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先生淘得的帛畫,唐代宗時期密宗帛畫如鑑定屬實價值不可估量
神秘文物淘獲歷程
5月4日,是日本全國古玩博覽會舉行的首日,中國「淘寶兵團」進軍會展,在數十萬件藏品中吹沙拾金。從當日上午10時開始,晨報記者跟隨上海的朱先生等幾位藏家在現場挑選文物,儘管亞洲各國的各時代文物琳琅滿目,但直到中午時分,藏家們依然沒有高價值的收穫。
當「淘寶兵團」回到底樓集合時,朱先生突然不見了蹤影,20分鐘後,他才拎著包出現在大家面前。「密宗帛畫就是那時發現的---當時我幾乎沒有發現滿意的東西,有一點失望,走出會場後又有點心不甘,就返回去看了兩眼,沒想到攤主向我出示了這件讓人震驚的寶貝。」
朱先生曾於2001年赴四川學習藏族文化數月,後又前往藏區德欽縣學習密宗畫---唐卡。對藏傳佛教非常瞭解的他一眼就看出,這張在日本人看來髒兮兮的破布正是一張古代密宗帛畫,其歷史年代十分久遠。雖然拿不準畫幅左上角「廣德元年癸卯」的具體時間,但在朱先生的印象中,這不是日本的紀年方式。簡單的討價還價後,他立即「拿下」了這幅古畫。
分析:是唐代珍貴文物?
5月5日晚,朱先生向故宮博物院書畫專家潘深亮(曾任故宮書畫組組長)及一同赴日的眾多中國藏家展示了這幅古畫。
朱先生從包裝中取出這件薄如蟬翼的絲織品後,小心翼翼地在榻榻米上展開。記者看到,經過歲月的洗禮,它已經腐痕斑斑,邊角許多地方都已經蝕去,但畫面主題保存還算完好。現場專家和專攻佛像的藏家都認定,此畫為藏族唐卡---即小乘佛教密宗宗教畫。
該古畫最重要的時代特徵是,畫面左上角有漢字題款(其中部分已隨腐蝕的帛布散佚),可辨認的內容為「……貴者泰一……泰一佐曰五帝……為壇開八通之鬼道……一太牢……廣德元年癸卯」。
記者通過網際網路檢索後得知,廣德元年癸卯為公元763年,當時的皇帝為唐代宗。
鑑定:最終確定需碳定年檢測
在潘深亮的帶領下,數位資深文物藏家通過目測、觸摸等手段,對畫幅進行了初步鑑定。
大家排除了畫為後代人在古代絲織品上繪製的可能性,「是用礦物質顏料畫的,腐蝕的地方依然有顏料痕跡,這不可能是後畫上去的。而且織物背面也有題款浸透的痕跡,」潘深亮說。藏家們認為,該畫畫面極具神韻,題款書法雖非名家大作,但筆法飄逸灑脫,非現代人所能模仿。
一個多小時的鑑定,在場的專家均未發現任何偽造痕跡。
潘深亮認為,「唐朝的東西就是一片紙都是寶貝,如果真是唐代宗時代帛畫,又是沒有發現過的早期密宗作品,可能填補研究空白,在國內文物界將引起轟動。不過,它也存在是近代仿造的可能,那其文物價值就要大打折扣了。最終確定其年代的重要因素,是碳定年檢測結果---如果碳定年認定絲織品是唐代或更早年代的,那就相對穩當了!」
專家組將於近期進行鑑定
昨日上午,藏家朱先生一行來到中國國家博物館,文物鑑定徵集室書畫專家張燕燕出面對「密宗帛畫」進行了鑑定。
通過光學鏡片分析,張燕燕認為該畫的編織方法與唐朝織物不符,不如唐朝絲綢精細。「但是,這不能成為否定其年代的確定證據。」---當時漢族地區的編織技術已爐火純青,非其他地區人民可掌握,而此畫可能是少數民族地區出產的織物。此外,張燕燕認為帛畫的題款不像漢人的傳統書寫風格,「不排除吐蕃畫匠所作的可能。」
張燕燕認為,畫為古物無疑,但要最終確定帛畫的年代,需要召開專家論證會。經過努力,朱先生已與國家級文物鑑定單位取得聯繫,將邀請藏傳佛教、唐卡、絹帛畫等方面的專家組成鑑定組,於近期對帛畫進行鑑定。
記者手記
聊慰時間鄉愁
日本淘寶七日,最讓我震撼的,是目擊、觸摸密宗帛畫時的難言感動,雖然它還未接受最終的鑑定。
這幅色澤沈重、圖案飄逸、題款意態豪放的帛畫,雖然邊角已經腐蝕、畫幅上時有蠹痕,然而所有的這些歲月刀斧都未能阻擋祖先通過它向我們傳遞的信息,這些信息關於戰爭,關於生命,通過中華民族維繫千年的血脈,不斷震盪著我們的心靈。
專家告訴我,帛畫的題款「廣德元年癸卯」正是吐蕃乘唐安史之亂後國勢羸弱,大舉東侵的第一年。當年的硝煙早已化為烏有,歷史留給我們一個團結和睦、全力奮進的新國家。我們的民族有著認識過去、瞭解自己的強烈願望,於是才有了通過「海外淘寶兵團」這樣的形式去找尋我們的過去,我們的根。
臺灣詩人餘光中曾在《呼喚》中寫道:「五千年深的古屋裡,就亮起一盞燈,就傳來一聲呼叫,比小時候更安慰,動人,遠遠,喊我回家去……」流沙河評價說,余的詩是一種時間上的鄉愁---空間上的鄉愁可以用返鄉來彌補,時間上的鄉愁卻只能回味。國寶,作為5000年悠久歷史的見證,聊慰的正是全體中國人的時間鄉愁。
晨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