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日報自1939年創刊後,一直在國統區公開發行。在戰爭條件下,所有報刊都要接受國民黨政府的新聞檢查,《新華日報》作為..的機關報自然是重點檢查對象,也常常會有稿子被扣下不准發表。但這份..中央機關報在抗戰八年中始終風雨無阻地辦了下來,即使在有稿子被扣的時候,報社仍然可以讓報紙開天窗或刊登啟示,說稿子被新聞檢查處扣發,而不是臨時找稿子補白,這等於是向國民黨政府提抗議。
1945年抗戰結束,國民黨政府並沒有以戰爭剛剛結束,國內局勢尚不穩定為名保留新聞檢查制度,而是立即廢除了這個制度,於是《新華日報》迎來了它的黃金時期。
黃金時期的《新華日報》的辦報方針,可以用十二個字來概括,那就是對這個允許它自由辦報,自由言論的政府採取「憤怒控訴,徹底否定,置之死地」的態度。
1946年2月,重慶大渡口鋼鐵廠為要求增加工資而罷工和示威,遭到國民黨政府的鎮壓,一些工人被打死,工廠被戒嚴。《新華日報》發表了21條消息和大量來信,在社論中把這場工潮定性為「民主與獨裁的鬥爭,文明與黑暗的鬥爭」,呼籲「立即喚起輿論制止國民黨屠殺逮捕工人的恐怖行動」,否則這種恐怖「會光顧到我們每個人頭上」。在《新華日報》的帶頭下,重慶各界輿論一致譴責國民黨政府,聲援罷工工人,使得政府同意增加工資,實行八小時工作制。
在從戰爭向和平過渡的時期,由於產業調整,失業是一個常見的現象。但《新華日報》要把它歸結為政治問題。1946年秋《新華日報》發起讀者討論,在10 月30日發表編者文章,指出「造成失業災難的不是別人,正是貪污腐敗,把人民不當人看待的國民黨政府當局」, 「他們腐敗的統治存在一天,失業的問題就永遠不能解決」。
1946年6月5日,《新華日報》發表社論,題目是「讓老百姓有飯吃」!社論說現在國統區人民「吃草根樹皮,吃觀音土,飢餓普遍地使年青婦女走向賣淫……產糧食的地方,然而卻最缺乏糧食,這的確是人造的飢荒」。社論的結論說:「現在國民黨統治的區域,是大多數人民沒有飯吃的區域。現在國民黨區域人民的自發鬥爭,是向國民黨當局要飯吃的鬥爭」。
《新華日報》不但在國民黨統治區合法地公開地號召工人農民起來推翻國民黨,而且合法地公開地號召國民黨軍隊對政府反戈一擊。早在抗戰剛結束時,《新華日報》一方面要求國民黨裁軍,另一方面又故意把退伍軍人說成失業軍人,以反映他們生活無著為名,大量刊登有關報導和來信,甚至為這類來信開闢專欄。有些來信完全像是出自新華日報編輯自己的手筆,例如:「過去只知道為黨國而生,為黨國而死,哪知道今天黨國對我們沒有一絲一毫的保障。現在我們才知道,黨國是囹圄,高呼這把戲的,都是置我們以死地的」。《新華日報》還大量刊登有關軍屬的報導和來信,把他們在後方的生活形容得如同在地獄中一般,不但要受苛捐雜稅的盤剝,而且要受保甲和特務的欺凌,妻女淪為娼妓,父老貧病而死,幼小凍餓交加,等等。
1946年下半年內戰爆發後,由於國共和談仍在名義上進行,國民黨政府仍然允許《新華日報》在國統區發行。這時《新華日報》的宣傳手段更上了一層樓。最令人拍案叫絕的是開闢了「被俘國民黨軍官介紹」,共刊發35期,介紹了484名被俘軍官的簡歷和在何處被捕的情況,要親屬通過《新華日報》在上海、南京、重慶、成都和昆明的通訊聯絡處和他們聯絡。這個專欄的高明之處在於它既顯示了...的力量,又顯示了...的溫情,真是剛柔並濟。在刊登了這個專欄後,《新華日報》在國民黨軍屬中的讀者和影響顯著增加,為瓦解國軍的士氣立下了汗馬功勞。
1947年1月,當國共雙方在前線打得不可開交時,《新華日報》卻在國統區熱熱鬧鬧地慶祝創刊9週年紀念日。郭沫若、張瀾、瀋鈞儒、黃炎培、陶行知、許廣平、陳銘樞等等所謂民主人士紛紛寫賀信賀詞,說它是「人民的號角,民主的喉舌」。 1947年2月28日,在國共內戰已經進行了大半年之後,國民黨政府才正式封閉這份已經把自己的牆角挖得千瘡百孔的..中央機關報。
回顧這樣段歷史,人們或許會得出這樣一個結論:正是推翻國民黨的經驗使得...深深懂得讓人民享有新聞和出版自由的後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