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陳總統做出上述講話後,行政院長謝長廷當天下午就做出呼應,邀集多位部會首長開會,強調兩岸經貿政策不是討論鬆綁或緊縮的問題,而是行政院各部會必須提出和落實具體有效的管理方式。會中決議,針對各行業的積極管理措施,如中國觀光客來臺、中資來臺,以及人民幣兌換的兩岸貨幣清算機制及中國投資等等,行政部門都必須更積極提出對策。顯然,這是吸取以往草率決策與府院溝通不良的教訓,向集體決策與加強執行力度邁進了一步。
的確,從目前兩岸經濟交流的態勢來看,簡單下一個「鬆綁」或「緊縮」的結論是不恰當的,而是根據現實的需要。
第一,過去的「積極開放,有效管理」,因為缺乏跟進的管理,而使開放失去應有的檢查督促而變成盲目開放,不但傷害到臺灣的經濟,如對中國的過度依賴、「錢進中國,債留臺灣」、高新技術的流失等等,而且對台商自身的保障也不利。
第二,中國經濟的發展進入了高風險階段,金融黑洞與地產泡沫隨時會爆發,這從中國國有銀行積極出售股權而讓外資分攤風險可以窺見一二。
投審會公布去年前十一個月台商對中國核准投資金額衰退了八.七三%,表明對中國投資的降溫。中國商務部最新統計數據也顯示:從去年四月開始,除九月份外,中國單月實際使用外資金額同比均呈下降趨勢,二季度三個單月實際使用外資金額下降幅度均超過一成,降幅之大為近年來少有。這是市場發出的警訊,如果這時還有人鼓吹盲目投資中國,顯然居心叵測。
第三,由於中國拒絕與臺灣政府正常往來,使臺灣政府對許多台商在中國的投資項目難以查證與保護,增加政府、台商與投資者的風險。再如台資企業回台上市問題,因為政府也無從監管,徒增投資者風險,豈可輕易開放?這點即使與中國有正常渠道的香港投資者,也已經因為某些造假的H股吃了苦頭,臺灣豈可重蹈覆轍?
這是好的開始,期望當局能夠拿出更多積極管理的措施。
自由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