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遺體土葬奉移之謎

發表:2006-02-03 03:22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孫中山逝世後,先在中央公園舉行公祭。爾後遺體停放在北京香山碧雲寺。在這期間,遺體歷經風險,以至傳出多種不同的說法:張作霖派人焚燒了孫中山遺體;棺柩燒壞了一角,遺體變色,不得不進行土葬;孫中山遺體在解放前早已被蔣介石運到了臺灣等等。針對種種傳說,知情者撰文,披露真情,以破謠傳。

  孫中山的遺體在協和醫院進行防腐處理之後,於1925年3月19日移至中央社稷壇大殿安放,以作公祭。在奉移時,沒有用槓夫,而是由當時在京的孫中山親屬和國民黨中央主要負責人孫科、宋子文、孔祥熙、汪精衛、於右任、張繼、陳樹人等,分組輪流舉運。

  中央公園(現中山公園),是建於明永樂19年,明清兩代帝王祭祀祈禱豐年的場所。今日,作為一代偉人的公祭場地,進行了大規模的搭建。在公園大門、社稷壇石門和拜殿門口都搭建了素雅的三彩牌樓,並適當地配有彩綢綵球。靈堂上紮了靈龕,靈龕的圈門上雕出了抱廈,探出五佛冠式的挑,挑上懸著長短彩綢、繡球,顯得格外莊嚴肅穆。

  靈龕內停放著孫中山先生的靈柩,柩蓋上覆以青天白日旗,柩前懸掛著孫中山先生的大幅遺像。上端懸匾「有志竟成」,兩旁挂聯為:「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靈龕兩旁擺著青松翠柏、鮮花。靈堂內還設有苫席,並按中國傳統習慣,男左女右排列,靈位東側(上首)為:戴恩賽(孫中山的女婿)、宋子文(孫中山的內弟)、孫哲生公子、孔祥熙(孫中山的襟丈);靈位西側(下首)為:孔夫人(孫中山夫人的姐姐)、孫哲生夫人。此外,還有在此輪流守靈的政府文武官員。

  從公祭開始,僅一週時間,公祭處共收花圈7000餘個,輓聯5900餘幅,橫條幅500餘件,唁電唁函不計其數,簽字留名的弔唁者計746823人,機關團體1254個。其規模之盛大,禮儀之隆重,影響之遠,這在民國以來都是絕無僅有的。

  中央公園公祭之後,經治喪處黃開文、許世英、李烈鈞、戴天仇等互相協商之後,定於4月2日上午11時舉殯,暫安於香山碧雲寺的金剛寶塔內,待南京中山陵完工後,再正式奉安。

  4月2日,北京城各機關、團體、學校、鋪戶、住戶均挂半旗致哀。上午8時起,北京西長安街至中央公園門口、天安門一帶,由治喪處分段分片地插上了白旗,作為各機關、團體、學校送殯人員集合的標誌。政府派出的陸、海軍護靈儀仗隊、北平警察保安隊,先後按次序排列整齊,北京大學學生組成的花圈隊則在公園南門「公理戰勝」牌坊集合,人各手持花圈一個,等候起靈。

  殯列行進時,宋慶齡夫人在靈車後邊乘坐第一輛雙馬駕轅的黑車,車頂上紮著黑綵球。其他送殯官員的女眷所乘的四輪馬車車頂上,一律扎白綵球。

  殯列經西長安街、西單牌樓、西四牌樓等街道時,市民們均不約而同地肅立在便道上,主動脫帽,行注目禮。城中禮炮哀鳴,一派肅穆,三架飛機,繞空護送。在行進中,群眾高呼口號:「孫中山先生主義萬歲!」「反對帝國主義!」「打倒軍閥!」場面十分悲壯。

  靈車抵達海淀時,有培元小學、西郊小學、西郊女學等校師生列隊行禮致祭。車經玉泉山、山口扎有素彩牌樓一座,上面嵌以「中山先生主義萬歲」字樣;不遠又有小牌樓一座,標以「哀音」二字。

  下午4時25分,靈柩抵達香山碧雲寺,山門外有香山慈幼院男、女學生千餘人,他們均身穿青制服,手執素花束,列隊迎靈。另有清華童子軍一大隊,每人俱穿土黃軍服,胸章、肩章。隊色及佩戴齊整,頸上系藍、白兩色的領巾,頭戴大沿帽,手執軍棍,陣容整肅。當靈車開過時,全體童子軍在一聲口令下,均以左手舉軍棍,右手三指合攏(代表智、仁、勇的精神)放在軍棍前行禮。頓時,鼓樂大作。此外,中法大學、紳商市民團體紛紛用松柏枝、鮮花、紙花臨時搭了大牌樓。

