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德統一的沉痛教訓

作者:曹長青 發表:2006-02-01 22:08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馬英九最近提出「國民黨的終極目標是統一」,在臺灣政壇引起風波,連前任國民黨主席連戰都諷刺說,「有關臺灣未來的前途,應尊重臺灣人民的主張與決定,不應由政黨來設定統一的目標。」

巧的是,在「統一說」風波之後,臺灣書店出現一本新書《南北韓,統一必亡》(允晨出版)引起知識界的重視,卜大中、金恆煒、阮銘、林中斌、蕭新煌、蔡英文等臺灣學者和知名人士都聯合推薦。該書原為韓文,為南韓首爾大學講座教授樸成祚所著,由臺灣資深報人、韓國問題專家朱立熙譯成中文。

據譯者介紹,該書去年六月在南韓出版時,成為轟動新聞,外電紛紛報導。因為在南韓,絕大多數人都想統一,認為當初南北韓分裂,是列強造成。因此該書出版後,馬上成為勁爆的話題,也立即登上暢銷榜。

這本書所以引起重視,主要因為作者樸成祚在德國留學並住了三十年,作為德國柏林自由大學終身教授,他目睹和體驗了東西德的統一過程,現又專門研究南北韓問題(擔任南韓政府統一政策的諮詢顧問),由東西德統一的教訓,來探討南北韓統一,因此相當具有說服力。

該書的主要結論是,德國的統一失敗了,德國正在經歷第二次分裂,體現在東西德人民的心理和經濟層面。作者從東西德的例子來論證,南北韓要統一的條件比當年的德國還要差,如果統一的話,「南韓必亡」。

當然南北韓的情況和當年德國不同,因北韓仍是專制統治,而南韓已是民主國家。但北韓如果像東德那樣結束了共產統治,然後兩地統一,是否可行,該書根據東西德統一的後遺症,給出的結論是完全否定的。

東西德統一的後遺症,首先體現在經濟層面。西德經濟競爭力曾排名世界第二,人均收入三萬八千美元,但統一後,德國的全球排名降至第十五,國民所得降至兩萬兩千美元,減少了40%。

為重建東德,德國在過去14年間,每年投入國民生產總值的4%,但不僅東德沒起色,還連累整個德國經濟衰落。整個九十年代,德國經濟成長率平均只有1.8%,低於「經濟合作和發展組織」(OECD)國家平均2.2%的成長率(美國是3.2%),而且德國的失業率一直高踞10%左右(比英美高一倍)。該書說,「德國為了照顧東德,而喪失了提振景氣的能力。而且,將來也不見改善的希望。專家們一致同意,德國經濟因為統一而沒落了。原本憂慮德國統一會出現巨大德國的周邊國家,現在反而換成譏笑德國的不幸了。」

在統一之前,西德無論是經濟還是其他方面,都比東德強大,為什麼統一已16年了,仍無法幫助東德真正融入德國? 樸成祚的研究結論是,經濟分裂還是表層,更關鍵的是心理層面。

統一之後, 東西德貨幣做了一比一兌換,工資也均等化,包括承受東德的社會福利制度等,西德已付出相當大的經濟代價。但即使到了1999年(統一已9年),東德地區的生產總值才只有西德的56%,但是東德人的所得水準卻達82%。按道理東德人應該感恩,但恰恰相反,東德人反而增加抱怨和不滿,認為給予的不夠,要求更多的福利。尤其是東德的失業率高達18.5%,而西德地區失業率是8%,更造成反差和不平。

東德人雖然被西德人視為「同胞」,但統一後發現,東德人經過長期的共產統治,已和西德人完全不同,他們習慣於集體主義和平等主義,習慣於社會主義大鍋飯,依賴政府,對資本主義無法適應。德國專家發現,社會主義國家的人對平等很敏感,而且都有「共同體傾向性」(傾向於大鍋飯的公社),他們不適應德國的個人主義的競爭社會。

