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300多萬家民營企業中,由父輩有意識培養後代接班的不在少數,而其頗具示範意義的成長史,又成為家族企業傳承競相彷效的典型樣本。但是,並不是所有「富二代」的登場都一帆風順:海鑫集團李海倉遭槍殺後,其子李兆會倉促繼位;均瑤集團王均瑤病逝後,其弟王均金繼承遺志……
種種跡象表明,中國「富二代」的接班時代已到來,在「富不過三代」的魔咒下,在打造「百年老店」的雄心壯志下,接班已是一個問題。
海鑫新政:李兆會時代初露端倪
關於海鑫集團的新掌門人李兆會,媒體引用頻率最高的一句話是:「父親的財富對我來說沒有快樂,只有壓力。」的確,兩年來,李兆會在媒體前的露臉頻率屈指可數,且言語謹慎,做事低調。
其實,在經歷一系列複雜的人事變更後,李兆會終於成為海鑫集團真正意義上的一把手。當年與李海倉共打天下的開國元勛──李天虎、辛存海等人逐漸被邊緣化:李天虎離開了海鑫,現在雖然經營一家名字也叫海鑫的水泥廠,但事實是,該水泥廠已和李兆會的海鑫集團完全脫離關係。據說此乃李氏家族給李天虎的「分手費」,不止如此,李天虎更是撤出了海鑫集團中屬於他的股份;另一名功臣辛存海,則被「流放」到太原辦事處,實際上也被排除出核心管理層,據說每年能得到 300萬的分紅,視為補償。
當李兆會成為海鑫集團真正的家長後,一連串要他做到的數字正燒灼著他的神經。
按照運城市和聞喜縣的遠景規劃,2010年要把海鑫建設成為全國新型化鋼鐵基地,躋身全國鋼鐵企業前10強,而李海倉時代的海鑫集團更是雄心勃勃地提出,2010年形成年產1500萬噸鋼和鐵的生產能力,總資產和年銷售收入均達到500億元,成為全球鋼鐵企業十強之一。
李兆會分明感到了這些目標所帶來的壓力。就在記者採訪的幾天時間內,李兆會一直在香港忙於事務,5月2日匆匆回來參加完舊廠區的擴建奠基典禮,又立馬飛往香港。畢竟,對這個20多歲的年輕人來說,父親所創造的傳奇事業似乎是難於逾越的,但有跡象表明,李兆會與他被槍殺的父親一樣的野心勃勃,心存高遠。他要做的,不僅僅是續寫上一代的輝煌,更是要打造一個新海鑫,一個刻有李兆會痕跡的新海鑫。
在聞喜縣,海鑫毫無疑問地成為當地經濟的頂樑柱,如果李兆會領導下的海鑫無法保持增長,聞喜的經濟可能會受到極大的衝擊。據瞭解,目前聞喜縣已基本完成企業改制,在830家民營企業中,規模以上的有68家,非公有制經濟實現增加值和上繳稅金佔全縣GDP和財政收入的比重達到95%以上。去年,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就完成95.1億元,而海鑫在其中所佔的份額近70個億。當地官員最為津津樂道的是,海鑫的納稅額不僅在全省的民營企業中位居第一,甚至在全國也是排第一。
據悉,聞喜縣政府每年都會設置50萬元的獎勵金,用於激勵在經濟發展中做出突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而且當場兌現。海鑫集團每次都是得獎大戶,能拿到10萬元,其顯赫地位可見一斑。