  因香山碧雲寺坐落在山上,為使孫中山先生靈車能夠平穩地運上去,事先順著山道,台階用木板搭成長坡,當靈車到碧雲寺後,由執紼的人們挽曳而上,很平穩地將靈車運至碧雲寺金剛寶座塔前。

  碧雲寺各院門早已搭起牌樓,掛滿輓聯。二重門牌樓的輓聯是:「空手創共和,生死不渝三民主義;大名垂宇宙,英靈常耀兩香山。」塔龕內的長聯是:「功高華盛頓,識遇馬克思,行易知難,並有名言傳海內。骨瘞紫金山,靈棲碧雲寺,地維天柱,永留浩氣在人間。」

  4時30分,在莊嚴的哀樂聲中孫中山先生的靈柩被安居於金剛寶塔內。

  孫中山先生遺體暫居北京西山碧雲寺,是等待南京中山陵竣工後再奉移。但不想孫中山遺體在碧雲寺暫放期間,竟多次遭到奉系軍閥勢力的威脅。

  第二次直奉戰爭奉軍戰勝後,即以武力為後盾,再次插手北京政權。張作霖進入北京後的第二天,即與馮玉祥舉段祺瑞為「中華民國臨時執政」,執掌北京政權。

  當時,北京處於奉系軍閥的控制下,國民黨的勢力遠在南方的廣東,碧雲寺守護孫中山靈櫬的只有幾名衛士。

  張作霖的奉軍入京後,胡作非為,常有士兵在西山恣意搗亂。

  1926年4月,一群奉軍士兵來到碧雲寺閑游,看見靈堂中懸掛著孫中山遺像,一個奉軍士兵問守靈衛士:「這像上是什麼人?」

  衛士回答說:「是中華民國首任總統孫中山先生。」

  這個士兵聽後,眼睛一瞪,竟張口大罵「什麼總統」,隨後拔出手槍就想對孫中山的遺像開槍。

  守靈衛士見狀,趕忙上去好言相勸,奉軍中一些明白事理的士兵也力加勸阻,那士兵才收起槍來作罷。

  當時負責守護西山靈堂的副官黃惠龍,擔心奉軍還會來鬧事,便命令衛士們把靈堂的鐵門關閉,守靈衛士身穿便衣守在碧雲寺金剛塔內,在暗中守護靈柩。後來黃惠龍調走,李榮接任守靈處主任,風聲更緊。那時,北伐戰爭已經開始,吳佩孚、孫傳芳等直系軍閥被徹底打垮,奉軍也被北伐軍打得落花流水。

  但一波未平一波又起。1927年9月18日,奉系軍閥張宗昌到北京開會,竟然提出:南軍總是打勝仗,是因為孫中山先生停靈的地方風水太好,要求毀掉孫中山遺體以絕後患。禍國殃民的張宗昌,真是可惡至極。張宗昌是近代軍閥史上一個極富傳奇色彩的人物,此人字效坤,乳名「田」,1882年3月4日生於山東省掖縣路旺鄉祝家村一個貧窮的吹鼓手家庭。曾為土匪,綽號「狗肉將軍」。辛亥革命後,在上海任光復軍團長。1916年被袁世凱收買,派人暗殺陳其美。

  1917年8月,直系軍閥馮國璋代理北洋政府大總統,張宗昌隨馮進京,初任總統府侍從武官長。但張宗昌不慣於總統侍從的拘束,不久改任江蘇第六混成旅旅長。

  1926年7月9日,國共合作進行的北伐戰爭正式打響,這直接威脅著北洋各系軍閥的命運。北伐軍所向披靡,在兩湖和贛閩戰場上先後打敗直系吳佩孚、孫傳芳主力,奉張亟謀對策,張宗昌在9月奉張作霖召開的「討赤」軍事會議上力排固守北方之議,堅持主張南下,得到奉張的同意。但是,以軍閥私利為靈魂的張宗昌呈現出十分複雜的心態:他屬奉系,但非嫡系,不甘心完全受奉張的驅使,時思尋機脫奉自立;他援吳(佩孚)而又想搶佔吳的地盤;他援孫(傳芳)但又唸唸不忘不到一年前被孫氏趕出蘇皖的「一箭之仇」;他仇視革命,「素以反赤為職志」,卻又一度接受楊度所提「背奉附南」的建議。但是他最終還是與北伐軍為敵到底。

