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中國製造」的日用品和家用電器已經深入許多英國家庭。中國貨便宜,在英國大概已經盡人皆知,但普通英國人不知道的是,有些中國貨在英國的賣價比其原產地還便宜。
我自己就有一段親身體驗:上次我去中國探親,買了一雙降價的「國產」 名牌皮鞋,興沖沖地穿回英國,以為佔了便宜,不料後來在倫敦一家鞋店卻看到同一個牌子的中國皮鞋,正價賣的價格,即使折合成人民幣,也比那雙在中國買的鞋便宜。
當時,我以為這僅僅是我的一次不典型的經歷:可能我在中國時被花言巧語的售貨員所騙──本來是超價推銷,卻說成是降價甩賣。但後來我與住在英國的華裔朋友們聊起此事,他們也有過類似的經歷。他們甚至總結出一套「購物要訣」:要買西方貨,不能去中國買;要買中國貨,也不能去中國買。
賤賣貴買
「要買西方貨,不能去中國買」 ──這很好理解:西方的出口商、中國的進口商、批發商、零售商、甚至海關,都要在產品上層層加價;但「要買中國貨,也不能去中國買」 ──這就很費解了:如果中國產品在國內出售的利潤比國外還高,那為什麼還要出口?
最近我在網上看到一則中國商業記者撰寫的報導,讓我多少明白一點兒其中的「道道兒」。
這篇報導引述一位中國服裝鞋帽業出口商的話說,一雙做工精緻的中國造真皮皮鞋,出口價格才4美元,「外商非常驚訝,簡直不能相信。」
為什麼這麼便宜?該報導認為,一個重要原因便是中國出口商之間的過度競爭、相互壓價。他賣10美元,你賣8美元,我就賣5美元,這樣「血拼」價格的結果甚至是「賠錢出口」。該報導稱,目前中國不少商品的出口價格已經接近成本,有的甚至低於成本。
既然賠錢,為何還出口?該報導引述一些出口企業老闆的話說:「賣到國外市場,雖然價格低,但可能很快地拿到錢,總能賺一些;但如果我們賣到國內市場,可能很長時間都見不到錢。見不到錢,廠子就無法運轉了。」
我有一個好友在中國某出口大省的外經委工作,為寫這篇文章,我與他通過一次電話。他也證實:「拿快錢」確實是許多出口企業「賠錢出口」的主要動力,但他又補充說,中國許多地方的政府外經外貿部門,為強調自己促進對外出口的「政績」,也在鼓勵出口企業的這種「賠錢出口」的做法。
中國一方面在「賠錢出口」,另一方面卻在「舍命進口」:中國進口的外國產品貴得離譜,遠遠超過了中間環節應有的「層層加價」。
我還記得,去年年底我從北京去上海辦事,臨行忘帶了我在英國買的飛利浦牌電動剃鬚刀,但我走遍南京路,看到的飛利浦牌電動剃鬚刀,沒有低於1000元人民幣的,而我在英國買的飛利浦電動剃鬚刀,只有12英鎊,折合成人民幣也不過180元。幸好我在上海逗留時間不長,於是我平生第一次蓄須,回到北京後才對滿臉鬍鬚髮動了一次「總攻擊」。
英國《金融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