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雨欲來的中國金融

作者:陳奎德 發表:2005-10-21 22:07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幾天前,包括美國財長史諾、聯準會主席葛林斯班、美國證交會主席考克斯等美國財經班底約40人,與中共財經班底召開了中美經濟聯合會,中方則包括人行行長周小川、財長金人慶等約50人。兩國財經班底幾乎全數出馬。

這次會議的焦點,是中國的金融問題。

美方對中國提出的財經計畫包括呼籲中國加速包括金融機構在內的國有企業私有化;建立芝加哥式的貨幣期貨交易市場;建立一獨立信用評級機構;以及建立緊急援助體制,消弭金融機構呆壞帳等。

已經無法掩蓋的事實是,據國際金融專家的測算,中國銀行系統的呆壞賬已高達40-50%!基本原因在於,中國銀行都是國有銀行,受政府指令支配,必須向病入膏肓的那些國有企業貸款,這些「輸血」,大多是「肉包子打狗,有去無回」。它們不像私營銀行必須進行國際通行的融資回報率及風險評估,因而中國銀行融資效率低下,無法收回呆壞賬。

同時,中國又沒有適當的債券市場,股票市場更是屍橫遍野、無可救藥,而中國又缺乏社會保障系統和養老金體系,老百姓必須要有預防性儲蓄,以備不測。但他們的錢的上述去路都已堵死,「三面架機槍,只准走一方」,不得已,只好存入國有銀行。這就是中國極高儲蓄率的由來。然而,把錢存入呆壞賬高達40-50%的銀行,他們難道就心安理得嗎?

非也!無計可施無路可去而已。他們只是被獨此一家、別無分店的國有銀行綁架了。實質上,中國的儲戶已經成為這些爛賬銀行的人質了。

但是,根據中國加入WTO的協議,外國銀行將於2007年1月1日起進入中國經營人民幣。有鑒於此,倘若你是一位中國儲戶,到那時,將面對兩類銀行:一類是呆壞賬高達40-50%的國有銀行,一類是歷史悠久資金充足信用良好的外國銀行,他們將作何選擇?我想,無論有多麼熾烈的民族主義感情,其溫度恐怕都難以高到燒燬自己的鈔票吧?

而一旦中國儲戶紛紛擠兌,提出國有銀行裡的存款,轉入外資銀行,中國金融體系的崩盤就開始了!如今,距那個可怕的「最後審判」已經只有一年多一點的時間了。因此,中國金融系統已勢如累卵,岌岌可危,這絕非誇張之辭。事實上,北京領導人也說,銀行改革已經進入了「背水一戰」的階段。我相信,自從加入WTO以來,他們在深夜腦海裡反覆出現的,必定是中國老百姓拚死擠兌存款,國家銀行紛紛倒閉的夢魘。他們也一定在嘔心瀝血,絞盡腦汁,尋思對策,試圖逃過這一日趨臨近的歷史大劫難。

當然,這一崩盤夢魘對誰都不是福音,因為中國儲戶已被綁架,因而倘若中國金融崩潰,中國儲戶甚至國際社會都將受到一定程度的牽連。

於是,近幾個月來,靜悄悄地,我們看到了如下兩項引人注目的消息:

一是西方金融集團最近先期大舉入股中國銀行;

二是國慶後網上流傳消息說大陸銀行系統有四十幾位省級分行的行長和副行長,密謀以出國考察金融為名集體外逃。

前者已是事實,而且還在過程之中。後者雖然僅在網上流傳,但觀察種種跡象,恐怕也並非純粹空穴來風。

二、外國銀行提前入股中國銀行

最近,西方銀行資本以股份方式提前進入中國銀行。2004年,香港匯豐銀行以17.5億美元買下中國交通銀行20%的股份。2005年6月17日,中國建設銀行和美洲銀行(Bank of America)在北京簽署的關於戰略投資與合作的最終協議。美洲銀行將分階段對建設銀行投資,持有股權可達到19.9%。2005年10月,德意志銀行和德國私人銀行歐本漢宣布收購華夏銀行14%的股份,加入在尚未全面開放的中國金融市場搶灘的行列。在此之前,德意志銀行收購了深圳嘉實基金管理公司20%的股份。2005 年8月18號,英國第二大銀行蘇格蘭皇家銀行和美林證券等合作夥伴宣布計畫以31億美元購買中國銀行10%的股份……如此等等。

這一切所為何來,雙方意圖何在呢?