  1927年6月18日,張宗昌與孫傳芳等擁戴張作霖為「中華民國陸海軍大元帥」,組織了「安國軍政府」。張宗昌、諸玉璞的直魯聯軍分別被編為 「安國軍」第二、第七方面軍。6月下旬,張宗昌在魯南、魯西連吃敗仗。7月反攻蔣軍一度得手,重佔徐州。8月,孫傳芳在津浦線南段反攻蔣軍不利,張、諸軍則在隴海線上與馮玉祥部國民聯軍進行了長達4個多月的拉鋸戰。10月,因張宗昌以重金收買國民聯軍劉鎮華部旅長姜明玉叛變,誘擒馮部第八方面軍副總指揮鄭金聲。姜之倒戈,使張宗昌贏得了馬牧集之役的小勝。但總的來說,張宗昌吃虧還是大的,損失還是慘重的。

  張宗昌在南方打敗仗,卻責怪孫中山的停靈之地,真是豈有此理。他在1927年9月18日來北京開會時,信口雌黃地說:南軍打勝仗,是因孫中山先生停靈的地方風水好,為了能打勝仗,就應毀掉孫中山遺體,以絕後患。」

  綠林出身的張作霖也是一個極迷信風水的人,他聽了張宗昌的建議一拍即合,幸虧楊宇霆從旁勸止,才暫時作罷。楊宇霆,原名玉亭,字徽閣,後改鄰葛,有以諸葛亮自況之意,因而在政界有「小諸葛」之稱。楊宇霆在奉系軍閥集團中,曾任奉天省督軍署參謀長、奉軍總司令部參謀長、東三省巡閱使署總參議、兵工廠督辦和江蘇省督辦等要職。他在張作霖身邊,為張出謀劃策,讚襄政務,參與機要,位同首輔,是一位炙手可熱的顯赫人物。

  在張宗昌提議毀掉孫中山遺體時,當時的「少帥」張學良也在北京。他聽說了這件事後非常氣憤。張學良對孫中山十分尊敬,他當面警告張宗昌不准胡來,還通知警察廳加強防範。張學良還致電南京政府,要求將孫中山遺體運回南京,並表示他可以護送到天津,處於當時南北戰爭的情況下,移靈南京很不安全,也不可能。

  正是由於孫中山遺體處於險境,特別是在報紙上刊出關於孫中山遺體的謠傳消息後,社會上的閑雜人士更是謠傳不斷:有人說,張作霖派人去燒孫中山遺體,幸虧張學良騎馬趕到,才得以制止此事;有人說,棺柩被燒燬了一角,遺體開始變色,在這種情況下,只有將孫中山遺體土葬了。

  然而,事實究竟如何呢?香山守靈處主任李榮,針對謠傳,寫了一份報告,詳細地記載了事情的經過。這個報告是李榮在事後根據當時的日記寫的,因此,真實可信。此報告存於中山陵園檔案中。

  這份報告中寫道:當時,北京的報紙上又紛紛謠傳土匪將要燒燬孫中山遺體,守靈處主任李榮為此十分擔心。他曾想託人南下報告,但又覺得南京政府鞭長莫及,幫不了忙,這時他想到了為孫中山治病的協和醫院,因為協和醫院是一家美國人辦的醫院,他想借外國勢力來保護遺體。於是,李榮親自到協和醫院去找院長劉瑞恆,請協和醫院以孫中山遺體有變,需運回醫院治理為名,暫時予以保護。不料劉瑞恆膽小怕事,不敢負責,李榮哀求幾次,劉瑞恆就是不答應。

  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李榮只好決定把孫中山先生遺體轉移到山洞裡。他向協和醫院的潘醫生要了一些防腐藥水,又從中法中學取回了孫中山最初曾用的一具美式小棺,於1927年11月25日深夜兩點半,召集全體守靈衛士把孫中山遺體從楠木大棺中取出,用藥棉裹好,然後移入美式小棺中,放置於水泉山洞裡藏了起來。

  1928年4月,南京政府發動二次北伐。6月4日張作霖的奉軍退出北京,接著,國民黨的軍隊就進入北京。6月7日夜裡,守靈衛士把孫中山遺體從水泉山洞取回,重新換入大棺放回碧雲寺靈堂中。

