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前者,上海人類精子庫證實說,他們每月只能提供200份合格精液,而上海地區實際需求為350至400份。目前,上海至少有10萬對夫婦因不孕不育需要就診,其中男子無精症或少精症佔半數。
關於後者,上海市人類精子庫的檢測報告也顯示,在捐精者提供的樣本中,快速運動的精子數量、精子液化功能都呈下降趨勢;相反,其中所含微生物和致病菌的數量在增加。2004年,共有1360名男性報名捐獻精子,經檢測符合標準的僅79 人。若就此大致作個推算,則志願捐精者的合格率不會超過21%。
兩個結果,尤其是後者,顯然會讓缺乏心理準備的人感到意外。在過去的幾年間,不少媒體曾作過類似報導,國外相關機構在世界範圍內的研究也不斷得出相似的結論,只是往往被人們忽略了。
2003 年,在世界衛生組織召開的「環境對生殖影響的國際研討會」上,科學家們再次鄭重地發出警告:全球性人類精子質量正在不斷下降--每毫升精液的精子密度由 1950年的1.31億個下降到0.5億個(下降了62%);每次射精平均精液量由3.5毫升下降到2.6亳升。如不採取措施,人類將面對難以預測的危險。
「精子危機」時代來臨?
一個新聞通稿引發的關注
「精子庫告急的說法有些誇張,媒體可能曲解了我們的意思。」4月5日,在上海市仁濟醫院住院部頂樓(7樓)的辦公室裡,上海市人類精子庫主任李錚博士向記者解釋。
3月28日是上海市人類精子庫成立兩週年,李錚表示,他們向有關媒體提供含有上述數據的新聞通稿,本意是想獲得更多人的關注和理解捐精的意義。目前,上海人類精子庫仍在正常運轉。
事實上,媒體報導確實帶來了這一積極效果。記者在人類精子庫那狹小的辦公室看到,當天,至少有3名準備捐精的志願者正拿著取精瓶和醫生溝通。李錚說,最近來捐精的志願者多了。
志願者捐獻的精子不合格,是否就意味著他們喪失了正常的生育能力?這是人們心中的一大疑問。李錚對此進行了說明:「精子庫對於捐精者的要求苛刻,這主要是因為精子庫儲存精液必須進行低溫冷凍和解凍復甦這個過程,密度低、活動能力弱的精子往往在解凍後就無法達到受孕的要求。」
但他強調,精子質量達不到精子庫的要求,並不是說捐精者不具備正常的生育能力,只是說明合格的捐精者身體狀況非常好。
每年1%的下降速度
不過,過低的捐精者合格率,仍然令李錚深感不安。在他的觀念中,這至少表明精子質量下降已成既定事實。尤其讓他擔憂的是,目前精子庫的捐精子人群主要來自在校大學生,約佔總人數的85%。而依常識而論,這是一個相對純潔的群體,精子質量相對較高。
國家人口和計畫生育委員會科學技術研究所提供的相關數據早已證實了這一趨勢的存在。 1998年,該所對1981至1996年這16年間公開發表的,來源於北京、上海、天津等39個市縣256份文獻共11726人的數據進行分析後發現,精液質量正以每年1%的速度下降,一個明顯表現是,精子總數降低30.6%。
調查發現,農村人口精液質量高於城市,工業化程度越高的地區精液質量越低。精液質量下降也出現了低齡化的趨勢。
與此同時,精子質量也在悄然衰退。據調查提供的數據,精子活動率和正常形態精子的比率分別下降了10.4%和8.4%。
對於精子質量的下降,博康生殖醫學醫院男科、泌尿外科主任醫師陳慶華教授更是直言不諱。據他介紹,博康醫院每天接診的患者中1/3患了不育症,男性少精症、無精症有逐年上升的趨勢。
國外的許多研究數據也支持這一結論。1992年,丹麥學者尼爾斯.莎巴克博士綜合了21個國家近1.5萬人的研究報告後發現,1938年到1990年,男性精子數目降低了40%以上;精子密度下降了一半,平均每年下降1%。
精子質量不斷下降,會不會導致人類生育力和生殖功能下降?科學家們的意見頗有些分歧,但大多數專家都認為,僅憑目前一些數據下此結論顯然為時過早,至少是不夠嚴謹。
「精子庫採集的主要是大學生的精液,然後根據這些人的不合格率來分析男性生殖能力,這個做法本身就有待商榷。合適的做法應該是採集有生育史男性的精液,因為他們已經證明了自己有生育能力。」中國性醫學會男科學分會常委馬曉年說。
在馬曉年看來,要得出真正值得信賴的數據就要用科學的手段,比如做一個十萬分之一的取樣調查,逐年監測這些試驗對象的相關數據併進行分析。在國內,這樣的調查至少需要上億資金,但這種沒有產出效益的科研項目很難得到資金。
誰是元凶
根據媒體的公開報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精神壓力和環境污染,是造成精子質量下降的原因。
在李錚等人正在進行的一項科研調查中,生殖道感染的因素已經最先被確認。他們的這一發現,在27歲的江蘇人小仇身上得到了驗證。
小仇在上海做油漆工已有6年,結婚四年尚無子息。醫生檢查後診斷說,他因支原體和衣原體感染(屬於生殖道感染)引發慢性睪丸炎和附睪炎,影響了精子的生成、精子活力和精子運輸。
北醫三院的泌尿及男科學博士洪鍇則把目標鎖定在「鄰苯二甲酸酯」上。這是一種能起到軟化作用的化學品,常作為化工添加劑而存在,普遍應用於玩具、食品包裝、乙烯地板、壁紙、清潔劑、潤滑油、指甲油、頭髮噴霧劑、香皂和洗髮液等數百種產品。
洪鍇研究發現,鄰苯二甲酸酯可干擾內分泌,使男性精子數量減少、運動能力低下、形態異常,甚至導致睪丸癌。
事實上據洪鍇分析,影響精子質量的因素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無處不在,比如汽車尾氣、煙、酒,又比如過高的溫度、輻射和毒品等。目前人們掌握的一些證據也證明,環境污染與生物繁衍危機之間存在著因果關係,某些化學物質是一些兩棲類、魚類、鳥類種群生育力下降、退化乃至滅絕的直接元凶。
但馬曉年認為,儘管一部分環境因素確實會影響精子質量,兩者間的因果關係仍然有待進一步證實。「一是學界在這方面的研究歷來很少,二是很多這方面的分析明顯不夠科學,比如說時下比較流行的手機輻射會影響精液或精子質量的說法就不嚴謹,因為沒有收集手機未出現之前的數據,也就無從對比。」馬曉年說。
男性其實更脆弱?
