。紹興九年(1119年),高宗和秦檜與金議和,南宋向金稱臣納貢。兀朮撕毀和約,再次大舉南侵。岳飛奉命出兵反擊。相繼收復鄭州、洛陽等地,在郾城大破金軍精銳鐵騎兵「鐵浮圖」和「拐子馬」,在面對金國女真人的犀利鐵蹄時,岳王爺發明瞭一種簡單實用的方法,那就是:砍馬蹄。金國士兵們都身穿重鎧甲,前後用繩固定在一起,3匹馬並排聯結成一個整體,互相牽制,進退一致,名曰拐子馬。每次大戰時,金兵都用拐子馬打頭陣,橫衝直撞,宋軍難以抵敵。偃城戰役時,金兀朮率1.5萬騎兵進犯,其勢洶洶。未曾想這次拐子馬卻遇到了剋星--岳家軍。岳飛命令士兵,手持大刀闖入敵陣,不要抬頭看,只照准馬腿猛砍。由於拐子馬是互相聯結在一起的,一匹馬被砍倒,另外兩匹也就無法行走了。宋軍奮力砍殺,拐子馬再也不能施展它的威力,金兵大敗。乘勝進佔朱先鎮,距開封僅四十五里。兀朮被迫退守開封,金軍士氣沮喪,發出「撼山易,撼岳家軍難」的哀嘆,不敢出戰。
在朱先鎮,岳飛招兵買馬,連絡河北義軍,積極準備渡過黃河收復失地,直搗黃龍府。他激動地對諸將說「直搗黃龍府,與諸君痛飲耳!」這時高宗和秦檜卻一心求和,連發十二道金字牌班師詔,命令岳飛退兵。岳飛抑制不住內心的悲奮,仰天長嘆:「十年之功,毀於一旦!所得州郡,一朝全休!社稷江山,難以中興!乾坤世界,無由再復!」他壯志難酬,只好揮淚班師。
岳飛回臨安後,即被解除兵權,任樞密副使。紹興十一年八月,高宗和秦檜派人向金求和,金兀朮要求「必先殺岳飛,方可議和」。秦檜乃誣岳飛謀反,以「莫須有」的罪名將其下獄。紹興十一年(1142年)十二月二十九日,秦檜將岳飛害死於臨安風波亭,是年岳飛僅三十九歲。其子岳雲及部將張憲也同時被害。寧宗時,岳飛得以昭雪,被追封鄂王。
岳飛一生精忠報國,南征北討,是炎黃子孫十分敬仰的民族英雄,岳飛的精忠報國已經成為了中華民族抵抗外敵入侵的精神象徵。
韓世忠(1089-1151年)。字良臣,綏德(今陝西東北)人,公元1089年出生在一個貧苦農民家。韓世忠與岳飛都是南宋初年的抗金名將,兩人都出身貧苦,少年從戎,斬將搴旗,屢挫強敵,靠赫赫戰功擢升為統率千軍萬馬的大將。在當時的眾多將領中,岳飛勛業彪炳,但功績能夠與岳飛相媲美的,也只有韓世忠一人。
韓世忠入伍不久便隨軍征討西夏。西夏人憑藉牢固的城防工事死守銀州(今陝西米脂西)。韓世忠奮勇當先攀上城樓,殺死敵將,擲其首級於城下,接著又率一批敢死戰士,同一支掩殺過來的西夏人馬死戰。他躍馬揮矛斬殺其監軍附馬。戰後他被提升為武副尉。
1121年,在抗擊金軍並收復燕山府的戰鬥中,韓世忠率500騎兵在滹沱河風馳電掣追殺金軍2000餘騎。宋欽宗即位後,隨內侍官梁方平屯駐睿州(今河北睿縣),宋軍防備不力,軍士不善騎,甚至在馬下扶鞍而行,金軍迫近時,數萬人倉卒奔潰,韓世忠拚死突圍,得欽宗召見,授選鋒統制。此後,他又以不足千人兵馬平定淄州、青州叛軍數萬之眾。
1125年,金軍首次南侵,攻下真定(河北正定),韓世忠率兵往趙州(今河北趙縣)迎敵,金軍圍城,趙州城糧盡援絕,多數人主張突圍,韓世忠卻趁雪夜率300勇士直搗敵營,使金軍驚慌失措,甚至自相殘殺,天明時主將被殺,餘眾一鬨而散。
兩年後,金軍二次南侵,攻破汴京,擄徽、欽二宗北歸。高宗在南京應天(今河南商丘)即位。韓世忠奏請遷都長安,派軍收復河北、河南失地,而一心只想保住皇位的高宗卻遷都去了揚州。1128年,東京(即汴京)留守宗澤憂憤成疾而亡,金軍因後方無人牽制,再次大舉南侵,襲取揚州,高宗倉惶渡江,經常州、無錫、平江(今江蘇吳縣)南走杭州。韓世忠隨同轉戰江南,曾被金軍主力擊破於淮陽,出走鹽城方得脫身。叛將苗傅、劉正彥逼高宗退位,韓世忠從海路趕到常熟與張俊等相約,又往秀州(今浙江嘉興)修理戰具,斬叛將使者,進軍臨平(今浙江餘杭東北),捨身力戰,擊退叛軍兩千,又沿浙江揚州、信州進兵擒獲叛將,斬殺其主。被封為武勝軍節度使、御營左軍都統制。
