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隋朝那個千瘡百孔的爛攤子上開創了盛唐貞觀之治的唐太宗,立德、立功,都很圓滿地做到了,也就差個「立言」了。這時候,就有人不失時機地出來拍馬屁了,貞觀十一年,著作佐郎鄧隆上表奏請編輯唐太宗文集。但太宗並不領情,說「朕若制事出令,有益於人者,史則書之,足為不朽。若事不師古,亂政害物,雖有詞藻,終貽後代笑,非所須也。只如梁武帝父子及陳後主、隋煬帝,亦大有文章,而所為多不法,宗社皆須臾傾覆。凡人主惟在德行,何必要事文章耶?」意思是說,我的治理如果有益社會百姓,姓名自然會不朽;如果亂政害民,即使出了文集,也只能貽笑後人。梁武帝父子、陳後主和隋煬帝都有很多文章,不是很快身死國滅了麼?
唐太宗不僅具有雄才大略,而且很清醒,也很明智,不愧為一代明君令主。雖然他沒有留下什麼「太宗文集」,皇皇巨著,於 「立言」上小有遺憾,以至於被後人評為「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但他的歷史功績卻一直被人們傳誦,史家一直把他列為中國歷史上最有作為的帝王之首,他所開創的盛唐也被認為是中華民族的歷史高峰。
當然,如果虛榮心強一點,順應一點「民意」,唐太宗也出一本文集,那既順理成章,又是很簡單的事。不用他寫一個字,操一點心,只消點個頭,下邊的人就會給他弄得漂漂亮亮;編輯、印刷、發行,安排得妥妥帖帖,最後還得給他一大筆稿費。說不定還要組織大規模研討會,掀起學習高潮。這不也正是時下我們某些官員出文集的固定套路、習慣模式嗎?
說實話,唐太宗若是出文集,還真是大有價值,他的治國方略,他的用人心得,他的歷史觀,他的創業論,他的心路歷程,他的雄偉抱負,都值得大寫特寫,都有借鑒作用。人家身後畢竟有一個氣勢弘宏燦爛輝煌的大唐盛世在那立著呢,那經驗是怎麼總結都不過分,那理論怎麼升華都有價值。可我們的某些官員呢,要政績不突出,要作為不明顯;經驗倒是不少,八股居多;到處發言,廢話連篇,卻勇氣十足地比著在出文集,無非是把平時由秘書寫的各種發言稿往一塊兒湊湊,就敢往出版社送。
唐太宗沒出文集,除了他不尚虛名務求實效的一貫作風外,也與他擔心「雖有詞藻,終貽後代笑」有關,而我們某些出了大厚本文集的官員,恐怕連「終貽後代笑」的機會都沒有。因為他們那印刷精美的「大作」,雖被強行攤派銷售到下屬各個單位,但大多都是無人問津,新嶄嶄沒有開包就早早進了廢品回收站,無聲無息,很快就銷聲匿跡了,根本就不可能傳之後代,又談何「終貽後代笑」?
「文章千古事」,還不能看得太簡單了,況且,為官一任,當紮實工作,造福一方,那比出文集更重要。立實事求是之志,去譁眾取寵之心,唐太宗不出文集,足資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