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州塔原名「釋迦文舍利寶塔」,簡稱「舍利塔」,可能是供奉佛陀舍利的寶塔之一,可是非常遺憾,遍查縣誌古史,卻無文字考證。
該塔創建的年代,根據《景縣誌》記載和分析,古塔上曾懸鑄有「齊、隋重修」字樣的鐵匾,其創建年代應早於此的北魏時代。因北魏宣武帝永平年間,獎勵寺廟浮圖的建築,所以當時全國共有1萬3千餘座寺廟建立。如按此論推斷,此項大建築,當在北魏永平年間(西元508─512年),距今近1500年的歷史。
景州塔是保存較完整的一座古代建築。 古人曾用「孑然一柱把天擎」來形容景州塔之宏偉高大,不論在塔下仰視,或在塔外遠觀,此塔如一拔地而起的巨柱,直入雲霄,宏偉壯觀,該塔是方圓三百里內最高的古塔。
傳說,建造此塔時,採用「土屯法」的建築方式,先民們堆壘土堆代替腳手架,土堆多高,塔建多高。將建材通過土堆斜坡搬運到所建塔層,待塔建成之後,再將屯土運離,隨之建築塔體露出,巍然而立。塔基下有一口深井,塔與井同等高深,實際上是用磚砌成的地宮,供藏著佛陀的骨灰、經文、佛像以及金銀財寶等。
景州塔是一座大型「磚石結構密詹樓閣式」的古塔,塔高共十三層,通高63.85米,底層周長50.5米,外型輪廓呈八面棱錐體,是典型的宋代北方磚塔的式樣。
塔基是由堅固的巨形條狀青石砌筑,塔體則由青石磚塊壘砌成。塔內為穿心式構造,砌有環行走廊。塔內自下而上,砌有螺形階梯數百階,登梯可達極頂。遠望,有目窮千里之慨嘆。
塔內各層的東南西北四方,各有一洞戶向外,並且有拱形走廊,可繞行於廊內,通過洞戶遠眺四方風光。塔內和四個門洞相對峙的塔心磚壁上,砌有佛龕,其餘四面厚牆外壁上,鑲嵌有磚刻浮雕,花紋各異,將壁面裝飾的極典雅。每層的塔門外,設有磚刻斗拱砌造的腰檐,八角高蹺,八面玲瓏,十分壯觀美麗。
塔頂有一銅製的葫蘆形塔剎,高2.05米,葫蘆下置有鐵絲網罩,高3.3米。鐵絲網罩與洞戶,當被天風鼓蕩之際,能作水濤聲,故有「古塔風濤」之稱喻。
西元1973年維修古塔時,從在塔頂的銅葫蘆裡發現明朝時期的木版佛經9冊,以及釋迦牟尼臥式涅盤銅像一尊,長20厘米,寬11.5厘米,高12厘米。此文物對於明代印刷術的研究和佛教的歷史淵源,都具有極重要的價值。
景州古塔,飽經了千年風雨侵蝕,牆檐嚴重剝損,歷代曾無數次重修,足見此塔歷史位置之重,文物價值之高。景州塔,與「正定縣隆興寺大銅菩薩」、「滄州鐵獅子」、「趙州大石橋」齊名,被譽為河北四大古蹟,在國內外享有盛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