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彈炸日本乃正義之舉」
由於原子彈對人類的巨大威脅,所以它從第一次投入使用便引起了激烈的爭議。當年參與製造原子彈的美國科學家們表現得更為激烈,彼得-蘭克斯便是其中的一員。
蘭克斯一直堅持自己的觀點,5月24日,他在接受路透社記者採訪時表示:「我認為美國將原子彈投向日本是正當的,如果美軍被迫登陸日本的話,那麼所造成的傷亡肯定要超過盟軍1944年的諾曼底登陸。投下原子彈後,日本很快認輸投降,一切也隨之結束了。」
蘭克斯持這種態度的另外一個原因,則是原子彈轟炸日本對現今的警世作用。「人們現在之所以對原子彈感到恐懼,部分原因正是他們從廣島和長崎身上,真真切切看到了原子彈所能帶來的巨大災難,也正是這種恐懼,使得人們在今天不敢動輒使用核武器。」
蘭克斯並非首次表述這一觀點。今年3月,他在獲得阿貝爾獎之後接受《紐約時報》專訪時作了同樣的表述。
★原子彈炸日本爭議持續60年
蘭克斯的這番言論經美國有線新聞網播出後,引來各方的關注,日本眾多網民和媒體紛紛抨擊蘭克斯的言論。
事實上,蘭克斯並非第一個發表此言論的美國原子彈科學家。關於美國彈投日本是否正義的說法60年來一直存在。反對者認為為原子彈太過殘酷;支持者則認為,為了人類少流血,彈投日本無可厚非。
在反對者方面,表現最為強烈的要算愛因斯坦和「原子彈之父」本海默。愛因斯坦對自己曾寫信給羅斯福說他研製原子彈後悔不已,原子彈的製造者奧本海默等人在戰後極力反對使用核武器。
此外,親手在長崎投下原子彈的投彈手克米特-比漢上尉在臨終前惟一的心願是:「但願我是世界上最後一個投下原子彈的人!」1968年11月6日,曾負責運送 「小男孩」部件的「印第安納波利斯」號的艦長麥克維伊在獲悉當年自己運輸的竟是葬送10餘萬生靈的原子彈後,愧疚不已,飲彈自盡。
支持原子彈炸日本的同樣大有人在。
在1945 年8月6日與戰友一起,駕駛B - 29重型轟炸機在廣島上空投下原子彈的美國轟炸機飛行員保羅-蒂貝茲,在接受了《芝加哥論壇報》的專欄記者採訪時曾表示毫不後悔。「直到今天,我仍然覺得我當年做得都是對的--那天奉命做的一切都是正確的。」蒂貝茲說,不論是當年還是現在,他本人仍堅信,儘管原子彈炸死了那麼多人,造成了那麼大的損害,但卻有更多的人--國人和日本人的生命因此得救,因為原子彈加速了戰爭的結束,制止了更慘烈的戰場殺戮!
緊隨蒂貝茲之後駕駛綽號「博克之車」 的B-29轟炸機在長崎投下原子彈的駕駛員奧列維,對此持同樣看法。奧列維生前接受媒體的採訪時說,雖然原子彈造成了成千上萬條生命的死亡,但如果美軍沒有使用這種武器,美軍部隊將不得不進入日本本土作戰,而那樣造成的傷亡數字會更加龐大,並表示自己對此一生也不會後悔。
鏈接:有份量的蘭克斯
蘭克斯1926年出生於匈牙利,還是少年時代的他就因為數學方面表現出的天賦而被稱為神童。跟隨父母移民美國後,他發現自己的學識比大多數老師的水平還要高,於是蘭克斯把全部的精力用在學習英語和美國歷史上面,並從此深深的喜歡了美國。
1945年,隨著龐大的「曼哈頓計畫」的啟動,年僅19歲的蘭克斯被特批在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工作。正是在這裡,他認識了當時的科學泰斗貝蒂、理查德-費曼,以及「氫彈之父」泰勒等人,並從他們身上獲得了豐富的科學給養。
「當我剛來到這裡的時候,我不知道自己能夠做什麼。但當我被告知我們要製造原子彈時,我感到非常神奇和興奮。」蘭克斯回憶說,「因為這是書本上不可能見到的東西……雖然我很少看科幻小說,但我感到自己就生活在這種生活裡面。」
1949 年,蘭克斯在紐約大學獲博士學位,又在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工作一年,以後又多次訪問該實驗室。1951年,他在紐約大學獲得正教授職稱,1963年任 Courant數學科學研究所計算及應用數學中心主任,1972年到1980年任Courant研究所所長,其後任Courant數學和計算實驗室主任。
在此期間,在純數學及應用數學方面均做出巨大貢獻,獲得了極高的榮譽:他曾先後擔任過美國數學會主席、美國原子能委員會計算和應用數學中心主任,現為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巴黎科學院及蘇聯科學院等外籍院士,曾獲美國數學會Wiener應用數學獎(1975)和Steele獎的終身成就獎(1993)、美國國家科學院應用數學獎(1983)、美國國家科學獎章(1986),1987年因「在分析許多領域和應用數學中做出突出貢獻」'而獲Wolf獎,今年3月 17日,他又被授予世界數學領域的最高榮譽獎--挪威阿貝爾獎,此獎項有「數學諾貝爾獎」之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