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迦牟尼 Sakyamuni 是佛教徒對出家尋道的王子Gaotama Siddhartha 喬答摩(姓).悉達多(名)的尊稱 。釋迦 Sakya是種族名,「能」的意思,牟尼 Muni是「仁、儒、忍、寂默的意思」,釋迦牟尼意即釋迦族聖人。
釋迦牟尼稱他所傳的教義為經藏Damma與律藏viyana。早在他初轉法輪時,他就已宣示:萬物無常,人生苦海,生命輪迴。他指出四諦(四真理):Dukkha苦諦、Samudaya集諦、Ridhora滅諦、道諦Magga。他宣示要脫離苦海,走向涅磐,惟八正道:正語、正業、正命(戒)、正修、正定(定)、正見、正思(慧).
該三學Trisiksa:戒Sila(守身業、口業、意業)、定Samadhi(禪定)、慧Panjna(斷除煩惱、達到解脫的智慧)貫串於全部佛教內容。
他建立僧團sangha(比丘bikkhu=和尚,比丘尼bikkuni=尼姑)到處傳教,其教義在世俗與寺院代代相傳至今。
佛陀入滅後不久(約公元前480年),500高僧對佛陀45年的傳教進行了第一次結集,長於記憶、又長期隨其左右的釋迦牟尼堂弟阿難陀,頌出經藏,由大家共同審查、證實、補充、記錄。所以佛經開頭都是「如是我聞」。
佛滅後200年,經藏律藏傳遍印度。但由於對佛陀的一些學說發生了歧見,佛教僧伽分裂為18門。其中大眾部,不斷改革與發展,最後成為大乘佛教。
在非大乘佛教的原始佛教中,上座部(即長老高僧派)佛教一支獨秀,茁壯成長,至今欣欣向榮。佛陀最早期的精華教導、僧伽修行戒律、佛學哲理與心理分析等,通過上座部得以保留、實踐、發揚光大。
上座部偏重個人修行,注重禪定內觀,追求羅漢果位以脫離輪迴。
公元前275-232年,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Asoka Maharaza)帶頭信奉上座部佛教,並全力在國內外推廣。
公元前274年,阿育王派其子摩恆陀(Mahinda)去獅子國(泰語勐蘭卡,緬語斯里蘭卡)傳上座部佛教,獅子國王賜其御苑,改建為大寺(Mahavihara),並在各方面給予全力支持。
後來摩恆陀之妹僧伽蜜多(Sanghamitta)攜帶大菩提樹枝(佛陀在此樹下得道),也蒞臨大寺助教。大寺Mahavihara因而更是遠近聞名,在短短200年內,迅速成為上座部佛教文化與教育中心。
當時上座部佛教是用獅子國文字(Singhala僧伽羅文)傳持的。
公元前250年,佛陀學說已系統地結集為三大部分(三藏):
1。律藏:僧伽的修行戒律
2。經藏:佛陀講述、與弟子座談
3。論藏:佛法哲理、心理分析
上座部佛教南傳孟-高棉(Mon-Khmer)
世紀初,三藏經典及其註釋,就以僧伽羅文寫於貝葉上,初步南傳至東南亞黃金地(Suwannabumi:即泰國Dvaravadi墮羅缽底與緬甸孟國Thaton達通等)。
獅子國Mahanama摩哈那摩時代(公元403-432年),婆羅門高徒Ghosa瞿沙使佛教脫胎換骨,併發揚光大。瞿沙出身婆羅門家庭,後改信佛教,取名為Buddha Ghosa佛陀瞿沙(佛音,覺音)。他跟隨高僧Sanghapala僧伽波羅與Buddha Mita佛陀密多,在大寺攻讀三藏與其註釋。
公元430年,佛陀瞿沙把大寺所傳的三藏與其註釋,由僧伽羅文翻譯為巴利文。該巴利文三藏佛經,不久被寫於貝葉上,經水路南傳到緬甸(Mon Thaton)孟國達通,遂使孟國達通成為大寺的正統上座部佛教聖地。當時上緬甸與東南亞各國都來孟國達通取經。
孟-高棉(Mon-Khmer)國力強盛時期,地跨緬甸、泰國、高棉(今柬蒲寨),人才輩出。當代高棉高僧Sanghapala,曾到中國南朝齊梁(公元506-518年)幫譯佛經共11部48卷,梁武帝禮待其為家僧。
