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導說,中國國家統計局資料顯示,去年外國投資者的直接投資獲利約減少了5%(正確數字尚未公布),而美國政府自美國公司取得的資料則是減少了8-9%。而該下降幅度有加劇的趨勢,預計到了2006年年中,外國投資人獲利減少的比率可能到達二位數字。
因為獲利的減少,外國投資也減少了。依據中國國家統計局之統計,2005年上半年外國直接投資已減少了12%。而外國直接投資的減少,勢必也會連帶造成外國投機性的資本流入減少。二年多來,國際投機人士預期中國政府將重估人民幣的利率大幅升值,但結果卻不如預期,所以去年11月外匯淨流入僅達90億美元。
中國在1997年至2002年間經濟呈現通貨緊縮的情形。所謂通貨緊縮,系指政府採行相關緊縮性貨幣政策,以防止可能產生的通貨膨脹問題,或因生產過剩及消費減少,而導致物價下跌,長期將會造成生產萎縮。
中國的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在2004年年中到達最高點,達到5%,但因經濟持續性的過度擴張,已導致指數下降,去年11月只到1.3%,已反應出市場有通貨緊縮的現象。
2006年中國政府將致力於防止價格下跌,相關燃料及公用事業的費用將調高,以及其他國家可掌握有訂定價格力量的相關成本亦將可能調漲。但民眾是聰明的,因為預期價格會下跌,所以民眾的購物時機會延後,而可能導致加速通貨緊縮。價格的下跌對消費者以及從事出口的貿易商(在中國買到更便宜的貨品再轉賣到其他國家)而言是利多,但對於提供工業產品投資貸款的中國商業銀行而言就不是一件好消息了,因為向銀行貸款的廠商營運將出現問題。
報導說,如果價格下跌的情勢持續發展,不免讓人擔憂。在1990年中期普遍發生的「三角債」問題恐將重演。所謂三角債,是指眾多企業間相互拖欠貸款的債權債務關係,導致連鎖反應,資金流通停滯,如:甲公司欠乙公司一筆錢,乙又欠丙公司一筆錢,丙公司又欠甲的款項,形成三角債務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