而且德國的統一造成東德人嚴重的「失落感」。他們原來期待,東西德人都是日耳曼民族,都是德國人,具同族意識,那麼只要東德納入資本主義體制,就能夠享有與西德一樣水準的富足。但統一後的現實,使他們的這種期待完全破碎。東德的企業因為沒有競爭力而倒閉或被西德企業合併,又因為《回歸法》的實施,被共產黨曾收為國有的土地必須歸還給分裂前的原地主而交還給西德人,再加上東德人缺乏競爭力等素質問題,很多人反而失業。

因而東德人抱怨、指責西德人缺乏同情心,桀傲與貪婪,只知道要錢,對同族人傲慢和吝嗇,於是對他們開始敬而遠之。西德人則認為東德人已被社會主義制度慣壞了,懶惰又不會做事,過渡依賴西德人,是缺乏獨立性與自發性的人,給多少幫助都無濟於事。東西德兩地在統一前的那種鄉愁和嚮往,那種熱戀和熱情,不僅變成泡影,還逐漸形成新的「分裂意識」,增加隔閡並開始衝突。

現在很多東德人,越來越認定自己不是「德國人」,而只是「德東人」,叫「歐西」(Ossi );而西德人則被稱為「威西」(Wessi )。1990年東西德統一時,61%的東德人回答自己是「德國人」,只有32%仍稱自己「東德人」;但到了1992年時,稱自己為東德人的上升到65%,而認為自己是德國人的降至35%,完全倒了過來。而到了2000年,認同自己是「東德人」的高達77%。

當年東西德都渴望統一,以東進政策為德國統一奠定基礎的布蘭德總理有句名言:「同樣的東西,就要在一起。」認為「同胞」應高於「體制」與「理念」。該書作者感嘆,「當時西德的政治人物都陷於一種無意識的錯覺之中,認為東德人跟自己一樣是同胞,只要按西德的制度去做,就能把東德變成跟西德一樣。但現在證明這是致命的錯覺。」因為「當時他們完全無視於東德是個典型的社會主義國家」,不瞭解經過長期共產統治,東德人不僅對民主政治的認知太過欠缺,其實已變成另外一個「異質化民族」。

現在東德人和西德人相互不買賬,《明鏡週刊》民調顯示,近七成西德人與八成東德人認為,他們是不一樣的。西德人甚至認為,西德與法國的差異,還比同文同種的東德人小得多;結果「造成德國統一之後的另一個分裂」。「統一之後才知道東德與西德是多麼的不同」,現在東西德的人都脫口而出,「德國統一是錯誤的,或是失敗的。」

樸成祚教授認為,根據東西德的教訓,即使共產北韓垮臺,南北韓也難統一,因為北韓長期在金家父子統治下,已成為 「三位一體」(金日成、金正日、主體思想)的宗教狂社會。北韓人不僅不瞭解,更無法適應外部世界的生活。他舉例說,像北韓難民到了南韓後,「儘管他們拿到了龐大的定居費與就業協助,在南韓得到了誰都得不到的優厚待遇,但是他們還是嫌錢給得太少,或是抨擊南韓政府沒有替他們做什麼,表達強烈不滿。簡單地說,他們有相當多是連就業等積極定居的意願都沒有,只靠政府提供的永久出租公寓,並坐吃給他們的定居補助金在混日子而已。」

該書認為,「德國採行的所有同化政策失敗的原因,就在於忽略了這種社會主義的人性。再偉大的政策,或是特別的考量與注入再多的預算,因為他們不變的社會主義人性,使得德國政府的努力都白費了。」南北韓的情況也如此,或更嚴重,「即使把南北韓視為同一民族,其實卻已具有截然不同的價值與文化。若把我們的語言與外貌拿掉,剩下的東西幾乎全無相同的。」

