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華社》報導,利用犁耙進行深耕松土,曾被視為中國古代精耕細作農業的一次革命,農量產因而大增。但最近一些生態專家對此農耕方式提出質疑,認為中國北方地區春耕時,新翻土壤經自然乾燥後隨風揚起而成為沙塵。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研究員靳鶴齡說,「如果要遏止沙塵天氣的頻發,就必須對這一傳統耕作方式進行革命。」
中國科學院地學部的研究顯示,產生沙塵天氣的地表物質以「粉塵」為主,按顆粒的直徑看,粉塵主要來自農田。靳鶴齡表示,沙漠的沙子顆粒較粗,很難飛起,能夠隨風飛起的沙塵主要存於農田、乾涸的河谷湖盆與荒漠化草地。中國農業大學教授高煥文的研究結果直接顯示,北京沙塵天氣的沙塵來源,主要是北京外圍地區冬春季翻耕後裸露休耕的農田。
記者對上述研究感同身受。幾年前,北京西北郊區的永定河一帶濫採砂石嚴重,一些支流的河床乾涸,荒田一片,大風吹來,黃塵遮日,瞬間暗無天日,比北京市區的沙塵暴嚴重數倍。風過塵落,推落成一座座黃色淺丘。記者觸摸後發現,揚起的沙塵質地纖細,呈淡黃色,這些沙塵直接威脅三十公里外的北京市區。
為解決傳統深耕帶來的沙塵問題,大陸一些專家提出「保護性耕作法」作為因應,建議取消犁耕深翻土地的耕作方式,對農田實行免耕或少耕,並用作物秸稈覆蓋地表,減少風蝕和水蝕。專家稱,相較於傳統耕作,保護性耕作可使農田減少大風揚塵三○%至六八%,最高可達九○%。
實際上,中共當局從二○○○年起,在環京津地區和西北風沙源頭區進行保護性耕作的示範,至今推廣面積在二十萬公頃以上。最近,中共農業部發布「二○○六年保護性耕作技術創新項目指南」,公開向社會擇優承擔單位。
不過,專家對於沙塵問題亦有不同解讀。中國科學院生態專家王如松說,當沙塵落地時,能把空氣中的雜質沉澱下來,且沙中含有許多礦物元素,沙塵暴把沙帶入海裡,可為海裡生物提供大量的營養物質。
新聞來源:中時電子報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