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步虛大師的預言詩第三節中預言道:「吉士懷柔,三十年變,豈凡人哉?曇花一現,南北東西,龍爭虎戰,七八數定,山川粗奠。」
吉士懷柔,暗指一個「袁」字。三十年變,三十為卅,三十年為一世代,這裡暗指一個「世」字。豈凡二字,左右相拼,約為一個「凱」字。這是指袁世凱,心懷叵測,不想作凡人,企圖復辟帝制。結果,只作了100多天的皇帝,終於在全國一片的討伐護法運動中,含恨而死,正所謂「曇花一現」。
「南北東西,龍爭虎戰,七八數定,山川粗奠。」指民國建立後,馬上進入了東西南北四方割據和的龍爭虎鬥的軍閥混戰局面。後來,國民軍組織北伐,並最後取得勝利,這才奠定了江山的基礎,「山川粗奠」。這時,已經是十五(七加八)年後,約公元一九二六年了。
前面提及的宋朝《梅花詩》第六節不僅預言了中華民國的建立,而且還預言了建立後多舛的命運。讓我們先來看看後幾句的解析。
「憔悴黃花總帶愁」是指民國革命雖然成功,但根基非常不穩定,如「憔悴」的「黃花」,黃花在傳統上常被用來指稚嫩的生靈。自從民國建立後,先是袁世凱的復辟竊國,又是張勛的復辟,接著是長期的軍閥混戰,派系割據。國民政權就如「憔悴黃花」,總是愁事不斷,故曰:「總帶愁」。「吉曜半升箕斗隱」:「吉曜」喻指中華民國青天白日滿地紅的國旗,「半升」指國民黨統治初期,經歷了長期封建統治,外族掠奪和軍閥戰爭的中國,百廢待興。蔣介石領導的北伐戰爭剛剛成功,國家正在起步發展中,國民黨政權正在鞏固自己的地位,而這時共產黨的勢力卻於暗中迅速發展壯大。「箕斗」為中國古代星相學中所講的「二十八」宿中的星宿,這裡也就是星星的意思,指共產黨的勢力。「箕斗隱」字,道明瞭共產黨趁內憂外患之機,於暗中迅速發展實力的史實。「金烏起滅海山頭」一句的「金烏」,是古時候對太陽的別稱,此處指自稱太陽之國的日本。整句指日本在二戰中興起、入侵中國與最終戰敗投降的命運。
中華民國陷入軍閥混戰(1916年--1928年)
袁世凱在位時,北洋各派尚有一個首領。袁氏死後,勢力相當的北洋各派也開始了權力的爭奪。而南方各省則組織了一個各省區聯合會,與內訌的北洋勢力相抗衡。他們主張「採用聯邦制度,省長民選,組織活潑有為的地方政府」。南北關係開始陷於僵持之中,明顯的已很難用傳統的辦法較快整合。
這樣,北南就都進入重新組合階段,內鬥與分爭隨之愈演愈烈,無暇或無力有大的動作,因而從整體上形成了南北互不能勝、彼此對峙之均勢。此時,沒有一個政黨可以將這些軍事力量納入自己的範圍。但是,同樣,這些軍閥也沒有能力創建一個新的王朝。他們仍舊在尋找各種制度上的認可來加強和擴張他們的權力。不過,北京政府仍是各國承認的合法政府。
先來看看北方各派繫在權力上的爭鬥。
