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隱藏的人類歷史(連載12) 第六章 史前文明展輝煌(下)

作者:袁緣 譯 發表:2006-01-18 07:18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第十二節 內華達州--三迭紀鞋印化石

1922年10月8日,《美國週報》的「紐約星期天版面,登出了一篇醒目的特寫文章:500萬年前的鞋印化石,作者是巴婁博士,著名地質學家。」

文中寫道:「不久前,著名地質學家、礦業工程師瑞德(J. T. Reid)在內華達州尋找化石時,突然停在一塊奇怪的石頭面前,石頭上有個人的腳印(圖6.6)。」



「走近仔細一看,不是光腳踩上去的,是穿鞋踏出來的。鞋印前部缺失了,至少剩下了三分之二的輪廓。鞋印外緣有一條縝密的縫合線,顯然是縫合鞋底和鞋幫間的貼邊的。再往前還有一道縫合線,中部顯示出腳踏的地方,還有鞋跟磨光鞋底磨損的痕跡。」

「這個化石對今天的科學來說太神秘了,它的年齡至少有500萬年。」瑞德把該樣品帶到了紐約,盡力引起其它科學家的注意。他說:「一到紐約,我把化石交給哥倫比亞大學的地質學家肯普(J. F. Kemp)博士,以及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的教授奧斯本(H. F. Osborn)、馬休(W. D. Mathew)、侯韋(E. O. Hovey)。這些學者都給出了這個結論:『這是他們所看到的最像人類手工藝品的自然印跡。』但教授們也都承認,石頭出自三迭紀岩層。但是手工鞋匠看後都說--這是個手縫的鞋踩出來的。馬休博士寫了一個簡短的聲明:『這個印跡呈現了一隻鞋的所有特徵包括縫製的線,但它只是自然形成的而已。』這太奇怪了。當我們向馬休的單位--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詢問這種事時,他們的答覆是:檔案中沒有馬休的報告。」

儘管馬休沒把它當回事,瑞德堅持自己的觀點。他說:「 我下一步找到了洛克菲勒研究所的顯微照相專家和分析化學家,他們沒把該化石立題研究,而是業餘做了顯微射影和成分分析,結果盡釋疑團,證明--它顯然是三迭紀的化石……」,「顯微攝影分析,照片放大20倍,顯示出縫線縝密的麻花擰纏結構,結論性地證明了--它就是一隻精細手縫的鞋的印跡化石,而不是什麼天然模擬品。」

「縫合線很清晰,肉眼可見,鞋底輪廓勻稱分明。在邊和沿之間,還有一冬與外緣下平行的針孔,很勻實,就像是穿過線的孔。」

「補充一點,至少有兩位不久將吐露姓名的地質學家,也承認這是真正三迭紀的岩石,遠比曾認為的500萬年古老,目前認定三迭紀距今2.13∼2.48億年。」

第十三節 俄亥俄州--煤層裡的石牆

德州阿比裡尼地區的邁考米克(W. W. Mcormick)報導了他外祖父記錄的一個發現--「在煤礦深處有一處石牆」。

斯戴格(B. Steiger)的一本書中也記載了這個報導:「1928年,我,馬西斯(A. A. Mathis)在5號煤區作業,那裡位於俄亥俄州海文納北2英里處,這是個風井礦,有2英里深。這麼深只有坐電梯下去,從上邊往下泵空氣……」

一天晚上,馬西斯記道:「第二天一早,煤室地上發現了幾塊水泥磚,每塊有12立方英尺(約200cm3),表面異常平滑,六個面打磨得甚至可以當鏡子照。這些水泥磚在炸碎的煤塊裡到處都是。我用鎬劈開了一塊,裡邊是平整的水泥,當我想用柱子和板子撐起煤室時,地坍塌了,我差點沒逃出去。當我又回到塌陷地,那顯露出一面由那些水泥磚砌成的石牆。在通風道內口100∼150碼以下,另一個礦工震露出了另一面石牆,二者極為相似。」

煤礦中的煤可能是石炭紀的,距今2.86億年。

根據馬西斯的記錄:採礦公司的官員立即把他們叫了出去,禁止他們說出看到的東西,同年秋天礦區關閉,員工去了俄克拉荷馬州靠近韋伯頓的24礦區。

馬西斯記錄:「韋伯頓的礦工告訴他們在煤層裡發現了一個銀桶,外面對面有明顯的箍桶板留下的印跡。」韋伯頓煤層的年齡在2.8∼3.2億年。

誠然,這段史料中太出乎意料,也很難考證。但我們想知道的是到底有多少這類故事,難道其中沒有真實的嗎?