為鼓勵和支持海鑫的發展,聞喜縣還專門成立了指揮部,由副縣長親自挂帥,經貿、電力、工商、稅務等部門大開綠燈,為企業提供更多更便利的服務。有人戲稱,不要說經貿局局長,就是縣委書記也經常為海鑫的事跑腿。
除了政府支持,海鑫集團自己也不斷地調整發展。2004年投資建成了一條年生產能力80萬噸的生產線,設備完全從國外引進,規模屬全國一流。據知情人士透露,在海鑫的下一步行動中,李兆會將耗巨資擴建舊廠區,提高生產效率,擴大產量,以最大努力完成海鑫集團的長遠規劃。
在擴大生產規模的同時,李兆會開始進行集團內部文化建設。如果說海鑫外部擴張受到李海倉長遠規劃影響的話,那麼海鑫集團內部文化建設則突出了李兆會接受海派教育的風格。
在東鎮的一座水庫中央,海鑫集團新近修建了一座湖心島,這項於2004年年初動工的工程,總花費高達3000萬,集休閑娛樂會客為一體。島上有兩座大樓,其中一座是體育館,內設籃球場;另一座是綜合樓,既有員工的活動場所,也有董事長的休閑場所。在這裡,還有一個球形的透明式展覽廳,裡面陳列著反映海鑫集團發展的海報,也記錄了李海倉的創業史,並展示了未來海鑫的宏偉目標和美好前景。
這屬於海鑫集團的文化陣地,對於海鑫企業文化的塑造大有好處。在繼續做大海鑫的同時,也注重企業內部凝聚力的培養。可見李兆會在管理企業時,很注意培養職工的企業文化和向心力,也體現了他現代企業的管理理念。
海鑫的變化也讓當地人士對李兆會另眼相看。聞喜縣經貿局局長認為,李海倉是個很會融資的人,他在很短的時間內就可以使海鑫集團涉足眾多行業,而且資產不斷擴大。李兆會則是一個很有頭腦的人,雖然年輕,但是已經表現出超越他實際年齡的能力和成熟。
而海鑫所在的東鎮鎮長則表示,李兆會儘管年輕,經驗比較少,企業管理層不如以前,但海鑫的發展勢頭仍然很猛,將繼續保持穩定增長。就如當地許多人說的那樣,對於李兆會來說,壓力肯定是極大的,這麼一個年輕人,掌管著近2萬職工,光發這2萬人的工資,估計那種心理壓力也不是一般人所能體驗。
均瑤新帥:低調打造「百年老店」
去年11月7日,隨著均瑤集團掌門人王均瑤突然病逝,其弟王均金成為新任董事長,國內媒體紛稱這將是一個「後均瑤」時代的開始。
上臺後的均瑤新掌門王均金,為人處世十分低調。跟兄長的「膽大包天」、「敢於創業,勤於創業」相比,王均金顯得少言寡語。其實,在王均瑤時代,王均金就一直在「均瑤」背後,加上王均豪,三兄弟齊心協力,共同創業。「我不是一個張揚的人,但是一個敢負責的人。」王均金曾這樣對媒體形容自己的性格。
事實上,王均金就是一名默默無聞的實幹者:1991年就擔任溫州天龍包機實業有限公司經理;1993年又擔任溫州天龍包機實業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1994年擔任溫州均瑤天龍包機實業有限公司總經理;1995年擔任均瑤集團副總裁和均瑤集團航空服務有限公司總經理;2002年擔任均瑤集團副董事長、總裁;2003年擔任均瑤集團副董事長、上海均瑤集團公司總裁。
這樣一位身居要職的人,在聚光燈下也是王均瑤背後看不真切的背影。2004年兄長的突然病故迫使王均金從幕後走到了臺前。
