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影人走向國際,不啃下英語這塊硬骨頭,實在吃虧。
為此,本報專門列出中國電影人外語水平排行榜,以鼓勵國人學外語的熱情。
真知實幹型:陳沖
陳沖的英文水平排得上榜首了。在她通過《青春》、《小花》成為當紅明星後,還硬碰硬地考進了上海外國語學院,並於1981年赴美國紐約州立大學學習戲劇。
當時,監考的老教授認出了陳沖後,便將她安置在離一架吊扇最近的座位上。當她掩上考卷,走出考場時,老教授用英文輕聲對她說:「我能請你簽個名嗎?」跟著遞出一個舊筆記本……
活學活用型:王姬
王姬的英語完全是出國打磨的。但她最終把英語練到了火候,甚至讓一位美國簽證官在她面前落淚。原來,王姬出國後,男友3年內5次遭拒簽,遠隔重洋,不能見面。3年後,兩人終於在泰國重逢,但重逢短暫。王姬於是鼓起勇氣,拜訪了美國駐泰國大使館,向接待她的美國官員談起她淒美的愛情故事,將對方感動得淚眼汪汪。終於,男友終於拿到了赴美簽證,成為她現在的丈夫。
出國鍍金型:張鐵林
在英國攻讀過英國國立電影學院表演與導演專業的張鐵林,在英國一待就是10年。期間與波蘭籍前妻相識並共結連理,生下女兒月亮。後來,張鐵林執意回國發展,與妻子平靜分手。女兒隨母親居住在英國,但不會中文,父女倆一直用英文交流。在女兒出生前,張鐵林堅持寫了1年日記,希望女兒學會中文後看懂爸爸的心思。
大器晚成型:陳凱歌
陳凱歌第一次去紐約,是在80年代後半期。因為英語不好,他最怕的事就是接電話。年屆四十,過了學語言的年紀,陳凱歌仍蹣跚起步地開始學習。現在,他不僅講得一口流利的英語,還能很好地用英語跟演員說戲。陳凱歌把自己的學有所成歸功於耳朵好使,再就是他不怕張嘴,不怕說得不好。
婚姻培育型:寧靜
寧靜的英語全拜美國老公保羅所賜。兩人相識於電影《紅河谷》,保羅常常藉故到寧靜房間,藉口是「說戲說詞琢磨角色」。其實,因語言障礙,兩人基本為神交。假戲真做後,兩人終於決定結婚。保羅提出要去一個大教堂,請很多朋友,卻遭到寧靜堅決反對,理由是英文不行,看到那麼多的黃頭髮、藍眼睛,會很緊張。結果,保羅聽了寧靜的話。
到現在為止,寧靜已經學會用「不太好」的英語和老公交談。
私下惡補型:鞏俐
繼在外資製作的《愛神》與《藝伎回憶錄》中分別飾演上海舞女、京都藝伎後,鞏俐又將接拍另一部好萊塢電影《沉默的羔羊4》,並宣布全面進軍好萊塢。
在此之前,鞏俐曾分別擔任威尼斯和柏林影展的評委會主席,因為不能說英語,成為國際影展爭相報導的花絮新聞。於是,拍攝和宣傳電影《周漁的火車》期間,鞏俐身邊一直有個私人英語老師相陪。到現在,鞏俐的經紀人宣稱,她已經能說一口流利的英語,和國際影人、西方媒體交流起來沒有任何障礙。
奮發雪恥型:章子怡
2001年,章子怡因《臥虎藏龍》出席了奧斯卡頒獎典禮,但當所有的國際媒體聚攏而來時,章子怡卻無語了。因為英文不好,章子怡痛失與國外媒體交流的機會。從此,章子怡便痛下決心,好好學英文。然而,在2004年戛納電影節上,章子怡的英語又給自己丟了臉,只有「I think(我想)」,「You know(你知道)」兩句話。本屆奧斯卡頒獎典禮上,她還是兩句英文,有些怯生生,但總算表達了自己,算是雪恥了吧。
死記硬背型:姜昆
為了便於記憶,姜昆把英語單詞的發音全部譯成中文。雖然有人說這並不稀奇,但姜昆自認為是搞相聲藝術的,與一般人比起來「翻譯」得更有水平。比如,英語的沙子是「sand」,姜昆譯成「散的」,沙子可不是散的嗎,聚在一起那是花崗岩!英語中「根」是「root」,姜昆譯成「入土」,入土為根,完全符合實際情況。
臨陣磨槍型:徐靜蕾
因為要拍攝電影《最初的愛,最後的愛》,劇中一半台詞使用英語,一點英文都不懂的徐靜蕾連忙請了兩個英文老師:一個外國老師,只會說一句中文「不一樣的」;一個「海歸派」的中國老師。並且,走哪兒帶到哪兒。問及英語基礎為何為零,徐靜蕾竟很驕傲,「我是重點中學俄語班的啦!」
假冒偽劣型:傅彪
從《沒完沒了》裡喝著「路易十三」,只會說「OK!OK!OK!」的旅遊商,到《天下無賊》裡,說著夾生英文,將SHOULD(該)念成SHIT(屎),還對「英語老師」劉若英動著歪腦筋的大款,傅彪的假冒偽劣英語著實讓人笑翻在地。
法制晚報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