黎元洪繼袁世凱死後出任大總統。黎元洪繼任大總統後,曾引起新舊約法的爭議。衝突的焦點,在於是否維持總統制或恢復內閣制的政府體制。6月29日,黎元洪下令恢復臨時約法,重開民國三年被解散的國會,並且任命段祺瑞為國務總理。1917年,因為德國宣布無限制潛艇戰爭,民國政府宣布與德國斷交。段祺瑞進而謀求對德參戰。議案被議會擱置。一些省區督軍遂分別上書大總統和總理,藉口反對憲法草案,要求解散國會。為消彌紛爭,黎元洪罷免了段祺瑞的總理之職。擁護段的安徽省長倪嗣沖首先宣告獨立與中央脫離關係,擁段各省紛紛響應,直隸,山東,山西,河南,陝西,奉天,黑龍江,浙江等省也宣布獨立;督軍團並在天津設立軍務總參謀處,準備謀叛。黎元洪無奈,召安徽督軍張勛進京商議國事。張勛到達天津後,脅迫黎元洪解散國會然後再進入北京。更加出乎人們意料的是,張勛進入北京後,挾持清朝廢帝溥儀於7月1日復辟。黎元洪被迫出走,讓副總統馮國璋代理大總統之職,段祺瑞任總理。段祺瑞整頓兵馬,趕走了張勛。復辟失敗。北洋政府藉口復辟之時,中華民國業已中斷,要求重新召集參議院,修改選舉法,另行召集新國會。國會召開後,選舉徐世昌任大總統,並於1918年10月10日正式就職。而此時的雲南和兩廣,借國會解散之機,決定不受非法內閣干涉,並在廣州召開會議,成立軍政府。中華民國遂成南北分裂的態勢。而彼此的內部也依然無法避免戰爭。
1918年7月,北方的皖系吳佩孚與段祺瑞部在直隸開戰,段祺瑞部戰敗,隨之段祺瑞宣布下野。此時北方的勢力主要有:任直隸,山東和河南巡閱使的曹琨和吳佩孚的直系,兩湖巡閱使王佔元部,東三省巡閱使張作霖的奉系。三方發生爭鬥,曹琨和吳佩孚的直系暫時取得了勝利。1922年的6月,徐世昌宣布辭職。曹琨等電請黎元洪復位。不久,黎元洪再次出任大總統。除了奉系和浙江的盧永祥外,其餘北方勢力均集於直系旗下。而東三省自直奉大戰後,即由三省公議推舉張作霖為聯省自治保安總司令,不聽從北京的命令。
1923年6月,北京軍、警圍攻總統府索要軍餉,黎元洪出走,經天津去了南方。同年10月,曹琨以賄選出任大總統,同時公布憲法。浙江遂宣布與北京斷絕關係。雲南和東三省都通電討曹,但都未出兵。1924年,直奉之戰重開,直系軍閥孫傳芳攻入浙江,盧永祥敗走。西北軍閥馮玉祥攻入北京,廢黜了曹琨。不久,張作霖也打敗了吳佩孚,進入北京,雙方聯合推舉段祺瑞為臨時執政。段祺瑞邀請孫中山北上,商討國事。1925年初,孫中山北上。孫主張召開國民會議,但不為段祺瑞所用。段主張先開善後會議,解決時局問題;再開國民代表會議,解決根本問題,孫中山表示反對。這樣,會商毫無結果。三月十二日,孫中山卒於北京。此時,直系和奉系間,直系與西北軍閥馮玉祥間的戰爭不斷。而從此後到1927年6月,只建立了一系列攝政內閣,並一直由國務總理代行總統職權和執政權,北方並無統一的首領。
1927年6月,張作霖解散了最後一屆內閣,並在北京自封為海陸軍大元帥,為北洋軍閥政府最高統治者。他任命的內閣成員大部分是他的擁護者。不過,當1928年6月國民政府軍隊取得北伐勝利,進入北京時,中國的憲政時期結束了。同月8日,張作霖坐火車回奉天時被日本人炸死。其子張學良繼任,並於同年12月通電服從國民政府,承認南京國民政府的權力。至此,北洋軍閥統治正式結束,國家恢復統一。
總而言之,袁世凱之後的北京政府,除了1917年清帝復辟及1924年至1926年段任臨時執政時期以外(1925年12月增設國務院,恢復所謂責任內閣制),政府的組織,大抵具有內閣制的形式與精神。而1927年6月,張作霖入京組織的軍政府,雖在大元帥之下設國務院,實際上則是一種軍事獨裁製度。
那麼,南方各省情況又如何呢?