如今在媒體聚光燈下的王均金,目標十分明確,正如他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所指出的,目前所做的工作就是繼承王均瑤的遺志,完成他未竟的事業,承擔起應盡的社會責任和義務。「我們的企業名稱不會變,均瑤品牌不會變,社會責任更不會變。」
今年4月,均瑤集團正式確定按照「組織創新、專業管理、價值增長、穩健發展」的經營方針,把企業進一步做優做強,要將均瑤打造成「百年老店」。
近階段,在成功收購無錫大廈集團「大廈股份」後,均瑤集團準備在航空業方面加大投資,並研究探索採用「三三制」的方式對家族股份制進行改造,即三分之一為家族持股,三分之一為公司高層管理人員持股,三分之一為社會公眾持股,加速向現代企業邁進,實現王均瑤生前一直倡導的「均瑤是我們的,也是社會的」價值理念。
同時,均瑤集團將戰略投資的眼光瞄準了湖北,並以宜昌為第一根據地。目前,均瑤在宜昌的實際投資已超過3億,其中乳業的投資達到1.5億以上,三峽遊客中心投了2100萬,均瑤廣場的投入也超過1.5億。5月10日,王均金率商會代表團赴宜昌考察,接下來,均瑤還準備籌建湖北均瑤集團或宜昌均瑤集團,使其成為進軍湖北和宜昌的先鋒部隊。
從表面上看,以上的種種舉措大有續寫王均瑤輝煌之勢,但細細分析,其實收購大廈股份、集團股權制改革、在宜昌的投資等都是王均瑤生前做的決策,王均金現在只是在執行決策而已。嚴格意義上講,自從上任以來,這位新掌門人還沒有做出過真正重大關鍵性、全局性的決策,這多少也顯得有些遺憾。
均瑤集團公司一高層人士認為,一個階段有一個階段的任務,那一代人已經成功,這一代人的內容不一樣,不超過就意味著後退,王均金的壓力可想而知。
也有內部人士認為,在這樣一個到處充滿王均瑤個人色彩的集團裡,雖然公司早就在結構上脫離家族式管理,引進高素質的職場經理人,但王均金想要一下子確立自己的地位尚需時日。或許,現在多做些實事則更為實際些。
媒體人出身的均瑤集團公司黨委書記陳理對本刊表示,目前企業還是重點做事情,還不到說的時候。「做媒體的希望能快一點看看這菜做得什麼樣,但企業發展有自身的規律,不能心急,也快不起來。」陳理打比方說,「煮熟了我們會把菜端出來,總不能把生菜也端出來吧。」
王均金曾多次在公開場合表示,「王均瑤是我尊敬的大哥,他的精神和品格,不僅深深影響了均瑤集團,也影響了我,是我永遠學習的榜樣。」
至於學習得怎樣?一切有待端菜出來的那個時刻來驗證。
人民企業集團:「上陣父子兵」的現實樣本
一向熱衷於編製中國富豪榜的胡潤或許從未料到,他自己辦公所在地的那棟商務樓裡,竟然還藏著一名至少能排進前20位的富豪。有意思的是,該富豪就是這幢樓的業主,胡是房客。
當然,「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胡潤的房東一心腳踏實地幹事業,不願借榜出風頭,普通民眾難知其名,不足怪矣。正所謂「大隱隱於市」,在被胡潤們和「福布斯」所遺漏的上海市南京西路的鑽石地段上,這名光做不說的富豪,同樣面臨中國第一代民營企業家的普遍難題:若干年後,誰將來接自己的班?
