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錦濤在2004年9月舉行的十六屆四中全會首次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執政理念後,他又在2月19日對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提出「愛國、守法、誠信、知禮」等四項要求。稍後,胡錦濤又對「和諧社會」提出了六項具體的定義,這包括了「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從辯證角度考慮,「和諧社會」的提出,正好是因為中國社會上出現了種種「不和諧」的因素。
中國在經歷了廿多年的市場改革後,特權問題十分突出,腐敗問題一直是百姓關心的首項問題。與此同時,中國的城鄉差距不斷擴大,中國的貧富懸殊問題時刻威脅社會穩定。在這樣的背景下,作為中共總書記,中國國家主席的胡錦濤,實在不能不尋找這些問題的解決方法。
作為鄧小平隔代欽點的接班人,出身並不算「根正苗紅」的胡錦濤,受到第一代共產黨革命家的托負,一定要在維持共產黨領導的大前提下,為中國政府解決刻下面對的問題。他的角色,有點像西方企業的交班,由第一代的創業者把管理權下放至專業的代理人,創業者的家族仍享有權益,但實質的權力則漸漸落入專業的經營者手中。
不過,在這交班的過程中,難免仍有磨合的過程。經過這五十年日子,第一代革命者的家族,已經形成不同的利益集團。這些利益集團把他們剩餘下來的權力兌換成利益,通過「圈地」,「圈水」,「收購國有資產」等手法套取或透支經濟上的利益。
與此同時,一批本來不屬於上述的「紅色貴族」的平民,也通過社會上的其他的機會冒起。他們包括私營企業主,跨國企業的管理層。他們的要求跟「紅色貴族」不盡一樣,利益取向也較分散。在他們中間,一些已跟「紅色貴族」合夥,但也有一些維持相對中立的角色,後者對要求社會上出現更透明的制度,更公平的管理,有更為強烈的訴求。
在這種情況下,中國的公共政策自不免出現更多的討論。因此,有人建議「人口准入」,也有人提倡「遷徙自由」;有人提出高速發展,也有人高喊「環境保育」。有人主張「和平崛起」,但也有力陳「走出海洋」。有人寫了《狼圖騰》,討論民族精神,也有人寫《遺情書》,把文壇帶入用身體來寫作的自我年代。有人大書 「平民的總理」,但也有人懷緬「最後的貴族」;有人為漢武帝歌功頌德,也有人調查中國農民的苦況。
可以肯定的是,在未來的一段日子,在中國會有不同的價值,利益在交鋒。在這種社會條件下,自由派叫板保守派,世界主義可能會挑戰民族主義,蔣彥永可以技術擊倒張文康,孫志剛可以讓公安部部長周永康忙翻天,重慶農民態德明可以讓黃鎮東當場遭總理斥責。
共青團出身,以延續中共執政地位為己任的胡錦濤,選擇了「和諧社會」作為他對上述考題的標準答案。他提出「執政為民」,希望這個答案可以讓既得利益集團有所收斂,也可以讓未有利益者有所盼望,社會的不穩定因素可以減至最少,但既得利益集團的權力也不至於受影響。
英國大文豪狄更斯的名著《雙城記》有以下的開場白:「這是最好的時代,這是最壞的時代;這是智慧的時代,這是愚蠢的時代;這是信仰的時期,這是懷疑的時期;這是光明的季節,這是黑暗的季節;這是希望之春,這是失望之冬;人們面前有著各樣事物,人們面前一無所有;人們正在直登天堂,人們正在直下地獄。」究竟中國在胡錦濤統治下會是「最好的時代」還是「最壞的時代」,大家都希望找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