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們尤其是管理部門,應當區分清楚博士論文(dissertation)不等於文章發表( research paper),博士畢業需要合格的博士論文。博士論文遠比發表幾篇文章複雜浩瀚的多,但是它是沒有IF的。博士論文是一個研究生科研道路上的人生第一步,是他/她青春智慧與汗水的結晶。所以,國外老師和學生對博士論文的撰寫,博士論文的答辯就特別重視。
記得我當年的博導是哈福大學最牛氣的博士畢業生之一,他中學就發表了研究蝴蝶性狀遺傳的科學論文,人稱小神童(他後來把我的研究工作也寫到了他在美國賓州中學母校的課本裡了)。博士一畢業就做了assistant professor,這在美國並不多見,可他的畢業論文一直到今天他自己還用著。他要求我們博士論文綜述最少200頁(單行距,11號字體),必須涉及本dissertation研究內容相關的第一篇文獻。
其次,他要求我們在論文的章節結構、語法、詞法、甚至語氣上下功夫,尤其是一個概念或研究結論如何用形容詞/副詞的精確界定。記得我的畢業論文剛開始90%被整頁劃叉槍斃(心情能好嗎?!),幾易其稿,歷時4個月(full time),才勉強通過。為什麼寫畢業論文這麼難呢?因為畢業論文答辯委員會(7名委員)只根據研究生寫的dissertation的質量衡量你是否已經能"三獨立"(獨立思考,獨立動手,獨立分析),是否可以畢業。研究生管理部門則是嚴格的格式審查,頁碼,margin尺寸不合格都可以讓你不能如期畢業,邏輯很簡單,你都快成博士了,連填報表格、文章格式都搞不定,哪能放你走人呢?
研究生期間文章的發表是順利通過畢業答辯的潤滑劑。發表的文章越多,答辯通過的越順利。但那也只是在你答辯發生重大失誤時,沒有功勞也有苦勞的一種託詞,一種後門潤滑劑。要是一篇文章也沒發表,那麼畢業論文就得下大功夫,答辯時就得更加精心準備,以說服評委們你已經具備"三獨立"了,這樣通過答辯的博士生也不在少數。所以,答辯時,全實驗室就跟教民們在梵蒂岡羅馬教堂外等候宣布新教皇一樣既緊張又興奮,當然在這3-4小時的過程裡也有人在張羅著香檳酒慶功會了。記得導師在和我商量畢業論文寫作
策略時,我們很嚴肅地探討是否將已發表的文章內容統統照抄過去,以省出時間來做點實驗(我當然是這樣想的),結果是NO WAY。
再者,研究生期間發表文章是找到好的postdoc實驗室的階梯。有好文章自然會有好的導師推薦信,也容易被big fish看中,成為他/她門下弟子。這個道理可能不是每個同學都能徹底明白。其實科研領域也是有那麼點兒勢利,一個人的出身背景多多少少能很微妙地影響到他/她的整個科研生涯。畢竟,作為學生來說,要充分利用巨人的肩膀,不管是分類學還是幹細胞研究,top實驗室的資源、眼光和學術觀點畢竟和一般實驗室不一樣,最簡單的,在一個好的實驗室開展工作,索要實驗材料較為方便,同行交流、合作研究也是在頂尖水平的。但這並不代表說在一般的實驗室工作就無法出人頭地,只是付出的要更多一點。
最後,研究生期間文章的發表是找到好工作的籌碼之一。用人單位往往要看一個人科研能力的track record,postdoc階段申請到基金與否以及是否有一個本單位能用得著的尖端研究體系是兩個基本原則,但往往還要看申請人博士階段的工作成績。所謂的全面考察。所以,博士階段的文章發表,以及博士生導師推薦信可能要跟隨一個junior scientist很長時間。我2000年回國申請百人計畫還要博導寫了推薦信呢。總之,做研究生的應該注意總結成果,及時發表文章,你們將終身受益。但這絕不等於和影響因子掛鉤。學生,尤其是中國的學生應該忘掉什麼是IF。這種IF的壓力應該落到PI肩上。科研管理部門應該有科學、可行的external評價系統對PI進行定期評價,並有相應的exit機制。而研究生管理部門更不應該拿IF來做學生畢業管理標尺(憑IF畢業在法律上不知
道是否成立?),而是要敢於自身突破,出臺一套嚴格而又完善的研究生答辯/畢業制度和研究生教育exit制度。當然,我們做學生的也要理解管理部門和老師的苦衷,聽說過PI也不願意拿IF來要求學生,但又怕學生平時科研不努力,到最後以匕首/菜刀論英雄的顧慮嗎?
說到底,正如我對自己的學生常說的,只要是對課題有濃厚興趣,掌握正確的科研方法,假以時日,何愁沒有文章?!要是每天認真設計並做一個實驗,出一張圖片,一年下來也能積累個100張圖片,從中挑10-20張大概已經是一篇文章的50%多了。所以關鍵還是實驗設計和動手效率。我們的研究生很苦,披星戴月的,可很多時候是在低級重複一些錯誤的實驗思路或方法,病急亂投醫,越做越離譜。又不敢問老師,總想報喜不報憂,常此惡性循環。回過頭來想想其實很不值,畢業後的同學可能同感更多。後來我到了做博士後才明白,原來白人研究生生活得比中國研究生滋潤,聊天、∩懟⒂槔旨猶概笥岩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