  孫中山遺體雖然經過幾番波折,但並未損壞。1928年12月23日,南京國民政府特派林森、鄭洪年、吳鐵城等迎櫬專員抵北京西山碧雲寺謁靈,由守靈衛士開啟棺蓋,目睹孫中山「容貌清潔,毫未改動」。直到1929年5月31日封棺前,中外各界人士曾有不少人瞻仰了孫中山遺容,也都沒有發現遺體有絲毫損壞。

  有人說因為遺體損壞了,所以才決定改為土葬。實際上,早在1925年8月,葬事籌備處向美商訂購的銅棺就運到上海,宋慶齡看了以後很滿意,當時就已經決定土葬,兩年以後才發生遺體經歷風險的事,可見不存在所謂遺體遭損壞改土葬的事。

  1929年春,南京紫金山中山陵園落成。5月18日7點20分,宋慶齡在孫科夫人陳淑英的攙扶下,登上碧雲寺最高處的金剛寶座塔。

  宋慶齡跨進石塔,在孫中山靈前敬獻花圈,行三鞠躬禮,流著淚,用手指著靈柩。衛士們知道她是在示意要瞻仰遺容,便拿開覆棺的國旗,扶她登上石臺。此時宋慶齡再也抑制不住悲痛的感情,撫棺痛哭,大聲喊道:「總理!今天我來到您的身邊,您卻往哪裡去了!您聽得見我在喊您嗎?」眾人見此,趕忙勸慰她。

  5月22日,在碧雲寺舉行了遺體改殮儀式。改殮前協和醫院史蒂芬在孫中山遺體上遍灑貴重的防腐藥物,頭髮上施以特製發膏,用象牙梳理整齊。遺容上擦上特製的橄欖油。隨後,宋慶齡、孫科、陳淑英、戴恩賽、林森等將遺體從楠木棺中抬起,更換殮衣。先將孫中山週身裹上白綢,外穿藍色緞袍,套上黑馬褂,戴上白手套,腳穿絲襪,雲頭朝日鞋,頭戴大禮帽。隨後,孫中山遺體奉移到美式銅棺中。當時《申報》載,孫中山「面目如生前靜睡一般」。

  5月26日,北平30萬人銜哀恭送孫中山先生靈櫬南下,至南京紫金山中山陵安葬。在封棺時,宋慶齡凝視遺容許久之後,才將棺頂蓋上,並與家人將銅棺上的螺絲釘擰緊,在棺上覆上黨旗、國旗,三鞠躬禮成,封棺完畢。6月1日,在中山陵舉行奉安大典,孫中山靈櫬安置墓穴正中後,宋慶齡親手將墓門「敬謹嚴扃」。

  孫中山先生遺體自從入葬中山陵以後,幾十年來,始終沒有動過。但是,有些人卻謠傳孫中山遺體移到了陪都「重慶」。還有人說,孫中山遺體在解放前已被國民黨帶到臺灣去了。

  帶著種種傳聞,周描坤曾於1986年採訪了孫中山生前的貼身衛士範良,當時,範良是唯一在世的孫中山貼身衛士,又是孫中山逝世後參加過建陵工作、安葬時抬過靈柩、安葬後長期守陵的唯一代表,是孫中山葬事的歷史見證人。

  範良說,安葬在中山陵的棺槨是紫銅棺,大小與北京那具水晶棺差不多,約1厘米厚,上面是水晶玻璃蓋。透過水晶玻璃,只見孫先生身著黑色馬褂,藍色長袍,腳上是黑色布靴,神態安詳地仰臥在藍色的彈簧墊上,身體兩邊用許多絲棉球固定,兩腳中間安放著一隻約33厘米高、直徑20厘米左右的大口康熙年間瓷瓶,裡面存放著火化了的內臟,用一塊紅色綢布扎口。密封前,又蓋上了紫銅棺蓋,棺蓋上面刻有梅花圖案,很精緻。6月2日上午開始密封,前後5天。墓穴四周為長崗石墓壙,墓壙外邊是一尺多寬的隔層,再外邊還有一道堅固的牆面。密封位置在墓壙的中部略靠上,先用鋼筋條,鋼筋條上面是鋼絲網,箍緊後又鋪一層油毛氈,最後用混凝土密封。這樣,上部為日本著名彫刻家高琪所精心刻制的孫先生臥像,下部是孫先生長眠的紫銅棺。密封工作非常細緻,我始終在現場。墓內、棺材裡沒有隨葬品。