建炎三年(1129年),苗傅、劉正彥反叛,逼高宗退位,政局動盪,人心洶洶,韓世忠平叛亂,使社稷轉危為安;次年的黃天蕩(江蘇南京附近)之戰,韓世忠統率水師8000人大敗金兀朮十萬之眾,金兀朮望風而逃,幾乎被擒;逃至牛頭山又遭岳飛伏擊,岳飛乘勝收復了建康。宋軍士氣高漲,正是:「十萬敵兵來假道,八千驍騎截中流」。
1134年秋,金與偽齊聯兵70多萬進犯淮南,南宋派使臣出使金朝求和,韓世忠率軍從鎮江趕往江北大儀(今揚州西北)迎敵,命令士兵伐木筑柵,自斷退路,激勵士氣。指揮士兵布設五個營陣、20餘處埋伏,約定聞鼓聲出擊。金國騎兵奔襲揚州,行至距大儀5里的長江口,鼓聲砰然大作,伏兵殺聲四起,韓世忠的韓家軍各持長斧,上劈人胸,下砍馬腿,金軍紛紛落馬陷入泥塘,韓世忠親率精騎從四面八方襲來,金軍別將撻勃也等200餘人被活捉,與此同時,在高郵、亞口等地的部將也頻傳捷報。韓世忠又追殺金軍抵淮河岸,金軍潰散,奪路而逃,爭擠落水淹死無數。從此,韓世忠得「武功第一」稱號。
1136年,高宗授韓世忠武寧和安化軍節度使、京東和淮東路宣撫處置使,司府設楚州(今江蘇淮安),韓世忠常身披草衣與軍士一起勞動,編練軍隊3萬,扼守淮河,又聯絡山東義軍,力圖恢復兩河地區。次年,韓世忠請求全軍北伐,恢復中原,但秦檜卻令其退駐鎮江。韓世忠上奏10餘次,反對議和,要求護衛江淮,願率先迎敵,以死報國。朝廷不准其行。
1139年,秦檜代高宗跪拜金使,稱臣議和。次年,金朝內亂,毀約南侵,韓世忠領兵圍攻淮陽。大敗金援軍於溝口鎮,被封英國公。轉年,又奉命救援壕州(今安徽鐘離),在聞賢驛指揮騎兵暗夜攻金軍,趕到濠州城已被攻破,遂與金軍於淮河邊大戰,後因歸路被金軍放樹堵塞,回師。金軍渡河北去,不敢再犯。
同年,秦檜收回了韓世忠、岳飛的兵權,拆散韓家軍,但韓世忠與岳飛仍堅決反對議和。秦檜又使人誣陷韓世忠圖謀重掌兵權,岳飛將此事秉公急報韓世忠。韓世忠也是滿朝文武中唯一敢對岳飛冤獄面責秦檜的人,岳飛蒙冤,滿朝文武懾於秦檜淫威,一個個鉗口結舌,噤若寒蟬,只有韓世忠挺身而出,質問秦檜:有何證據證明岳飛謀反?秦檜以「莫須有」答之,韓世忠憤憤不平地說:「『莫須有』三字何以服天下?」,韓世忠更遭秦檜忌恨,再唆使親信彈劾,韓世忠有心報國,卻無力回天,他既被解除了兵權,又不願與奸臣同流合污,韓世忠憤然辭官。「國仇未報壯志老,匣中寶劍夜有聲。」韓世忠在晚年之際,仍唸唸不忘北伐中原、收復失地,1151年,也就是在岳飛被害後9年,韓世忠在優憤中病逝,葬於江蘇吳縣靈岩山西南麓。
韓世忠性格耿直,輕財重義,戰功赫赫、嫉惡如仇,全身刀痕箭疤纍纍,雙手僅餘4指,還不能活動。韓世忠治軍嚴整,韓家軍與岳家軍齊名。韓、岳兩人功業相埒,為何名聲卻如此懸殊?九百餘年來,岳飛之名籍籍人口,震古鑠今,而韓世忠之名卻湮沒不彰,岳飛是家以戶曉的民族英雄,韓世忠卻未能享有這種榮耀,這不能不說是一件憾事。岳飛有今日的榮譽,可謂實歸名至。而今人是否也應該給韓世忠以一席之地,比如說寫本《韓世忠傳》。
韓世忠與岳飛都是南宋著名的抗金名將,東征西討,南征北戰,戰功卓著,都遭到奸臣秦檜的陷害,一個含冤被害,一個被逼迫的憤然辭官,他們二人的英雄事跡讓我們字孫世代敬仰,而奸臣秦檜將永遠釘在中華民族的恥辱柱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