由古印度梵文與巴利文,創造出了孟-高棉文:公元600年就出現孟文碑銘,公元609年出現古高棉文(古柬蒲寨文)碑銘。
上座部佛教南傳緬甸
公元1044年,緬甸蒲甘王朝Anawrahtar阿努律陀即位,當時蒲甘一帶阿利Ari教派盛行。阿利教派是大乘佛教、婆羅門教、當地阿利教的三結合,似為Tantrism密教分支,與南詔的阿槎梨教淵源極深。
為了壓制與取代分庭抗禮的阿利派佛教,阿努律陀王首先禮聘孟國高僧Arahan阿羅漢為國師,宣揚「正宗佛教」,接著以孟王Manuhar馬奴哈不借出巴利文的三藏經典為由,1057年派兵滅了孟國,帶著劫持到的巴利文三藏佛經與俘虜孟王,班師回朝。
1057-59年,阿努律陀王率軍赴雲南南詔大理國求取佛牙,歸途中接受了緬北各撣族土司的歸順,並娶了Mokaung孟拱土司之女Saw Munhla為妻,和撣族拉近關係。
阿努律陀王在他所到之處,總是強力推廣上座部佛教。
1071年,阿努律陀王又直接由獅子國引進了完備的巴利文三藏經典,力促上座部佛教中心由孟國移至蒲甘。當時,不只廣大傣族區(緬甸撣族、泰國泰族、寮國寮族、雲南傣族等),連遠在印度的佛教徒(當時佛教在印度幾近消亡)也來蒲甘學習上座部佛教。
阿努律陀對佛教的功勞: 他引進南傳上座部佛教前宗,並在其統治區發揚光大。
1192年,蒲甘王朝國王Narapatisihtu,又由獅子國引入經改革了的上座部佛教後宗(Singhalasanghanikaya)。但這種下了上座部前宗與上座部後宗的歷久紛爭。
13世紀下半葉,蒙古大軍侵緬,蒲甘王朝衰微,撣族乘勢興起,建立了阿瓦與邦牙等撣族王朝,撣族最津津樂道的是Mao Shans勐卯撣人國 與創建者Sao Hso At HkamHpa,Sao Hsam Long Hpa兩兄弟的豐功偉績。Mao Shans勐卯撣人國地跨Manipur與Assam(現屬印度)與下緬甸。
當時撣族地區還是興盛阿利派佛教。但經小阿羅漢與天眼兩位高僧積極傳教,上座部佛教才逐漸佔領了統治地位。另一支撣族在緬甸南部建立了勃固Wareru伐麗流(意即天降之王)王朝,其佛經、佛塔建築、伐麗流法典、巴利文法書等造詣,備受當時錫蘭高僧的高度讚賞。1472年即位的Damazedi達摩悉帝,在1475年派高僧到獅子國求取上座部佛教正法,回來後大力整頓了僧伽,淨化了佛教。
仿孟文與巴利文,緬甸的兩大族:緬族Burmans創造了緬文,撣族Shans創造了撣文,
上座部佛教傳入泰國
迄12世紀,當時國力強大、疆土遼闊的孟高棉王朝,統治著現今泰國的部分地區。12-13世紀蒙古入侵後,撣族乘勢興起,他們在清邁(1296-1775)、素可泰(1238-1438)、阿瑜陀耶(1350-1767)先後建國。
泰國蘭那泰Lanna Tai王國(前身是8世紀的庸那迦Yonok古國)的Mengrai孟萊王,在1296年興建清邁城為國都(中國稱八百大甸,即Chiangmai清邁王國)。他是上座部佛教徒,所以想方設法大興上座部佛教。1367年Kue-Na哥那王即位,禮聘獅子國高僧Vdumbanmahasvami來傳播上座部佛教,1441年Trilokaraja三界王即位,建Mahabodharama大菩提寺。1477年在該大菩提寺,舉行了泰國佛教史上的第一次三藏集結。
泰國素可泰王朝的Thmmaraja Luthai立泰王,在1354-1376年大興上座部佛教,他禮聘獅子國高僧到來傳播上座部佛教,1362年及其後,國王本身屢次出家修行,遂開了泰國史上國王出家之先河。
Boroma Trailokanatha達萊洛迦王(1448-1488年)與RamadhipatiII拉瑪鐵波底二世(1491-1529年),又進一步鞏固與發展了上座部佛教。
Boromakos菠蘿瑪可斯時期(1733-1758年),受獅子國之邀,泰國派高僧到獅子國傳授上座部佛教暹羅宗,力促奄奄一息的獅子國上座部佛教復興。