南方諸省,隨著北洋軍閥政府日益加強對國會和政府的控制,開始逐漸疏離北京政府。1917年,在擁護段祺瑞的各省反叛後,南方各省人士退出國會。孫中山於6 月6日致電兩廣巡閱使陸榮廷、雲南督軍唐繼堯及西南各省督軍師長共起討逆救國。10日,孫中山先生與章炳麟聯名致電黎元洪及西南各省,主張清除禍國罪魁徐世昌、段祺瑞等及倡亂督軍省長護軍等人。7月4日,段祺瑞於馬廠誓師,並宣布就國務總理職。孫中山先生等人商議決定,將民國政府移設上海,並請黎元洪南下,繼續行使大總統職權。因為上海外交方面牽制過多,而海軍方面亦有移駐廣州以兩廣為護法根據地的表示。因此,孫中山先生決定先行到廣州接洽。7月17 日,孫中山來到廣州,倡導護法。海軍總司令程璧光、第一艦隊司令林葆懌響應護法號召,發表宣言,否認約法毀棄、國會解散後的政府。
在孫中山倡導護法以後,國會議員即陸續南下。7月25日,國會議員在廣東開非常會議,商組軍政府。8月11日,雲南督軍唐繼堯通電擁護約法,聲明:一、總統如不復職,須向國會辭職;二、恢復國會;三、國務員非得國會同意無效;四、懲辦稱兵抗命禍首。滇督唐繼堯的響應,使護法的聲勢更加壯大。
31日,廣州國會非常會議通過軍政府組織大綱,共十三條,同時宣布實行。9月1日,選舉孫中山先生為軍政府海陸軍大元帥,翌日,選舉唐繼堯、陸榮廷為元帥。10 日,孫中山先生在廣州就大元帥職,宣言戡定內亂,恢復約法,奉迎元首(黎元洪)。中華民國軍政府正式成立,與受軍閥操縱、破壞民元臨時約法的北京政府對抗。
根據「軍政府組織大綱」的規定,中華民國為戡定叛亂、恢復臨時約法,特組織中華民國軍政府,選舉海陸軍大元帥一人、元帥二人,主持一切。大元帥對外代表中華民國,大元帥有事故不能視事時,由首次選出的元帥代行其職權。軍政府下設外交、內政、財政、陸軍、海軍、交通六部,各部設總長一人,由國會非常會議分別選出,咨請大元帥特任之。
國會非常會議選舉中山先生為軍政府大元帥,其用意繫在虛總統之位以待黎元洪南下。後軍政府又改為總裁製,以政務總裁7人,組織政務會議,由各部長所組織的政務院輔助,行使軍政府的行政權。
此時,南方勢力比較強大的派系有李宗仁的桂系和唐繼堯的滇系。
由於孫中山與唐繼堯等派繫在是否承認北京政府上存在分歧,孫中山在護法運動等諸多事情上受到掣肘。而桂系為了控制廣東的勢力範圍,提出改組軍政府。1918 年1月,西南護法各省聯合會議在廣州成立,以「擁護約法,保障國會,征討禍首,戡定內亂,以鞏固統一之根基,促進憲法之成立」為宗旨,並以為護法各省最高政務執行機關。聯合會議雖以護法為名,實則用以對抗廣州軍政府。孫中山無奈之下,為了促進團結,亦表示贊同。於是,西南各省聯合會遂與軍政府形成對立的局面。
1920年10月,駐紮在福建漳州的陳炯明回到廣東。部分政務總裁宣布取消自主。北京國民政府總統徐世昌下令接受,孫中山等通電否認,並決定在廣東再次召開政務會議。因與其他軍閥的分歧,孫中山辭去了大元帥之職,並離開廣州前往上海。
孫中山離粵後,廣州軍政府受桂系軍人和政學系政客控制。1920年7月,北方直皖戰爭爆發,直係獲勝以後,對桂系軍閥及政學系政客大加拉攏。8月中旬,陳炯明奉孫中山之命自福建漳州率領粵軍回粵,討伐軍政府的桂系等。
