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時間: 2005-09-08 16:49:00作者:
9月1日,教育部聯合財政部,對外宣布針對不落實國家助學貸款政策的省市的「懲罰性措施」。教育部副部長張保慶在通氣會上告訴媒體,「我們也不願得罪人,我們是迫不得已。」張保慶的發言還有讓記者難過的時候,他提到「反正我也要退了」。(9月5日《瞭望東方週刊》)
「反正我也要退了」,張保慶副部長在批評一些地方工作不力時,說到了自己的個人問題。這在不明就里的人看來是離題萬里的,但在我看來,這並不多餘。
「反正我也要退了」,表明批評者不怕得罪人的態度,也透露出批評者「無慾則剛」的底氣之所在,更折射出當前進行批評之難。
深諳國人習性的學者曾說過,不給人面子是最大的無禮。而張保慶如此不給人留面子的嚴厲批評,勢必觸痛某些官員---即便確實沒盡到責任甚至是違法,一些人也要保全自己的面子,不允許別人批評。
與之相對應,給人留面子尤其是給官員留面子,則是由來已久的 「潛規則」,所以我們見到的批評通常是「溫良恭儉讓」的,不是直接點名,而是以「某地」、「某官員」代指;不是深入剖析,而是一語帶過;不是嚴厲問責,而是令其自查自糾……張保慶是副部級的高級官員,而且他在教育系統素以「敢說、敢做」而聞名,即便如此,他也要以「反正我也要退了」作為批評的後盾,這難道不值得我們深思嗎?由此我想,那些年紀尚輕、離退休尚遠的官員,又靠什麼來勇於進行批評、說真話呢?
「我們也不願得罪人,我們是迫不得已」,這似乎告訴我們,教育部在此之前已跟有關方面私下交流過了,但人家並不買賬。以教育部之尊都如此無奈,又何況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