仿孟-高棉文、佔婆文、獅子國文、巴利文,泰國泰族在1283年創造了泰文。
上座部佛教傳入寮國
公元7-8世紀,大乘佛教由雲南南詔國傳入寮國,但它競爭不過當地原始宗教與印度婆羅門教。南傳上座部佛教則經緬甸、泰國、柬蒲寨三方傳入寮國。
1353年,寮國川東王的佛教徒孫子Fa Ngoun法昂,在柬蒲寨王的幫助下,擊敗祖父川東王,建立了Lang Chong瀾滄王國。在王后Nang Keolot娘嬌樂(柬蒲寨國王之女)的大力幫助下,由柬蒲寨引來了上座部佛教,並強訂其為國教。
1501-1520年,維蘇納臘王朝的Visoun維素王,下令將三藏佛教由梵文巴利文翻譯為寮國文。其子Phothisarath波提薩拉納王,更嚴禁其他宗教,獨尊佛教。到Sethathirath悉達提臘王時,還加強供奉清邁的佛像佛經。
經積極努力,到17世紀時,寮國已成為東南亞另一上座部佛教中心,當時泰國、柬蒲寨都來寮國取經。
抄寫佛經的寮國文Tham(坦文),是由孟高棉文與巴利文演化而來,和西雙版納古傣文Totam相同。
上座部佛教傳入雲南
眾所周知,西雙版納(雲南)、寮國、清邁(泰國)、景棟(緬甸撣邦)等,不只地區相連,文化相同,語言也相通。1367-1444年間,清邁佛教就經景棟而傳入雲南南部。
緬甸Taungoo東吳王朝Bayinnaung奔應龍1551年即位,他1552年平定了緬甸南部,1555年北上消滅了阿瓦王朝,1559-1581年,多次東征泰國清邁王朝與Ayodhya阿瑜陀耶王朝,1604-1606年,他征服了眾撣區與勐養、勐拱、勐密,然後再由勐養出征勐卯一帶廣大撣族區。在他軟硬兼施之下,各撣族土司紛紛歸順。
奔應龍制定了上座部佛典與法典,在其統治區與勢力範圍圈內強力推廣。他廣建佛塔於緬甸與泰國各地,還在瑞麗建姐勒佛塔,以強力影響那一帶撣族的信仰。1562年,據說奔應龍循瑞麗江進入雲南德宏地區,強行推廣上座部佛教。
( 註:撣族兄弟說,在佛入滅後九年,佛陀來到勐卯(今瑞麗)Loi Seng寺院向傣人傳道 )。
上座部佛教的成長壯大
經各國傣族的努力爭取,再經緬甸蒲甘王朝與東吳王朝的大力推廣與強力遠播,在13-16世紀中葉,泰國、寮國、柬蒲寨、緬甸撣族區、雲南傣族區等地,上座部佛教不只生根發芽,還得以發揚光大。
當宗教界。學術界、尤其北傳大乘佛教談及佛教時,常會強調大乘佛教是大渡普渡,小乘是小渡獨渡。大乘佛教提倡萬物皆有佛性,菩薩發誓普渡眾生後才登彼岸成佛,而小乘佛教只求自己成為羅漢,自己獨渡。。。似帶褒義與貶義,所以,上座部佛教絕對不自稱、也堅拒被稱為小乘佛教。上座部佛教接受稱自身為南傳佛教,大乘佛教為北傳佛教。
還必須指出的是:緬甸的緬族、孟族、撣族,泰國的泰族,柬蒲寨的高棉族,寮國的寮族等,也極信印度Bramanism婆羅門教,尤其是王室,凡遇生子、登基、國難、戰爭、天災人禍等,都請教婆羅門國師,以化凶為吉。
婆羅門教在世紀初由印度商人、僧侶等,經水陸兩路傳至東南亞各國,並還在蘇門答臘、爪哇、馬六甲沿海一帶建立一些婆羅門古國、
在東南亞各國,上座部佛教佛教與婆羅門教歷來長期和平共存,且合作愉快。上座部佛教三藏 經典幾乎是清一色巴利文,婆羅門教也通用巴利文。
上座部佛教現今仍然主要流行於斯里蘭卡、緬甸、柬蒲寨、泰國、寮國、雲南西雙版納及其他中國傣族區。
(作者貌強 Maung Chan,緬甸華族,出生於緬甸伊江三角洲,仰光南洋中學教師,畢業於仰光大學理科,留學深造於德國德累斯登科技大學、柏林科技大學、柏林食品管制與研究院,是歐盟註冊食品科技專家、中國進出口商品檢驗技術院名譽顧問、緬甸國家工業發展局成員、緬甸留學生「戰鬥的孔雀」年刊與S.H.A.N. & Burma』s News Published by Burma』s Chinese 主要編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