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關係下的臺灣:亞洲的臺灣

作者:嘉南生 發表:2005-12-29 22:19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臺灣要怎樣被定位或自我定位,其實問題很多。臺灣的定位在於他很難定位。他不屬於中國,也不一定屬於花彩列島。

 劃分歐洲的方式有很多種,臺灣人的認知是以俄國的烏拉山、黑海、達達尼爾海峽為界,但這只是許多劃分法的一種而已。有一種劃分法是將俄國排除在歐洲國家,認為他是不東不西的國家。另一種劃分法是連東歐都不算是歐洲國家,而是將中歐、西歐和南歐義大利以西的國家稱為歐洲。

 但英國是歐洲國家嗎?有一種劃分法是:不是。因為許多歐洲重要歷史發展,英國都沒有參與,甚至英國所展現的政治、經濟風格也和歐洲截然不同。英國是一個地理位置處在歐洲與美洲中間的島國,他不屬於美洲,也不屬於歐洲,他獨立成一個主體,叫做大不列顛千年獨立,英國人很自豪的說:偉大的孤立。

 在東亞,日本的風格很像英國,他們有許多地方極為相似。但臺灣呢?他一直到七百年前才進入中國歷史,而且他的主體是三百年前才進入,所以,從臺灣的歷史來說,我們很難說臺灣是屬於中國的。反而從原住民的血統與發展來看,臺灣應該算是馬來民族(最)北端的移民區,而列入海洋亞洲歷史的一部分,與臺灣的北方聯繫分析,臺灣處在這一個花彩列島的中間,聯繫著所謂儒家文化與非儒家文化、大陸亞洲史與海洋亞洲史(馬來史)的交接點上。若從海洋與大陸來說,他又是陸權國家與海權國家對抗的焦點,臺灣的命運就像民進黨的黨旗,處在各種文化、政治勢力及民族移動的十字路口。

 我們所認知的「臺灣是甚麼?」,很多都是從國民黨的中國文化角度去理解,但這並不充分。中國做為一個陸權國家,基本上不重視臺灣。從元、明、清的發展來說都這樣。明朝政府根本不重視臺灣,因為臺灣不是他的一部分,與臺灣有關的顏思齊、鄭芝龍在他們眼中,只是海寇而已。清朝原本要放棄臺灣,要不是施琅強調臺灣可以做為中國廣東、福建、浙江、江蘇的屏障,是國防需要,避免明代的倭寇問題,清帝國本來是要放棄臺灣的。

 他們統治臺灣也是任臺灣人生死自負,甚至將臺灣當作是一種不是滿清政府領土的領土在處置,不然,人民移民怎麼不准帶家眷呢?其實不僅臺灣,連福建也不是中國很重視的省份。我們可以從中國歷史對福建的描述及比重就知道。福建簡稱「閩」,從蟲部,就顯示中國對福建的看法。教科書中對福建介紹的比重也很低,那就可以清楚知道,做為中國的一部分,福建是邊陲,而臺灣則是邊陲的邊陲,怎麼會是中國重視的地方呢?

 中國和他的邊陲地區有密切聯繫的話,就是需要這些地方的支援,而不是要建設。中國有兩次將中央政府移到福建,一次是南宋,一次是南明,都是自己的領土受到北方政權的壓迫後,必須南遷。南遷福建的中央政權都是想要以福建的資源,做為維護其政權的力量。南宋時,浦壽庚的財力與船隊勢力支撐南宋王朝,南明的鄭芝龍的陸、海軍支持明王朝。

 歷史記載都是他們投降導致這兩個王朝崩潰,但是否應該更進一步的記載,他們努力支持朝廷,朝廷是怎樣看待他們呢?他們的崛起是王朝的支持,抑或個人的努力?這些雖是歷史舊事,但也指出與中國結合,福建的命運是這樣,那臺灣呢?一個戮力於反攻大陸的政權會踏實的將臺灣建設好?一個準備逃亡的政權會想在這一塊土地流血流汗?你看泛藍軍等國親領導階層子女的雙重國籍就知道了。

 跳離中國,臺灣的定位是很廣闊的。從宗教信仰差異的比較,整個海洋亞洲就是佛教、儒家的影響力相對較低,非佛教、非儒家文化的比重高。日本、臺灣、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尼、新加坡是這樣,就連分裂國家的韓國,南韓的基督教徒比重也比北韓高。

 海洋亞洲的平均國民所得都比大陸亞洲的所得高。海洋亞洲在近代社會發展的成熟度也高於大陸亞洲。

 從另一個角度,整個大陸亞洲若和海洋結合,他的發展就比較進步。中國沿海省份在國民黨時代就比內陸亞洲好,改革開放之後,被禁錮的中國,也是這一個區域首先經濟復甦。在這一些比較中,我們發現臺灣的海洋特性遠高於大陸特性,他和海洋結合也比和大陸結合有利多了。

 從發展的趨勢來看,上海、蘇州的發展,很多人很羨慕,但是,從發展階段與趨勢分析,他們是跟隨在臺灣的步伐之後在變化。這顯示過去幾十年的資本主義與共產主義對抗後,臺灣的表現,很明顯比共產中國強。臺灣若是與中國結合,他是先進國家跑去和後進國家在一起,這是拖慢臺灣的發展,不是加速。

 強調臺灣的海洋性格乃是建立在兩個基礎上:民族性與地理性。整個中國文化下的民族,福建民族的商業性格最強烈,也最喜歡從事海洋性商業活動。這從中國唐朝末年以來,福建的發展就和海上經商結合在一起,這是非常獨特的。中國兩次大海上貿易帝國,浦壽庚及鄭芝龍,都出現在福建,可見一斑。這樣的特性也和客家人的個性相同,客家人的海外經商風格並不遜於鶴佬人。我們可以從東南亞各地區的客家人移民特性可以理解。

 在地理上,臺灣兩岸的洋流是南北走向,不是東西走向。順著這樣的特徵展現的風格乃是和花彩列島上的各民族密切結合,而不是中國、走向陸權。

 有人強調臺灣人的省親、歸鄉行為,證明臺灣人的大陸性,也證明臺灣人位列在花彩列島的獨特性,但這種論點不成立。溯源、歸鄉是許多民族都會有的特性,那是通性,不是特殊性。美國鋼鐵大王卡內基在致富之後,也回到自己的故鄉蘇格蘭去買個大城堡,去享受一流的生活,但這不能說他認同蘇格蘭,他依舊是美國鋼鐵大王,不是蘇格蘭鋼鐵大王。其次,省親行為可能蠻多的,但這樣的行為在那一個人人生的歲月中,其實所佔的比重極低,我們不能用這種低比例的生活經驗,凸顯他與某一個地區有著極為特殊、密切且經常性的關係。

 臺灣的命運從歷史與地緣的命定論來說,他是海洋的。從人民的利益及未來趨勢來說,他是海洋的。從而可以理解,所謂的「兩岸和談」,若發展成和談而維持分立,那是在緩和臺灣夾在海權與陸權國家的夾擊壓力。若發展成統一,那將違反歷史脈絡,也違反臺灣人利益的歷史發展。

南方快報(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