在科學家探討的範疇內,人類精子質量的下降,同時也引發了對另一個長期被忽視問題的反思,那就是對男性健康,特別是男性生殖健康的擔憂。
中國性保健協會的數據顯示,單從生殖健康角度統計,目前我國有25%的男性有性功能或性心理障礙,10%的夫婦有不育不孕症,成年男性性病患者達6.5%。在40歲至70歲的男性中,患有勃起功能障礙的比例佔到了一半以上,而能夠主動到醫院就診的患者不到十分之一。
性保健協會秘書長粟衛國認為,男性的這種做法其實和社會對男性健康問題的態度一致。
人類早在1677年就發現了精子,比發現卵子要早一個半世紀;但婦產科在100多年前就已經成為獨立學科,男科遲至上世紀70年代才得以實現。在中國,直到1995年中華醫學會男科學分會成立前,男科學一直隸屬於泌尿外科學會。
但是,男科成為獨立學科並沒有太多改變受冷遇的地位。上海是全國最早開展男科學研究的城市之一,但綜合性醫院中開設專業男科的只有仁濟醫院一家。在更多的城市裡,該是男科看的病,如性功能障礙等,照常被安排到皮膚科、泌尿外科就診。
李錚認為,當今所謂「現代生活方式」導致的「文明病」越來越多,主要表現為「二高一快二少」,即高脂高蛋白飲食、高社會壓力,快節奏生活,缺少運動、缺少心理和社會信息的交流,由此導致心腦血管疾病、腫瘤和泌尿生殖系疾病增多。而影響男性健康的常見問題,如前列腺炎、男性性功能障礙,男子更年期和男性性心理異常,都是常見病與高發病,卻存在低就診率、低治療率的嚴重問題。
「實際上,男性專業病共有170多種,多發病也有30多種,從數量上看不比婦科少。這樣的身體素質使男性精子質量大為降低,對下一代極為不利。」粟衛國嘆道。
盧光:濫用試管嬰兒手術,後果比不孕不育更嚴重
精子質量和數量的下降,會不會導致人類生育力和生殖功能下降,進而使影響人類的生育和繁衍?儘管大多數專家認為,至少從目前看,這仍然是一個預期,但人們對此的重視已經不言而喻。
不過,在著名醫學遺傳學專家盧光琇眼裡,人類精子庫統計數據反映的問題並不是最棘手的,因為,對無精或少精、弱精的患者,先進的技術手段可以幫助解決不育的問題,反而是「大量不孕不育患者在非正規醫院接受人工輔助生殖技術(即試管嬰兒),才是最可怕的事情」。
盧光琇被稱為「試管嬰兒之母」。1981年,她在中南大學湘雅醫學院創立了中國第一個人類精子庫,之後側重於生殖和人類幹細胞技術的研究。2005年 3月,身為全國政協委員的盧光琇向全國政協十屆三次會議遞交了一份提案,建議由全國人大立法,對「試管嬰兒」技術進行規範管理。
「近幾年,隨著 『試管嬰兒'各項技術的全面商品化,公立、私立以及各部門所屬醫療機構紛紛開展該項目,但由於行業管理不嚴,濫用該項目的事件時有發生。」4月18日,盧光琇在電話中告訴記者。根據規定,人工授精只能從衛生部批准的人類精子庫獲得精源,而違規開展業務的那些醫院,顯然不可能從合法途徑獲得精液,其精液來源難免讓人懷疑。
目前在我國,經衛生部批準可設置人類精子庫的醫療機構僅6家,分別是:上海仁濟醫院、江蘇省人民醫院、湖南中信湘雅生殖與遺傳專科醫院、重慶計畫生育科學研究所附屬醫院該附屬醫院(因未按規範操作已被暫停)、廣東省計畫生育專科醫院以及浙江省計畫生育科研所。
馬曉年教授也向記者證實,他在暗訪中也發現,有些專治不孕不育的醫院為了省錢,竟然會把不育症男性患者留在醫院做檢測的精液拿去做試管嬰兒手術。
「(濫用試管嬰兒手術)帶來的嚴重後果已初現端倪:試管嬰兒男女性別比例失常,男嬰比例明顯畸高;不規範的操作流程使試管嬰兒長大後,近親婚配的風險大大增加。」盧光琇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