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1月16日「哥倫比亞號」太空梭升空瞬間。半月之後著陸時發生意外,太空梭解體墜毀。NASA飛行部負責人海夫林認為,除了泡沫隔熱材料脫落的原因之外,「哥倫比亞」號可能被一塊微型隕石或太空垃圾擊中。
撞擊生成更多碎片
美國約翰遜航天中心軌道碎片研究項目的首席科學家尼古拉斯.約翰遜說:「太空垃圾正在成為愈發嚴重的環境問題。」
該中心的研究人員通過一個電腦程序模擬計算出了未來太空垃圾的數量。此前的研究都是預測新發射的衛星會對太空垃圾的影響,而此次由科學家劉傑奇(音 Jer-ChyiLiou)博士領導的小組則預測了現有太空垃圾在未來兩個世紀的變化。這一研究結果在20日的《科學》雜誌中發表。
電腦模擬顯示,即使人類再也不發射任何火箭,太空垃圾的數量在2055年之前會保持穩定,但之後則呈上升趨勢,在未來兩個世紀裡,太空垃圾的數量也將從目前的9000塊增加22%到1.1萬塊。因為它們不斷落入地球大氣層的同時,太空垃圾在互相撞擊時也會分裂成更多碎片。
俄版太空垃圾最多
目前,美國太空監控網路正在跟蹤約9000塊直徑至少有10厘米的太空垃圾,其中17%是火箭助推器,31%是已經廢棄的衛星,38%是撞擊留下的碎片,還有13%來自其他各種太空任務,它們總重達5500噸。
此外,還有成千上萬更小的太空碎片。大部分的碎片來自衛星爆炸,留在軌道中的燃料艙常常會因為高壓而炸成碎片。美國宇航局2004年的一份報告顯示,俄羅斯是太空垃圾的最大來源國,其次是美國。
衛星發射遭逢挑戰
從1991年至今,科學家記錄到了三起直徑大於10厘米的太空垃圾間的相撞。
最近的一次是2005年1月,一顆升空31年的廢棄美國衛星和一些航天器殘骸發生了相撞。不過這三次撞擊均沒有造成更多太空碎片。
研究人員預測,在未來200年中會發生18次撞擊,數量雖然並不多,但是對於造價昂貴的衛星或者載人飛船來說,撞擊的後果卻可能是毀滅性的。太空碎片的運動速度達到每小時2.2萬英里,這樣的高速能使小塊碎片在飛船或衛星上撞出一個洞,並導致電力短路等故障。
太空垃圾最密集的空間位於距地球550至635英里之間。由於載人航天並不在這個高度,如國際空間站位於250英里的軌道上,因此對載人航天受到的威脅相對較小,但用於商業和科研目的的衛星仍然面臨撞擊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