樸成祚教授感嘆, 德國統一時,東西德的人均所得差距只是一比三,而現在南韓的國民所得為一萬多美元,與北韓的差距為十五比一。南韓絕無能力像西德那樣連續數十年向東德投入國民產值的4%,再加上文化、心理、價值等多方面不同,如果南北韓統一,「就是綁在一起死!」

《南北韓,統一必亡》中譯本在臺灣出版後,引起知識界的熱烈討論,因為人們自然聯想到台海兩岸的統獨問題。當然從政治層面,任何有點常識的人,都不會認為現在兩岸應統一,因一邊是專制,一邊是民主,兩者完全無法共存。但如果中共政權垮臺,兩岸是否統一,臺灣很多知識份子的想法也和馬英九們不同。

首先在經濟層面,雖然中國經濟近年持續發展,但人均收入才一千美元左右,不到臺灣的十五分之一。整個中國的經濟水平要達到臺灣目前這樣,不知要多少年。臺灣知名政論家卜大中為該書寫的「導讀」也特別提到,「中國人實際上還活在三世紀裡──上海、北京、廣州是21世紀,沿海是20世紀,內陸是19世紀,其實西北偏遠地區還有十八世紀的景象。大陸城市像歐洲,鄉村像非洲,發展極不平衡。」如果「臺灣想與之統一,其結局比差不多規模(領土、人口)的東西德、南北韓更糟。」

當然在適應資本主義的心理上,中國大陸的情況比東德和北韓都有不同,畢竟走向市場經濟已十多年。但卜大中認為,兩岸在政治和文化心理方面,仍存在巨大差距,「臺灣全體都已是民主自由理念的信仰者,無法接受任何威權獨裁體制與家父長制的領導文化。臺灣人的人格特質講究的是個體的主體性與利益,與中國人的集體威權人格互相扞格不容。如果統一,將在文化、政治體制與人格上產生衝突。」

另一個更為關鍵的問題是,現在就已有64%的臺灣居民認為自己是「臺灣人」,而不是「中國人」,而且這個數字還會繼續上升。而東西德當年統一時,絕大部分都認為自己是德國人,而沒有這種「身份認同」(identity)的不同。即使如此,現在東德人已升至有七成七認定自己是「東德人」而不是「德國人」,並由此導致對立和衝突。

臺灣和東德及北韓另外一個更明顯的是歷史不同。東西德和南北韓,原來都是一個國家,並沒有分分合合的歷史。而臺灣曾前後被荷蘭、清朝、日本,以及後來被臺灣人視為「外來政權」的蔣介石父子統治。這種獨特歷史,也促使臺灣人隨著社會開化,更多人從蔣家政治文化洗腦中清醒過來,恢復民族獨立意識,而更尋求成為一個正常的獨立國家,而不是和任何一個其他國家統一。

臺灣從第一次民選總統至今才十年,認為自己是臺灣人的數量就升至佔多數(認為自己是中國人的已降至不到二成,認為自己是中國人同時也是臺灣人的約佔二成半),可想而知隨著時間推移,這個比例還會上升。正如卜大中在他的「導讀」中所說,「儘管臺灣與中國沒有像東西德、南北韓那樣歧異的經濟體制差距,但卻有他們沒有的國族主義對抗。……中國的大漢民族主義與臺灣民族主義是相衝突的。……中國民族主義在經濟崛起後已以仇外報複式的姿態出現於國際政治中,也是西德、南韓所沒有的。……中國這種敵意國族主義的第一個敵人就是臺灣民族主義。」

而北京政權對臺灣的軍事威脅和制定《反分裂法》等,更促使臺灣人的這種民族主義意識上升,刺激他們和中國漸行漸遠。卜大中的結論代表很多臺灣知識份子的想法,「海峽兩岸儘管同文同種,但一元威權文化與多元民主文化所形成的人格特質,已塑造了『異質的民族』,……強行統一已無必要,也必將失敗!」

(原載《開放》2006年2月號)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