在傑薩普(M. K. Jessup)的一本書中,我們近來邂逅了一個同樣的記錄,書中記載:「據報導,1886年帕森斯和他的兩個兒子在俄亥俄州哈門德城(Hammondville)的一個煤礦裡,挖出一面石板牆,牆上刻有粗重的浮雕,還有幾列像形文字。」當然,這也許是個傳奇故事,但也許是真實的,將導致很有意義的發現。

19世紀和20世紀早期,對這樣的遺蹟和古物報導的很多,都顯示出在遙遠的中古時期,曾經出現高級的文明,當然,這類報導近代也有,下面就是幾例。

第十四節 法國--6500萬年的金屬管

柯麗斯(W. R. Corliss)的《古人神秘的工藝品》一書,記載了這樣一個發現:1968年,朱伊特(Y. Druet)報導在白堊石中發現了一些半卵形的金屬管(圖6.7),尺寸不盡相同。那些裸露的白堊石,出自法國聖貞尼(Saint-Jean de Livet)的一個採石場,石頭的年齡至少6500萬年。


慎重考慮,排除了所有可能的假設,朱伊特和邵法蒂得出了這個驚人的結論--6500萬年前,地球上已經有智慧的生命了。

為了得到更多的信息,我們寫信給卡昂大學的地貌學實驗室,朱伊特和邵法蒂曾報導把樣品轉交給了他們,但沒有回音。這裡我們邀請對此知情的讀者,能給我們提供點信息,我們將收入本書的第二版中。

第十五節 猶他州--5億年的鞋印

1968年,一個叫梅斯特(W. J. Meister)的匠人,業餘的三葉蟲化石收集者,報導了他在猶他州冷羊泉附近的維勒頁岩(Wheeler shale)中發現了一個鞋印化石(圖6.8)

這塊鞋印化石,是梅斯特扒開一層頁岩時發現的。鞋印中有一個清晰可見的三葉蟲的化石,三葉蟲早已滅絕的海洋生物。這塊鞋印和三葉蟲的化石始於寒武紀,距今5.05∼5.9億年。

在1968年第三期的《創生研究會季刊》(Creation Reseirch Society Quarterly)上,梅斯特發表了一篇論文,其中說:「鞋跟的印痕比其他部位深約八分之一英吋,這是一隻右腳的鞋印,因為鞋跟右有磨損程度大。」

他還補充了一個重要細節:「7月4日,馬里蘭州塔科馬(Tacoma)的哥倫比亞聯合大學寇姆斯(C. Coombs)博士,博爾德(Boulder)市科羅多大學的地質學者卡裡索(M. Carlisle)在我的陪同下考察了那處遺址。經過兩個來小時的挖掘,卡裡索發現了一個泥片,這使它確信鞋印化石非常可能是原位埋存的,因為這個泥片可以證明這一沉積層一度曾暴露於地表。」

這位進化論學者承認自己並不瞭解梅斯特的化石,那麼在他說「事實」和「鐵證」時,就沒分析化石樣品。這樣他的話就砸了自己的舌頭。

我們也許不能結論性地證明梅斯特的發現就是鞋印化石,但我們相信這個考古學發現是有價值的,不能用固執的偏見隨意曲解。

1974年,猶他州立大學的生物學家、地質學家斯多克(W. L. Stlkes)在化石發現不久就檢查了它。說:「為什麼我和地質學家不能接受這是個真正的鞋印呢?至少,我希望一個真正的鞋印是一個左右交替出現,腳印尺寸一致,指向一個方向……這才是最重要的,我知道,一個孤立的真實足跡,不管論文準備得多麼好,在學術雜誌上也無發表的任何先例。」

斯多克打自己的嘴了--1969年的《科學美國人》雜誌,德魯雷(H. de Lumley)的論文就報導:單一足印化石,出自法國南部阿馬塔(Terra Amata)一處中更新世遺址。