所幸的是,對此他早已有所準備。
金福音,上海人民企業集團董事長,其子金靈豐,集團副總裁。父子兵,齊上陣,可謂戰功赫赫。最新統計顯示,這家以電氣產業為主打的綜合性企業集團,其綜合指標位列全國大型民營企業500強第21位,上海市私營企業百名排序第3位,目前集團總資產、淨資產和固定資產分別達到65.22億元、45.89億元和36.97億元,在業界備受關注。
與大多數的民營企業精英一樣,金福音趕上了改革開放的春天,成為第一桶金的挖掘者。由於當時創業空間巨大,致富機會很多,金福音獲得了最初的資本積累,並在此基礎上逐漸壯大。然而,很多人賺錢創業只是希望有房子,有車子,讓家裡的生活好一點,但金福音已從暴利時代抽身而出,把企業公民的社會責任放在了第一要旨,「這麼多員工的就業問題要解決,因為我的財富來自社會,還要回報社會。」
金靈豐是金福音的長子,家裡有個弟弟,在集團財務部任職,妹妹還在讀高中。從小,金靈豐就被寄予了厚望,在家人和外人面前,他都得做出榜樣,而他自己的榜樣就是父親。「父親的經驗比較足,不是書本上所能學到的,而且,父親的發展思路比較超前。」
在金靈豐的童年記憶中,小時候父親就一直忙碌,只有早上和晚上才能見面。等到高中學業緊張時,父子倆兩個月都難得碰到一次,更不用說大學寄宿在校了。正是由於父親的不懈拚搏,才給這個家族帶來了財富和名望。
儘管已經是集團的副總裁,金靈豐並不感到輕鬆。因為在接班人的問題上,金福音表示,「不勉強,不一定要把接力棒給自己的孩子。」他說,人人皆材,關鍵是要在適合的崗位上發揮。他還說,能則上,不能則下。但最後金福音還是表示,「指望他能行」,望子成龍之心可見一斑。
事實上,金福音也正重點而有耐心地培養著自己的接班人:兒子大學一畢業就安排其從基層做起,熟悉業務情況,當其有出色表現時又予以鼓勵和提升,從最初電度表廠的半成品倉庫,到供應部的採購工作,到溫州總部負責生產,再到集團高層,一步一個腳印。不過,金靈豐也以自己出色的表現贏得父親的信任,工作不到半年便戳穿股東的鬼把戲,採購生產時井井有條,2003年提出搞信息化系統,2004年又成功收購萬家集團。
如今,少帥初長成的金靈豐變得自信,有想法,以自己的聰明才幹為父親出謀劃策。在工作上,他們是嚴格的上下級關係,金靈豐時常向董事長的父親匯報工作;生活上,他們又是感情深厚的父子,一旦有思想上的困惑,兒子也能從父親那裡得到精神營養。
「我們有時候會出現意見分歧,但父親比較民主,不會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我。」金靈豐在同父親溝通時,雙方擺事實講道理,誰的更全面,更有理,就聽誰的。在一次次的思想碰撞中,金靈豐縮短著與父親的距離。「以前是我聽他的多,現在我也能經常說服他。」金靈豐說。
然而,除了擁有年輕外,金靈豐還是很清楚地明白自己和父親之間的差距,「父親更加顧大局,會全盤考慮企業的發展。」在他眼裡,父親是第一代創業者,有政策的扶持,膽子大,做事果斷,靠經驗行事比較多。而到自己這一代,應該改變以往粗線條式的模式,需要精打細算,在合理的利潤空間內,講究品牌的經營。
金福音在這方面顯然意識超前,他提出要創「百年企業」,提倡制度創新、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更重要的是,他將企業發展、環境保護和構建和諧社會緊密地結合了起來。「那些每年貢獻幾千萬的廠,如果污染嚴重,對周邊百姓生活造成影響,其代價是幾十個億也無法挽回的。」
可能父子倆的差別最多還是在經驗上。當記者發問說,一般在會議上會有四種表現,第一種人是開會時有不同意見,但會執行最終會議決定;第二種人是開會時沒意見,但會執行最終會議決定;第三種人是開會時沒意見,最終不執行;第四種人是開會時有不同意見,但會後結果不是他所提出的,他堅決不執行。那麼作為管理者會最討厭哪種人時,兒子金靈豐的答案很乾脆:第三種!因為無想法又不執行的人幾乎就是廢物。而父親金福音則回答得含蓄而有分寸,「我事先就會有所溝通,有不同的想法之前就會考慮,所以會議上一般不會有反對意見。」在金福音的權威觀念裡,會議上一旦形成決議,可以保留意見,但必須無條件執行。言下之意,是做事的都喜歡,不做事的都不喜歡。「對我來說,不存在不執行的下屬,因為這種人我是堅決不要的!」金福音說。