顯而易見,雙方各有所求。

就北京政府而言,既然政府向國有銀行已注資多次,每次數百億,仍然無法挽救國有銀行的高比例呆壞賬,而最後攤牌只剩一年多了,政府已經無錢可填金融壞賬,此時若能藉助入股的西方銀行的信譽,挽救中國銀行呆壞賬在國民心中的信用危機,從而躲過將要到來的金融崩潰,當然是求之不得的事。簡單說,就是拉外國人下水,借它的信用為自己貼金,掩蓋或縮減原來的呆壞賬,和中方一起來承擔銀行虧損(當然要給外人一些利益)。

就西方銀行業而言,中國人口眾多,銀行業有很大的市場,且有全球最高的儲蓄率。中國的儲蓄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高達45%到50%,這是一塊具有相當誘惑力的肥肉。先行以股份方式進入可以打好「樁腳」,為當前尚未開放的巨大金融市場先期搶灘登陸。

誠然,對北京言,引入外國銀行股份,對預防金融危機,看來確實是目前唯一可行的一著「妙棋」。外資入股,乃至外國金融界人士擔任中國銀行的股東,的確對中國銀行在海外上市會有某種正面影響,有利於「圈」洋人的錢。但同時,洋人股東出於自身利益,對銀行大量貸款給注定失敗的國有企業,也必定產生制衡甚至阻撓作用。因此,對北京當局言,這是利弊參半之事。

鑒於此,北京因生怕失去對國有銀行的控股權,生怕削弱自己的權力。同時,國有銀行及信用社,目前還有其利益的代言人,他們也絕不願見外銀勢力輕易的長驅直入。即使沒有利益代言人,北京領導人為保護國有銀行,也不會輕易太大地敞開金融市場大門。因此,它的開放股權是半心半意,半開半閉,萎萎瑣瑣的。北京規定外銀在大陸國有商銀佔股總合不得逾25%,單家不得逾19%。如此一來,北京仍未擺脫兩難困境。試想,外資份額太少,不足以挽救銀行信譽;外資份額太多,將失去對銀行的控制權,並且那些靠國有銀行輸血度日的國有企業將全部破產。因此,北京是「進亦憂,退亦憂」,在目前體制下,將永遠處於尷尬地位。

問題是,還有其他出路嗎?

三、開放民間金融

出路是存在的,那就是:開放民間金融,允許民間銀行的出現。

筆者過去曾指出,對於中國公民自己創辦企業事業,過去,北京當局設立了種種禁區:譬如:國民不得自己籌資開辦銀行、保險、傳媒、電子網路公司、航空、鐵路…..等等。總之,舉凡與國計民生關係極為重大的企業事業,都不許國民染指,而是國家壟斷。

但是,根據加入WTO的協議,還有一年多,不准中國人染指的禁區之一的銀行業,將對外國人開放,這樣,就勢必造成某種"反向國民待遇(reversed national treatment)",即:外國人到中國來可以享有中國的"國民待遇"--辦銀行,但中國國民自己在國內反而不能享有"國民待遇"。也就是說,外資企業(加上國有企業)享受的"待遇"要比中國人自己出資辦的民營企業要高。很多外企(和國企)能做的事,民營企業不能做。

這種"反向國民待遇",由於過於荒謬,已經引發廣泛質疑。在國內外重重壓力下,北京不得已,在前一段時間已經開始鬆口。2005年3月28日,中央銀行主管貨幣政策的副行長吳曉靈在《人民日報》上發表文章,稱:「放鬆信貸管制,促進資金融通」。9月1日,央行行長周小川指出,在風險可以買賣的情況下,將來可能比較願意承擔風險的主要是私人投資類組織和私募投資的基金,今後民間財富是需要著重培養的,政策要考慮它們的地位問題。此前,在央行發布的《2004年中國區域金融運行報告》中,也首度對民間融資進行了「正面」的評價,稱其「具有一定的優化資源配置功能,減輕了中小民營企業對銀行的信貸壓力,轉移和分散了銀行的信貸風險。」央行副行長吳曉靈也曾建議,除了「正規金融機構」和「不吸收公眾存款的專門小額貸款組織」外,還可以允許民間融資,以滿足微小企業需要的小額信貸。

以上動向表明,儘管仍是「猶抱琵琶半遮面」,但畢竟被迫跨出了第一步。

簡言之,大陸銀行改革的出路,在於給大陸民間的私人資本進入銀行業創造良好的環境。而現在的問題是,北京當局仍然歧視農民,歧視私人企業家。他們「寧贈友邦,不予家奴」,對於本土的,地方性私人銀行開辦的呼聲,常常置若罔聞。在過去,甚至橫加迫害。譬如著名的鄧斌(無錫集資案)、瀋太福(北京長城公司集資案),孫大午(徐水集資案)就是典型。前兩位最後還因私下集資而命喪黃泉。

這種對本國國民開辦銀行業的歧視,今天是必須終止的時候了。

大陸國有銀行的危機,與大陸其他國有企業的危機一樣,根子是產權問題。沒有私有企業的主導地位,不可能有真正的市場經濟。在中國,現在是應當群起而剝奪國有企業的經濟特權、政治特權以及社會身份特權的時候了。

中國的民間資本,雖然資金還不夠雄厚,雖然專業知識不足,但是主動性創造性特別是利益驅動方面,大大優於國有銀行;在信息和本土人際關係方面,大大優於外資銀行,只要他們有了自由發展的空間,就將與外資銀行、國有銀行鼎足而立,三分天下,成就自己縱橫中華的大事業。謂予不信,歷史將可作證。

倘若當局不此之圖,仍然壓制中國民間金融業的崛起,則來年金融大危機的降臨,將是不可阻擋的。(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