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五中全會中,「精神分裂」的問題最嚴重的地方當數中共中央對2001至2005年中共「第十個五年經濟計畫」(以下簡稱「十五」)的評價。一方面大會公報指出「高度評價『十五』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巨大成就」,但另一方面,中國官方新華網旗下文章卻引對「十五」時期的社會問題毫不猶疑地點了出來。
新華網文章指出:「一場突如其來的非典疫情,讓我國危機管理方面存在的問題暴露無遺。不斷拉大的城鄉差別、區域差別,嚴重制約經濟社會更快的發展。不少地方在發展中單純追求增長規模,經濟質量和效益低下,生態環境遭到極大破壞。重大安全事故接連發生,安全事故損失已佔全國GDP(國內生產總值)的2.5%……」。
值得注意的是,作者故意在這段文字最後用了一個省略號。這意味著「十五」期間出現的問題還不止於此。 「十五」期間問題叢生,政治責任自然是落在當時拍版主導「十五」經濟計畫的江澤民莫屬。雖然文中沒有點名江澤民,但文章中對江澤民執政時期的種種問題毫無保留地一一點出,可以看出中共中央確實不是鐵板一塊。
全會的公報又指出,「中央政治局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但細看公報中的一些具體政策,卻又感到中央領導不乏跳脫出鄧、江路線的「新思維」。鄧小平主張「讓一小部分人先富起來」,但五中全會的公報則要求「更加註重社會公平」;鄧小平主張「一個中心(經濟建設),兩個基本點(改革開放和『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社會主義道路,人民民主專政,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等『四個堅持』)」,五中全會要求的則是構建包括「民主法治、公平正義」等元素的「和諧社會」。
胡錦濤揭櫫的「和諧社會」,其實也算是一個高瞻遠矚的願景,但以五中公報內跟「和諧社會」配套的措施看,卻讓人感到「和諧社會」已經出現「庸俗化」的問題。
據五中的公報,和諧社會旗幟下關注的問題包括:「擴大就業」、「建立社會保障體系」、「更加註重社會公平」、「文化體制改革」、「解決群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提高出生人口素質」、「強化對食品、藥品、餐飲衛生等的監管」等方面,而「和諧社會」六項要素中首項「民主法治」有關的配套措施卻付諸闕如。
也有一種觀點以為,上述舉措已代表了「和諧社會」的路線圖。事實上,會議公報在另一段中也有強調,要「積極穩妥地繼續推進政治體制改革」。但在這裡,「積極」和「穩妥」的字眼同時出現,卻可看到另一個「精神分裂」的例子。很明顯,「積極」代表中央領導不會迴避問題,「穩妥」代表胡錦濤對江澤民的承諾,在政治改革上不會出亂子,影響中國共產黨的執政地位。光從這短短十五字,已可清楚看到中共內部各種聲音妥協的斧鑿痕跡。
五中全會出現上述各種 「精神分裂」的現象,明顯是跟現時中共集體領導體制。雖然前中共總書記江澤民現已全退,但他明顯仍有一定影響力。在集體領導的體制下,中共總書記實際上沒有權力挑選跟自己理念一致的人組成內閣團隊,況且現時中央政治局常委和地方諸侯內仍有不少跟江澤民關係密切的人,所以胡錦濤縱更有理想,也只能在種種妥協下匍伏前進。
外界有一種分析以為,會後未有立即公布中共總書記胡錦濤的親信李克強晉身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意味著胡錦濤鞏固權力的人事案遇到阻力。應該指出,這種結論未免下得太早。由現在至明年三月兩會期間,中共仍有可能出現較大幅度的人事變動。但無可否認,人事部署對胡錦濤是否能推行他的政治理想確實有關鍵作用。
總的來說,現階段仍難以立即判斷胡錦濤的「和諧社會」路線是否一定會成功或失敗,但沒有人事上的配套,沒有制度上的改動,胡錦濤要有大作為可說是十分困難。
附帶一提,中共中央過去也一直有出現「精神分裂」:鄧小平時代一邊推動市場改革,一邊說「堅持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和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前中共總書記趙紫陽時代提出根本不是「社會主義」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這些「精神分裂」的現象,在在說明中共的溫和改革派在不同意見下每每唯有以種種妥協換取一點一滴的體制改良。只是,今天世界局勢變化不斷,中國環境惡化迅速,中國還等得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