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溫哥華《環球華報》報導,有此經歷的中國學生不止方晴一人。大溫哥華地區的上千名中國學生9月開始都受到了政府的調查。有學校指出,政府此次專門針對中國留學生的行動,是不公平的。
今年2月,卑詩省政府在財政預算中宣布,從今年8月份開始,取消無償的助學金制度,改由學生貸款(student loan)代替。因此今年4、5月間,出現了大批學生申請的情況,希望可以坐上助學金計畫的末班車。政府從中發現疑點,對4月以後申請的個案進行重申調查和審核。
9月開始,加拿大卑詩省政府對大溫地區1千多名中國移民學生進行大規模的調查,重申審核該批學生的助學金(student grant)申請,並陸續取消或追討已經發出的助學金。
卑詩省專上教育廳調查員特里納.卡斯尼在回覆溫哥華中央學院的信中表示,由於在助學金計畫取消之前,出現了大批來自該校的申請個案,而申請表裡提供的財務情況和學歷背景都十分相似。所以,政府對多間學校進行大規模的調查行動,以證明資料的正確性及助學金是否使用得當。政府同時懷疑有私校協助學生填報申請表,並有申請人瞞報學歷年限。
根據卑詩學生助學金申請指南中的第24款規定,申請人需要填報在卑詩、加國及其他地區所接受的全職專上教育時間。計算的方式是「僅計算實際在課堂內上課時間(包括受薪的「co-op工作計畫」),不包括預科課程、學徒訓練或申請以上課程的等候時間」。而如果過去曾接受專上教育超過32個月,則沒有資格申請助學金。
方晴收到的來信就表示,由於她已經具備大學學歷,每年以就讀8個月計算,4年就是32個月,所以不符合申請資格。
不過,溫哥華中央學院副院長帕特里克.趙對記者表示,政府簡單地將每學年按8個月計算的做法,並不符合中國大學的實際情況。例如,中國的大學均有1至2個月的軍訓和一些校外無薪實習,這些都與北美的學校有很大的區別。以方晴為例,她大一經歷了一個月的軍訓、大三又在校外無薪實習半年,如此算來,確實沒有 32個月。
趙院長也舉例說,他們學校有一個50多歲的移民學生,大學期間適逢中國的文革時期,根本就沒有幾天在課堂上課,但省府仍然一刀切,以他有大學學歷為由,取消了他的助學金。而助學金申請具有明確規定:「只計算實際在課堂上課的時間(only count the months that you were actually attending classes)。」因此只有文憑沒有實際接受課程教育就不應作數。
趙院長指出,過去幾年來,大溫地區的絕大部分私立學校都是採取同一模式,指導學生填報專上教育時間。而多年來也相安無事。他質疑省府政策前後不一,尤其是此次針對中國移民學生的行動是未能做到一視同仁。如果要調查,那麼,應該對4月份以前的申請個案一併調查,而且對來自其他地區的移民學生也應同樣調查。他說,學校已經聘請律師研究省府的計算方式是否有違公平原則。並向國會議員和省議員反映意見,爭取公平合理地解決學歷計算問題。
據瞭解,目前大部分中國學生都表示自己是按正常程序申請,現在省府出爾反爾,突然取消了他們賴以為生的助學金,令他們的學習計畫大受影響,部分財政困難的學生更面臨輟學的局面。這些學生大部分是全日制學生,當時是因為政府批出助學金才放棄兼職的工作。現在沒有助學金的資助,他們根本沒法負擔沈重的生活費用,馬上要面臨輟學的困境。移民邱女士就批評政府一方面宣稱協助新移民盡快適應社會,一方面卻將新移民學生獲取本地學歷,融入社會的努力和夢想毀於一旦。
對於省府要求學校不能夠協助學生申請助學金,有學生表示,中國移民剛到加國,舉目無親,對本地有關規定不瞭解,加上英語水平不高,所以,某種程度上依賴學校是在所難免的。
溫哥華中央學院院長瑪麗.韋斯特倫表示,校方確有向學生提供諮詢服務,但關於應該如何填報專上就學時間,則完全是由學生自行計算。
卑詩省專上教育廳表示,學生必須負起瞭解貸款和助學金的有關規定和責任,不能依賴學校,因為協議是學生與省府所簽。如學生有溝通上的問題,可以寫信與有關政府部門反映。政府會按照助學金規定審核每位申請人的個案。據瞭解,由於加拿大各個省都有自己獨立的教育政策,所以其他地區的中國學生應該還不會受此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