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中國是一個關係社會,無論是從商,還是從政,即或是一個普通老百姓,沒有關係寸步難行,誰也離不開各種社會關係。如果把這種「潛規則」移植到官場上,「官位」就會成為關係的「產物」。而在一些地方,這種「潛規則」也確確實實地在發揮著很大作用。
比如,有的地方和單位,用人先看「背景」,「老子」是誰,有什麼「社會關係」。「學好數理化,不如一個好爸爸」,在八十年代就已經廣為流傳了。而「龍生龍,風生風,老鼠的兒子會打洞」則更是歷史悠久、流傳甚廣。封建的「血統論」雖早已進行過批判,但現在卻演變成了不成文的流行的潛規則。
中國《炎黃春秋》雜誌的執行主編吳思認為,所謂的「潛規則」,指的是中國社會在正式規定的各種制度之外,在種種明文規定的背後,實際存在著一個不成文的、而又獲得廣泛認可的規矩。「恰恰是這種東西,而不是冠冕堂皇的正式規定,支配著現實生活的運行。」
中國過去的皇帝是世襲的,只要是立為「太子」,今後的「天下」就是他的了。現在對那些有「背景」的人來說,提個官可以輕而易舉,甚至想去那就去那,想幹什麼就幹什麼。
而對於更多的人來講,是沒有也不可能有這種優越性的。如果想要改變這種狀況,還有一個辦法,那就是用錢買。中國說大也大,說小也小,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可以說,沒有什麼關係找不到的,也幾乎沒有什麼關係想拉拉不上的。只要能拉上,進入了「圈子」,那就有很大希望。所謂,跟著狗走,好歹也能拾到一堆屎。當然,進「圈子」自然要交一定的「門檻費」,費用的多少,得看「你是找的誰、想進什麼檔次的圈子、進的圈子的深度」而定。
我們不妨舉一個例子。如:賴昌星。
賴昌星曾做過許多種業務,但沒有一件出色,賺到的都是辛苦錢,小本生意,離「發達」二字相差十萬八千里。賴昌星不是一個守財奴,他賺到的錢及大部分時間用在與官員打交道上,在生意場上浸淫這麼多年,他終於在無數次的挫折失敗之中總結出了一條投資秘訣:在中國最賺錢的生意,就是投資人際關係,有了關係,就等於有了一切。
他從最基層的辦事員開始攀起,順籐摸瓜,一層層地去找關係,打基礎。他的「朋友」圈子越來越大,層次越來越高,很多官員開始以結識賴昌星為榮。廈門海關關長楊前線、廈門市公安局副局長黃德茂、福建省公安廳副廳長莊如順、公安部出入境管理局局長許甘露等人,都是在基層工作時與賴昌星認識的肝膽朋友,甚至拜把子兄弟。
在《一個饅頭引發的血案》中裡,有個圓環套圓環娛樂城。而在一些地方,官場也演變成了一個個關係「套來」「套去」的圈子。
於是,圈子裡的人是「說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而「圈子」外的人則是,「說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至於工作、個人能力、工作水平,則成為那些「圈子」裡的人嘴下的玩物,怎麼說都可以。
所以,那些還沒有進入「圈子」的,又不甘於一直生活在「圈子」外的人,靠工作、靠能力,是無法進入所謂的圈子的,因為「圈子」裡的人並不認賬。所以,就只能通過和賴昌星相似的方式進入「圈子」。
過去是有錢能是鬼推磨,現在是有錢能使磨推鬼。一劍封喉,一招制敵,屢試屢爽,百試百爽。社會主義商品經濟進入了「官場」,進入了「圈子」。賣官的人高興,買官的更高興。誰不高興,誰就一邊待著去,一邊看著去。
窮人的孩子如今連找個工作都很難了,而看看某些領導幹部的孩子,有幾個失業的?還有多少是提了大官的?倒不是說,領導幹部的孩子就沒有真正的人才,而是相對更多的群眾的孩子,他們個人發展的機會是遠遠高於後者的,當然,這也是很不公平的。
如此的現狀,有時也很容易使人產生一些其他的想法。但想扭轉目前現在這樣的局面,恐怕決非十年八年能解決得了的。我們能否在工作中真正做到「任人唯賢」,而不是「任人唯親」,或「任人唯錢」,從實事求是的角度看,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決非是用發幾個「禁令」式的文件就能一下子解決的。
博客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