斯多克還說:一個真正的足印應該顯示把軟泥從足下踩壓出來的遺像,這個樣品我沒發現這個跡象。」如此的挑剔卻暴露了他是外行。

1984年,本書作者,湯姆森在猶他州拜訪了梅斯特,仔細檢查了足印之後,真不明白--為什麼這麼明顯的腳印不敢正視呢?至於鞋踩壓出的基質,主要取決於泥質的成分,和踩壓物的特性,腳的外緣是圓形,而且腳底不平,著力點突出,這麼光腳的足印比平底鞋硬踩出的泥質多。在比較實成,濕潤的沙灘,我們能看到鞋和便鞋踩出的沙土少。頁岩,梅斯特的鞋印化石是粘土、泥或淤泥形成的。只要用顯微鏡觀察鞋印邊緣的粒狀結構,你就能看出它是壓擠形成的印跡。

至於斯多克把鞋印說成是岩石自然裂開的結果,還說猶他州大學有幾個岩石開裂的樣品,其中一些也像足印。這確實應該看一下,是否真像足印化石。梅斯特化石的鞋印形態,我們除了視覺判斷還做了計算機分析,結果都表明它和現代的鞋印很吻合。

進一步分析,岩石的開裂是經常發生的,梅斯特的化石就是揭開一塊頁岩時發現的。其中有個重要的線索:頁岩在鞋印區域結合的紋理較其他表面粗,這表明頁岩在此處不是偶然開裂的,而是在此處兩面結合較弱。因此,可以認為是在一些粘土踩下去,使兩界面的接合比一般界面較為弱。因此可以判斷出是古生代的鞋踩出來的。如果說是另外一種未知機制留下了這樣的壓痕,又恰好與鞋印完全一致,不太一廂情願了嗎?這麼的幻想在自然界存在嗎?印痕可與踩出的鞋印沒有任何差別。

這個5億年的鞋印化石,就作為古生代的人類文明遺蹟,也許為時尚早。一些科學家簡單檢查了一下,就下了否定的結論,另一些科學家連看也不看就槍斃了它,就是因為它遠遠超出了進化論預期的界線。我們認為,研究調查才剛剛開始,正面論據更深入更有說服力,所以值得深入研究。

第十六節 南非--28億年的金屬球

過去的幾十年間,南非的一個礦井深處挖出了幾百個金屬球,至少一個球赤道處有三條平行的槽(圖6.9)。根據吉米森(J. Jimison)的論文,金屬球有兩種類型:「一種是發藍色的金屬實心球,有白斑;另一種中空,中心像海綿狀。」

南非克勒克斯多普(Klerksdorp)的博物館收藏了一些,館長馬其斯(R. Marx)說:「這些球絕對是個迷,看起來像人造的,但它們所處的地層展現的地質年代太久遠了,別說沒有智慧的生命,而是據今所知任何生命都看不到。」

我們向馬克斯進一步諮詢了金屬球的問題。1984年12月12日,他回信說:「還沒有正式文獻報導它們。事實是:它們是在德蘭士瓦(Transvaal)西部奧托斯道(Ottosdal)鎮附近的礦井下,在葉蠟石內發現的。葉蠟石是一種很軟的次生礦,莫氏硬度只有3,是28億年前沉積形成的。另一方面有的球內部是纖維狀結構,外殼相當硬,連鋼都劃不出刀痕來。」

莫氏硬度是以物理學家莫斯(F. Mohs)的名字命名的,用不同礦物做參照,把物質的硬度分為10級,滑石最軟(硬度1),金剛石最硬(硬度10)。

他的信中還說波切斯柱(Potchefstrovm)大學告訴他,那些金屬球是「褐鐵礦沉積物」,褐鐵礦是一種礦苗,質地堅硬,在核上形成圓團塊狀沉積。

這個假說從硬度上說就有問題。上面說過,球殼硬得連鋼刀都劃不出印來,而褐鐵礦的硬度只有1∼5.5根本經不起鋼刀的刻劃。再者,褐鐵礦經常成群沉積,像肥皂泡一樣彼此粘連,而且也不是球狀,更不可能在球體赤道處形成三條標準的平行槽來。

最令人感興趣的還是那三條槽,就算球體是天然形成的,槽也是人工削刻出來的。這些無法用天然形成來解釋的事實,太神秘了。

南非礦井深層的金屬球揭開了一樁神秘的史實--28億年前,那裡存在過高級智慧的生命。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