  範良針對香港《文匯報》刊登的,關於有關部門用現代先進儀器測定,孫中山遺體已縮短了一寸左右,其它一切完好的消息說,這件事我也覺得奇怪,有關中山陵的活動一般都要通過陵園管理處,然而這件事我們管理處的一千多名幹部、職工卻一個都不知道。香港《文匯報》一位記者來寧,我問他這則消息的出處來自何處,他只是說:「確有此事」,但沒有正面回答我。所以,我們都認為在國家有關部門沒有證實之前,只能當做「參考消息」,究竟有無縮短,是否完好,有待測試證實。

  範良對蔣介石一度想把孫中山的遺體移到「陪都」重慶,這個傳聞作了回答。他說,確有這回事。蔣介石對先生的感情還是比較深的。侵華日軍攻破上海、蘇州兩道防線,蔣介石曾想把先生的遺體帶到重慶去。當時設計陵墓的工程師認為陵墓比較堅固,再移靈怕損壞靈柩和遺體,移靈之事沒能如願。

  說實在的,要移也是可以的,從墓穴周圍的隔層下去,在旁邊打洞取靈柩不是很困難的事。我想主要還是工程師不願破陵,同時也考慮到日本懾於世界輿論的壓力,諒他們不敢在孫先生的陵墓上輕舉妄動。歷史證明這個分析是正確的。國民黨撤離南京前夕,林森到中山陵對我們說;「總理遺體不能移動,你們要保護好總理陵墓。」80名衛士都在「與陵墓共存亡」的誓言書上簽了字。

  孫中山先生的遺體還在不在中山陵?這本來是一個無庸置疑的問題,然而有些人卻謠傳孫中山的遺體在大陸淪陷前被國民黨帶到臺灣去了。範良說,這是毫無根據的謠言。

  在他口述記錄的《我為中山先生守陵》一文中寫道:「1949年2月,國民黨政府組織了國父陵園管理委員會留守人員,我被任命為總理陵墓代理拱衛處長,負責警衛工作。蔣介石在離開南京時,並沒有來過問中山陵之事,孫科先生在離寧前曾來這裡指示,我根據他的指示,動員拱衛處人員不要離開。我對他們說:『我們是奉命守陵和看護陵園的建築和林木的,大家先把槍支彈藥集中起來。』以後,我擔心守陵部隊與共軍發生武裝衝突,在共軍尚未進城前,就命令大家徒手站崗,武器全部入庫存放。」

  「4月24日清晨,共軍的劉志誠率領一個營戰士來到中山陵與我談判,我把守護中山陵的情況告訴了他,並把槍支彈藥造冊交給了他。中山陵全部完好無損。南京淪陷後,我一直守衛在中山先生的身邊。」

  此外,在中山陵的職工和退休職工中,還有不少人49年前就在中山陵工作,他們都可以證明孫中山先生的遺體未曾動過。

  在中山陵園檔案史料中也有這樣的記載:1949年1月10日,即淮海戰役結束的當天下午,國父陵園拱衛處召開會議。決定將紫金山後山各分駐所除每所留3人徒手巡護外,其餘全部調到山南,編為三個中隊,加強對陵墓的守衛。不久,國父陵園奉命緊急疏散,為保衛孫中山陵寢,拱衛處全體官兵奉命留守,計官佐24人,士兵335人。4月23日,拱衛處召開緊急會議,由範良主持,決定將各分駐所集中,加強對陵墓的守衛,並規定 「日間巡哨崗儀一律僅帶刺刀,夜間除門崗外,暫不出巡。

  再者,從蔣介石死後安厝來看,孫中山遺體不可能運到臺灣。蔣介石生前曾自選墓地,1946年他曾在中山陵西側的紫霞湖附近,自選一處墓址,並筑正氣亭為標誌。1975年4月5日,蔣介石在臺灣病逝,死後並沒有安葬,而是安厝於臺灣桃園縣大溪鎮南面的慈湖行館。據臺灣《蔣公哀思錄》記載:「慈湖陵寢只是蔣公暫厝之地,……因為南京才是蔣可以含笑安息的地方。」

  蔣介石尚且希望有朝一日能歸葬南京紫金山,所謂孫中山遺體已遷到臺灣的謠言可以不攻自破了。

  

信息來源:古典傢俱商業網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