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9年,法國神甫愛爾芒德.戴維在一位四川獵戶的家中發現了一張大熊貓的毛皮。由於西方人對這種動物聞所未聞,戴維根據這種動物的毛皮特徵,將其命名為「黑白熊」,他還在當地獵戶的幫助下搞到一隻「黑白熊」標本。當戴維將「黑白熊」標本送到巴黎展示後,立即引起了轟動。法國動物學家愛德華茲在仔細研究這個標本以後確定,這是一個全新的物種。由於它與在中國西藏發現的小貓熊食性相近,愛德華茲便把這個新發現的物種定名為「大貓熊」,但後來人們卻習慣稱之為「大熊貓」。
由此,大熊貓名聲大噪。世界各國的動物學家、探險家和旅行家紛紛前往中國,捕捉這種珍奇的動物,尤其是上世紀30年代,西方掀起了一股尋找活體大熊貓的熱潮。由於大熊貓是一種深居簡出的動物,這些外國人人除了帶走一些大熊貓皮和傳奇故事,誰也沒有得到活的大熊貓。
1934年,美國探險家威廉.哈克內斯前往中國捕捉大熊貓,他與英國人弗洛伊德.史密斯建立了合作關係。不久,哈克內斯在上海病死,他的妻子露絲接替丈夫與史密斯繼續進行合作。兩人很快就有了重大發現。1936年11月9日,露絲找到了大熊貓幼仔「蘇琳」。隨後,該發現被美國《時代》雜誌評為當年最重要的科學發現。史密斯在這一過程中出力不少,但功勞和榮譽卻被露絲搶了去,他感到非常窩火,兩人從此交惡,史密斯開始單干。1936-1938年間,史密斯收購了12只活體大熊貓,但只有6只被活著運到英國,他也成了偷運活體熊貓最多的人,因此得到了「熊貓人」的綽號。1939年,英國倫敦動物園從史密斯手裡買到三隻大熊貓,以中國的三個朝代取名:唐、宋、明,它們成為當時倫敦動物園的鎮園之寶。由於種種原因,運送到國外的6只活體大熊貓有5只很快就死去了,只有一隻轉運到美國的大熊貓「寶貝」活了下來。但「寶貝」一直處於單身的苦惱中,無法繁殖。後來,「寶貝」的負責人維爾.亨利想盡一切辦法,聯繫到了史密斯,希望他能幫忙,可史密斯手中已沒有大熊貓了,他也愛莫能助。結果,他運送到國外的大熊貓很快絕種,銷聲匿跡。
據統計,1869-1946年間,先後有200多名外國「探險家」來到中國調查、收集資料,捕捉、獵殺大熊貓或購買大熊貓標本。僅在1936年至1946年的10年間,從中國運出的活體大熊貓就有16只。另外,至少有70具大熊貓標本存放在外國博物館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