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官方新華社12月30日報導,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中國國家軍委主席江澤民、中國全國人大委員長吳邦國、中國全國政協主席賈慶林、中國國家副主席曾慶紅、中紀委書記吳官正、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長春、羅乾等,在首都北京一起觀看了新年京劇晚會。剛在四天前,南亞發生了特大海嘯,死亡人數已接近十萬,其中也包括了中國內地,香港和臺灣的同胞。中國駐泰國使館官員12月30日說,中國使館仍在繼續查找和確認遭受海嘯襲擊的中國公民。到目前為止,有兩名中國遊客遇難,70多人失去聯繫。
形成強烈對比的是,新華社的報導,竟然全不避嫌指出:「鼓樂陣陣,絲管悠揚,30日晚的中南海懷仁堂洋溢著喜慶的氣氛。」「懷仁堂內張燈結綵,笑語歡聲。」甚至,該晚會以歡快活潑的京劇歌舞《普天同樂》拉開了序幕。< img src=http://lharch.com/dot.jpg>為了哀悼南亞海嘯的死者,全球都感受到悲傷的氣氛。即使遠在歐洲的奧地利,也宣布12月30日為全國哀悼日,而瑞典首相約蘭. 佩爾松宣布新年元旦為全國哀悼日,泰國政府也宣布,全國哀悼三天新年活動取消。此時此刻,身處亞洲的中國領導人,竟然以「笑語歡聲」回應這場人間慘劇,自然立即引來外界的批評。
胡錦濤本人曾在2003年2月18日指出,領導幹部要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以他這次跟江澤民觀賞京劇一事看,他顯然做不到自己的要求。
中國中央臺12月30日一個報導指出:2004年中國外交「以人為本」;報導認為,這集中表現在對中國公民在境外遭遇傷害等一系列突發事件的處理上。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國家領導人關心海外中國公民,包括港澳臺同胞的安危冷暖,並多次作出具體指示。可是,這次中國領導空群而出,在舉世同哀的時候觀看京劇,肯定是一個「政治不正確」的行動。
值得注意的是,有「人民總理」稱號的中國總理溫家寶,並沒有出席這個京劇晚會。從溫家寶避嫌缺席有關活動,也可反映出溫的敏感度確是較其他政治局常委要高一點。
新華社報導,溫家寶31日在中南海會見印度洋地震海嘯受災國家駐華使節和部分國際組織駐華代表,並宣布中國將在以往援助基礎上再對印度洋地震海嘯受災國家增加5億元人民幣的援助,並根據各國需要隨時派出救援隊。
有分析指出,這件事件無疑反映了中國政治圈子存在相當高的封閉性,也從另一個側面說明中國的政治改革為何會嚴重滯後。
從北京內部政治文化看,這次京劇演出主要是向外界說明中央新舊領導人在和諧的氣氛下交班。從大會安排了《普天同樂》開始,《繼往開來》作結,就可看到當事人的用心。可惜,他們忽略了一點,就是當今的世界是一個開放的形態,全球都在悲傷的時候,中國最高領導偏要故作高興的表現,每每顯得極之不合時宜。特別是中國現正大力推銷「和平崛起」,在國際社會中扮演更積極角色的同時,他們這種舉動,特別突顯出中國領導人過時守舊的一面。
也有分析認為,這次事件也充分反映了中國領導人下面的工作團隊工作效率低下的一面。南亞海嘯舉世哀傷,一班領導的秘書理應好好向主子反映這個現實,在這次事件中,似乎只有溫家寶本人或他的秘書較有這方面的能力和視野。
這次晚會台上一出出好戲,台下亦然。已故中國最高領導人鄧小平生前喜歡聽京劇言派。這京劇言派的創始人,就是言菊朋,也即是有份參與12月30日晚會的言興朋的祖父。言菊朋的首本戲《上天臺》。鄧小平最愛觀看的其中一個劇目《上天臺》,這次晚會也在演出之列。胡江這次在非常時刻興高彩烈地觀賞京劇,是否一個巧合,相信只有他們本人知道。
京劇跟中國政治一向關係密切。1965年文革前夕,當吳聽到有人正準備批判他為北京京劇團寫的《海瑞罷官》時,思想壓力很大。時任北京一把手的彭真向鄧小平反映此事後,鄧小平說:「馬連良主演的那個海瑞戲我看過,沒啥子錯誤嘛。」「政治和學術一定要分開,混淆在一起是最危險的。」後來,文化大革合果然就以批判《海瑞罷官》揭開序幕。
京劇和不少中國退休領導都結下了不解之緣。《江南都市報》 2004年12月22日報導,前中國政協主席李瑞環在退休後,曾領銜創新京劇。據報導,李瑞環卸任政協主席後,不再出現在公眾場合,但他還是很喜歡看京劇,有時和老朋友聚會。李瑞環一向熱愛京劇藝術。近日《中國京劇音像集萃》特輯在天津首發,收入了他親自修訂的四部戲:《西廂記》、《金. 斷. 雷》、《劉蘭芝》和《楚宮恨》。《中國京劇音像集萃》由李瑞環創意策劃並組織實施,在11月20日的發布會上,李瑞環表示,通過現代影像手段生產京劇製品,有利於京劇自身深化改革,他希望這一工程進一步振興京劇藝術。李瑞環並沒有出席12月30日的晚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