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我們的出行時間,正趕上英國新學年即將開始,暑假返校和新入學的學生驟增,北京飛往倫敦的機票特別緊張,直航的機票早已沒有,連從歐洲轉機的航班機票也紛紛售空,我們只有選擇了從日本東京轉機到倫敦的機票,才算滿足了我們全家團聚的奢望。
經過十幾個小時的飛行和轉機,當地時間下午5點多鐘,我們乘坐的航班順利地降落在倫敦希思羅機場,入境時一位女簽證官員簡單詢問了幾個例行公事的問題就放行了。在接站口我見到了朝思暮想的兒子,我們母子緊緊擁抱,那久別重逢的激動心情,很久很久都沒有平靜。
分別兩年多,兒子成熟了許多,言談舉止中增添了些許從容和智慧,看到他和房東太太侃侃而談對答如流,我無比的欣慰。那個離家時還事事依賴父母,處處由家長做主的孩子,如今居然把我們的食宿和日程安排得井然有序。他擔心我們不適應,把他自己能夠想到的所有細小的環節,都考慮得非常週到。變化真是太大了,不得不讓我刮目相看,甚至有些受寵若驚的感覺。
從吃中感受孩子們的變化
許多在國外生活的人談到飲食習慣由衷地說:我的中國胃很難適應國外的飲食。東西方在飲食文化方面的融合是孩子們適應生活的前提,也是許多父母關心的重要內容之一。
在孩子和同學們一起租住的公寓裡,我看到來自全國各地的5個孩子,他們把各自的小屋都佈置得簡潔實用而富有情趣。廚房是放學以後公寓裡最熱鬧的公共場所,從冰箱到櫥櫃都分配管理得整整齊齊,雖然是AA制,但這些孩子彼此十分關照,從許多生活細節中都表現出難得的自覺和自律。通過身臨其境地觀察,我覺得他們不僅鍛練了自主自立的精神,還學會了計畫安排日常的生活支出,但將來還應該有更好的團隊意識。
看到他們熟練地使用中西式飲食烹製工具和掌握簡單製作方法做出來的飯菜,我有些出乎意料,這些原來在家裡嬌生慣養的獨生子女,一出來個個都是好樣的。孩子們打趣地告訴我,他們是被逼出來的,還誇大其詞地說除了龍蝦以外,他們自己想吃的東西都可以做出來,比如中國北方的「糊塌子」、還有印尼麵條、英國燒烤等等。在我下廚做飯時,孩子們特別提醒我,要關緊廚房的門,否則做中國菜時,走廊裡的消防警鈴會報警的。
這些孩子經過幾年適應,基本上習慣了當地的飲食方式,早餐中西結合有啥吃啥,午餐一般是在學校以三明治和熱狗為主食,佐以紅茶或可樂牛奶等飲料,因為中午照常上課沒有午休,所以老師和學生利用課間幾分鐘時間,簡單的快餐就搞定了,然後進行下午的活動安排。
晚餐是孩子們大顯身手的時候,他們各自在超市裡買來所喜愛的食品,自己動手做出色香味俱全的中國餐大飽口福。英國本土不生產蔬菜,完全依靠進口,蔬菜品種挺多但很貴。像黃瓜論個出售,每個1.2鎊(大約合人民幣15元左右)包裝得像塑料玩具一樣,沒有新鮮的清香味,更缺乏頂花帶刺的口感。
在英國探親這段日子裡,每天上午孩子去學校上課時,我就把晚餐要做的飯菜提前準備好,下午出去遊玩回來,一炒菜就可以開飯了。公寓裡的所有孩子都十分興奮,說只要看見廚房裡有媽媽的身影,就感到心裏很踏實。飯前孩子們總是深深地吸一口氣,使勁地聞一聞,然後才捨得吃,好像要把這點難得的味道牢牢地記住,同時還要仔細詢問製作方法和用料,一副謙虛好學的樣子。
家長要給孩子理解與支持
這些孩子們太可愛了,他們的成長超過我們的想像。據有關資料統計,目前中國在外留學人員達46萬,分布在全球至少103個國家和地區,僅英國就有6萬。在英國不管是在繁華都市倫敦,還是邊遠的蘇格蘭小鎮,不論是在牛津還是劍橋,所到之處都可以看見中國留學生匆匆忙碌的身影。我們到英國的第一天,在一個服裝商場裡,一位女孩子抬頭看著正在換算匯率的我們,低聲告訴我「阿姨我也是北京的,我家住在海淀」。過了幾天我在一個立交橋上,又看見她背著書包大步行走,不知是去上學還是去打工。
目前國內不少媒體對留學生的看法各說不一,說什麼的都有。在沒有親身經歷這次探親之前,我的思維也不時地被一些言論左右。回國之後我感慨萬千,想到國人中有6萬留英學生和十幾萬的學生家長,能夠去探親的僅僅是少數,經費問題或者是對程序的茫然,使大多數的父母都處在日夜思念中。但我還是發自內心的說,如果條件允許,學生家長不妨親自去看看,不要把別人的議論當成事實。古人云:耳聽是虛,眼見為實。除了必要的資助和信任以外,我們應該給他們更多的理解和精神鼓勵,並且對孩子的進步給予支持和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