金靈豐永遠都會記得,父親從小教他的並不是如何管理企業,而是「你要先學會做人」,要尊敬長輩,與人為善,講誠信。這在金福音看來,是能夠繼承他事業的首要條件。「走得慢的會被走得快的吃掉」,「我們要把一棵樹做成一片林」,「齊心協力,營造富有戰鬥力的團隊」,父親的現代企業經營理念也讓金靈豐受益無窮。
不管如何,在父親這棵大樹下,金靈豐正快速地成長。「如果有一天父親完全退居二線,你對企業未來發展有什麼打算?」金靈豐把頭微微上抬,考慮片刻,笑容裡有些狡鮚,「還沒想過。」
專家評點
「關鍵在於選擇好的經營管理機制。」
劉迎秋(中國社會科學院民營經濟研究中心主任)
在民營企業接班人這個問題上,有的選擇職業經理人,有的讓自己的子女來繼承,對這兩種方式的選擇,要看企業自身的能力,不是主觀願望所能決定的。企業想讓別人弄,但如果自己沒有對資產的控制能力,也是弄不好的;企業不想讓別人來弄,但自己又弄不好,只好自取滅亡。這是個經濟實踐的問題,是探索性的東西,不是一兩句話就可以說清楚的。
中國的民營企業具體怎麼接班,如何接班,情況比較多,有的交接得比較好,他就比較早地有意識地去培養自己的子女,而且子女有一定的文化基礎,知識能力和管理能力,能夠比較好的繼承上一代的事業;但有的交給子女也不一定弄得好,因為不是每個子女都有這樣的能力,這在國內外都是正常的。
無論是讓自己的子女管理經營或是讓別人來管理經營,都要看企業本身的質量。企業的質量若能和市場相適應,用誰都可以,如果企業本身的質量比較低,用誰都不行。這是一個實際問題,比較複雜,需要具體分析。
至於目前有八成民營企業家的事業都由子女繼承,我認為這也很正常。儘管不能保證子女一定比上一輩更出色,但任何中外企業都不能保證長命百歲,都是在生生死死中發生演變,進化,兼併,破產。此外,我不認同「富不過三代」這種說法,關鍵看經營管理機制的選擇是不是好。
「尋找更有效的培養模式。」
金祥榮(浙江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天則民營經濟研究中心執行主任)
在中國的民營企業中,由子女來繼承公司的現象比較普遍。我們不要拘泥於討論家族制的好壞,首先要問為什麼會這樣,其次是問什麼樣的培養方式更好,這兩個問題首先應該解決。
從國際上來說,現代意義的家族制股權是比較清晰的,比較吻合個人意義上利益最大化的價值取向,但我們的家族制在家庭成員之間的產權還是比較模糊的,更多是追求家族利益的最大化,這種區別可能會影響企業的績效和長期發展。但我們更應該追問為什麼更願意用家族成員,而不是動員和引進外部人才,這背後是有一定的約束條件的,可以將其歸納為我們的制度環境有問題,關係到政策尺度和非政策尺度。
從政策尺度來說,我們不重視產權的保護,沒有有效的契約設施,導致成本很高;從非政策尺度來說,中國的文化制度是有問題的。中國是低信任度國家,信息是不對稱的,找來的外部人員道德風險很大,這個例子也很多。政策尺度和非政策尺度形成約束條件,導致企業家更多從內部尋找接班人,除非這種制度環境的約束條件得到解除。
如果是由子女來繼承,就涉及如何有意識地去培養的問題,使其成為具有競爭力的人。目前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外部培養,國外比較傾向於這種方式,即讓子女去別的更好的公司做事,等時機成熟了,再回本公司;另一種是內部培養,國內的企業普遍採取這樣的形式,但越來越多的企業家並不是要求子女跟在自己的身邊,而是給他一個相對獨立的企業讓其管理,由於第一代企業家主要憑經驗行事,在現代管理經營意識比較缺乏,而接班人需要具備現代企業管理的能力。當然這只是相對的獨立,在必要的時候可以由上層派人來指導,相互學習,共同發展。
建議對接班人問題的研究應該細化下去,一方面反思為什麼會產生「唯親是用」的現象,另一方面應該尋找一種更有效的培養模式。
《小康》雜誌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