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時間: 2005-01-03 11:53:00作者:
--關於大學生思想教育之我見
從古至今,每一個中華文化有大發展的時期,必然是國家統一強盛之時,秦漢、隋唐、明朝,莫不如是。然而,思想方面卻是相反。諸子百家誕生於戰火紛飛的春秋戰國時代,儒道釋三家爭鳴於山河破碎的魏晉南北朝時期,而程朱理學則興於懦弱的北宋而於偏安的南宋終成體系……難道,思想文化的繁榮總是與國家強盛無緣?!
大學生乃一國人才之大體所在,而思想文化的創新與繁榮是一國文化全面繁盛之基礎--史上,中外哪一次文化之繁盛並非得益於以前的思想的爭鳴、啟發?今天,我們要探討關於大學生的思想教育的問題,其意義就在於如何將思想之創新、文化之全面發展與國家之強盛、民族之復興,以超越歷史的方式結合在一起,為人們尋找路向。
人,不是工具,人具有思想。人,不是神仙,人沒有全知全能,也不可能消滅源於生理需求的利益立場。正因為每一個都有其不同的非完全的信息與不完全一致的利益立場,才造成了思想的千差萬異,最終匯流成各家學說互相爭鳴。每一流派的學術之所以有支持者,是因為它符合了一部分人的利益需求。所以,學術之爭--不管參與爭論者的本意如何,是要追求真理還是另有所圖--在事實上只是利益之爭的理論化而已,特別明顯的就是那些上升到政治層面的爭論。如果,我們總是出於各種各樣的目的大力提倡、宣傳某一家的言論,則必然有如此結果:一方面,一家獨大,因為缺少反對者給它指出錯誤而日益僵化,進而失去活力--無敵國者國恆亡之同理;另一方面,被打壓的各家思想也因為信之者越寡而衰。於是,各敗俱傷。史上,西漢董仲舒提倡「獨尊儒術」而漢武劉徹「罷黜百家」之後,儒家學說從此僵化而於東漢末沉淪,不為明鏡乎?
大學四年,是大學生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的重要形成時期。我們使其擁有一望無垠的視野與海納百川的胸懷,使其擁有創新的意識與動力。然而,這一切都被那些關乎成績與前途的,不得已而接受的一家之言消磨殆盡。沒有各家爭鳴的氛圍,如何能有創新的意識與動力?有多少人是真心實意地接受那一家之言,又有多少人僅僅是為了應付而強記?時間花去了,精力消耗了,收穫又有多少?等時間精力有了,絕大多數人早已在成績的壓力下鍛練成逆來順受「良民」,還有誰會去搞創新?沒有了創新的意識與動力,文化的全面繁榮又從何談起?沒有文化的全面繁榮,國家之強盛、民族之復興又從何而來?更為現實的是,當一家之言統一了人們的思想之後,那必定是一個強吒
從古至今,每一個中華文化有大發展的時期,必然是國家統一強盛之時,秦漢、隋唐、明朝,莫不如是。然而,思想方面卻是相反。諸子百家誕生於戰火紛飛的春秋戰國時代,儒道釋三家爭鳴於山河破碎的魏晉南北朝時期,而程朱理學則興於懦弱的北宋而於偏安的南宋終成體系……難道,思想文化的繁榮總是與國家強盛無緣?!
大學生乃一國人才之大體所在,而思想文化的創新與繁榮是一國文化全面繁盛之基礎--史上,中外哪一次文化之繁盛並非得益於以前的思想的爭鳴、啟發?今天,我們要探討關於大學生的思想教育的問題,其意義就在於如何將思想之創新、文化之全面發展與國家之強盛、民族之復興,以超越歷史的方式結合在一起,為人們尋找路向。
人,不是工具,人具有思想。人,不是神仙,人沒有全知全能,也不可能消滅源於生理需求的利益立場。正因為每一個都有其不同的非完全的信息與不完全一致的利益立場,才造成了思想的千差萬異,最終匯流成各家學說互相爭鳴。每一流派的學術之所以有支持者,是因為它符合了一部分人的利益需求。所以,學術之爭--不管參與爭論者的本意如何,是要追求真理還是另有所圖--在事實上只是利益之爭的理論化而已,特別明顯的就是那些上升到政治層面的爭論。如果,我們總是出於各種各樣的目的大力提倡、宣傳某一家的言論,則必然有如此結果:一方面,一家獨大,因為缺少反對者給它指出錯誤而日益僵化,進而失去活力--無敵國者國恆亡之同理;另一方面,被打壓的各家思想也因為信之者越寡而衰。於是,各敗俱傷。史上,西漢董仲舒提倡「獨尊儒術」而漢武劉徹「罷黜百家」之後,儒家學說從此僵化而於東漢末沉淪,不為明鏡乎?
大學四年,是大學生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的重要形成時期。我們使其擁有一望無垠的視野與海納百川的胸懷,使其擁有創新的意識與動力。然而,這一切都被那些關乎成績與前途的,不得已而接受的一家之言消磨殆盡。沒有各家爭鳴的氛圍,如何能有創新的意識與動力?有多少人是真心實意地接受那一家之言,又有多少人僅僅是為了應付而強記?時間花去了,精力消耗了,收穫又有多少?等時間精力有了,絕大多數人早已在成績的壓力下鍛練成逆來順受「良民」,還有誰會去搞創新?沒有了創新的意識與動力,文化的全面繁榮又從何談起?沒有文化的全面繁榮,國家之強盛、民族之復興又從何而來?更為現實的是,當一家之言統一了人們的思想之後,那必定是一個強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