在陳炯明回師廣東之前,唐繼堯致電孫中山等,稱國會將移往重慶,而國會議員在滇亦議決國會及軍政府移設重慶。20日,粵軍入汕頭,次日,孫中山等表示將赴重慶設立政府。同年10月下旬,粵中要地已全為粵軍所佔領。在桂系軍閥退出廣東時,所謂七總裁合議的軍政府已經瓦解。23日,廣州軍政府政務總裁宣言引退。軍政府政務總裁等見難再容於西南,遂公然投降北京政府,宣布取消廣州軍政府。而孫中山隨即與唐紹儀、伍廷芳、唐繼堯以軍政府政務總裁名義,通告中外,宣言軍政府依然存在,否認北京政府擅頒的南北統一之令。粵軍繼續西進,桂軍大敗。不久,孫中山返粵,恢復軍政府,重開軍政府政務會議。
雖然,軍政府的恢復,其責任固在繼續護法,但是,護法亦斷不能解決根本問題。因為,護法僅在矯正北京政府的非法行為,對內仍承認北京政府為中央政府,對外亦不具有國際地位的效力;而前次倡導護法,尚有川、桂等省加入,範圍較大,今則區域縮小,愈見護法已不適宜。甚且北京政府大總統徐世昌曾下令以舊國會選舉法選舉總統,則是公然承認其總統職位為非法選出,亦即不敢自命為正式政府。孫中山先生提出了建設正式政府的倡議。
1921年,國會在廣州召開非常會議,會議議決取消軍政府;同時,議決中華民國政府組織大綱;並依大綱第二條文,選舉孫中山為「非常大總統」。不久,孫中山函勸北京政府徐世昌大總統即日引退。北京政府隨即下令討伐南方,並命桂省出兵擾粵。孫中山派陳炯明等討伐桂系,取得勝利。
為了實現統一全國的理想,1922年,孫中山在廣西籌備北伐。同時,為藉助蘇俄勢力,孫中山決定採行聯俄容共政策。5月,北伐軍攻入江西。不久,陳炯明在直系的拉攏下叛變,圍攻孫中山的府第。孫中山被迫離開廣州,去了上海。而北伐也暫時中止。在廣東的滇軍,桂軍和一部分粵軍討伐陳炯明。陳敗走惠州。1924年,孫中山再次回到廣州,以大元帥身份主持政務,廣州大本營正式成立(陸海軍大元帥大本營)。當時,陸海軍大元帥大本營的地位不受各國重視,國際間都不承認廣州政府是代表中國的政府,僅視同地方政府,透過領事與廣州政府交涉。大元帥大本營的性質與普通政府不同,所以稱為「革命政府」。後來,這個革命政府改組為國民政府。
1925年,孫中山應北方軍閥馮玉祥等之請,決意北上,商討國事。不料,當孫中山到達北京時,段祺瑞已在十日前入京就任臨時執政。孫中山召開國民會議與廢除不平等條約的主張,不被段祺瑞所接受,終因肝癌復發,於3月12日在北京逝世。次日,廣州大元帥府會議裁大元帥職,解除胡漢民代帥職務,未有結果。
1922 年到1926年間軍閥間共爆發了6次省際戰爭。戰爭給人民帶來的是無盡的災難。軍閥混戰對經濟的負面影響是所有歷史學家公認的,按Feaerwerke (1983,pp.28-127)所記載,軍閥混戰時期,不同軍閥在其佔領某地時期重複收稅,並預收未來的稅,操縱實物與貨幣的換算率,增加苛捐雜稅、戰時捐稅,併進行強制糧食徵購,使經濟不堪重負。由於連年戰亂,農業的商業化趨勢被逆轉,農業生產力和產量下降,城鄉之間的貿易被中斷。同時,鐵路線和水利灌溉系統等公用設施被毀,吸食鴉片的惡習也開始死灰復燃。
但是軍閥混戰時期也是中國思想界最活躍的時期。根據經濟學家楊小凱的研究:軍閥混戰也產生了類似歐洲政治不統一的效果,制度試驗多樣化增加,地方自治的觀念和制度以及憲政的推動(例如制定憲法)都在這一時期有不少進步,也為以後的憲政發展提供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