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僑城LOFT項目的靈感對接,萬科叛逆之花十七英里的藝術對話,左庭右院泛庭院始作俑者。
天妒英才。4月10日,藝術名家陳逸飛因胃出血而在上海仙逝,他的離席,對藝術界、文化界,甚至地產界都是巨大的損失。
逸飛先生一生涉獵的行業極廣,業務涵蓋家居用品、服裝、傳媒、建築環藝等,其中還與華僑城、萬科等深圳品牌地產有過接洽,但幾次都以擦肩而過告終,無不留下深深的遺憾。
第一次靈感對接:華僑城康佳遺留廠區改造
陳逸飛與深圳華僑城地產的接觸緣於華僑城LOFT項目。當時華僑城討論康佳遺留廠區的改造時,因工作關係與華僑城地產高層有些接觸的王德源與其聊到陳逸飛先生有很多獨到的觀點,由此對方想到了請這樣的重量級人物指點一二。就這樣,通過王德源的「連線」,陳逸飛爽快赴約,並獨騎上陣,全無大人物的做派,讓人無拘無束。
陳逸飛參觀了項目現場,並根據自己在紐約的生活經歷提出了獨特的見解。據王德源講,當時交流氣氛特別好。後來有人傳言,陳逸飛成為華僑城東部工業區改造項目的形象顧問。其實不然,陳逸飛與華僑城之間僅限於建築藝術層面的溝通,雙方就形象顧問一事也並沒有達成什麼協議。
第二次藝術對話:在萬科17英里成立工作室
尚美佳機構接手萬科•17英里項目推廣之時,王德源曾想結合陳逸飛的知名度成立一個工作室或者藝術館成為其營銷或者後期社區文化主題的一部分;在此設想基礎之上,王德源去年曾與萬科的高層一行專程去陳逸飛的泰康路工作室參觀,併進行相應的溝通,同時陳逸飛也從藝術及建築的角度就萬科17英里項目暢談自己的見解。
之後由於陳逸飛較為忙碌,在萬科十七英里開辦工作室的事宜也就擱淺,而隨著4月10日陳逸飛的去世,這個夢想則再也沒有實現的可能了。
第三次碰撞:左庭右院泛主題始作俑者
「大視覺、大美術」是陳逸飛先生畢生追求的美學願景,而這種獨到、純粹的藝術視角在用於建築環藝的創作及構思時,往往發人深省,眼前一亮。
2004 年,陳逸飛先生應王德源之邀參與左庭右院項目規劃構思時,提出很多寶貴意見。在雙方多次溝通之後,陳逸飛先生提出,對於建築及景觀的理解,目前國內眾多房地產開發商在建造項目及做城市運營時,對原生地質地貌的理解和尊重上不夠理智和欠缺思考,而在具體的終端消費上,往往對普通工薪階層及城市白領的品味、生活理念、美學觀點的關注和理解不夠。
有庭有院,室內是室外的延續,室內與室外實現溝通,不僅僅是別墅才能夠做到的,只要把更多的心事花在對建築的理解上,高層也是可以實現的。這是雙方溝通所達成的共識。在這種理論的指引下,「庭院」的創意脫穎而出。因此在某種程度,左庭右院的創意來自於陳逸飛先生。
「在整個左庭右院的規劃上,採用了很多陳逸飛先生的建議和想法,『泛庭院』更是『庭院理論』的結果和體現。」王德源如是說。「參與、分享、交流、和諧、融洽」 是左庭右院的根本指導,在景觀設計上把握「原創性、唯一性、參與性」原則,特別是在戶型的設計上,融入「庭院」的創意,大量使用「灰空間」,所有戶型均有前庭和後院,有的戶型甚至有包括入戶花園在內的四個庭院,實現室內空間庭院化並最終達到室內與室外的互通互融,基本上做到所有戶型無死角和南北通透,這在布吉甚至關內樓盤都是極少見的。
斯者已逝,陳逸飛的突然去世,使得他與王德源在左庭右院的景觀及視覺探討上嘎然而止,而與深圳地產的三次失之交臂是深圳視覺藝術的大遺憾,王德源深表惋惜。
祝願:逸飛,一路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