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屈原之死--高潔之死
信而見疑,忠而被謗。屈原只空負報國之心濟世之志,卻終因不能苟合於濁流而只能在江湖之遠坐看國破家亡。對一個生不逢時的人來說,有什麼是比死亡更好的解脫呢?屈原的死,是一個志士的死,是不屈的死,他以死來表明自己的志節與倔強。也因為這個帶著不甘與憤恨的死,屈原成為文人倔強性格的象徵,影響了此後無數不得志的文人。 二、關羽之死--悲壯之死
關羽的死,最經典地詮釋了英雄末路的無奈,走麥城,也從此成為英雄落難的代名詞。不管是正當得意之時的紅人,還是不得志的才俊,還是從未顯揚的小人物,都會被關羽的悲壯遭遇所打動。英雄無奈,從來都令人心折。成就關羽至高聲名的,不只是他的那些英雄壯舉,還有他的末路悲歌。
關羽武功一般好女色? 關羽其實是個好色忘義之徒
三、諸葛亮之死--遺憾之死
諸葛孔明的死,與關羽之死,同樣具有無可奈何的悲劇色彩,但諸葛亮的死,更令人淚落如傾。一生鞠躬盡瘁,窮心竭力,卻在大功將成之際撒手而去,讓五丈原的秋風透出萬古悲涼。「出師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淚滿襟。」遺憾,總在別離之後。
從諸葛亮縱慾過度說開去 諸葛亮不過是個野心小人?
四、綠珠--浪漫之死
她的身份很卑微,不過是豪門石崇包養的一個玩物,但她並不因之自甘墮落。她寧願跳樓而死也不願意屈身侍奉那個霸道的趙王司馬倫。儘管石崇並不值得她如此忠貞,但她自有她做人的原則,而且她選擇的死亡方式頗有詩意--從高樓上飄然而下,從而引發了唐人杜牧無盡的慨嘆:「日暮東風怨啼鳥,落花猶似墜樓人。」綠珠像落花從枝頭飄洌?化作香塵重歸大地。因為她烈性而浪漫的死,成就了杜牧艷麗的詩篇,也因杜牧艷麗的詩篇,讓她的死絢爛如花。
五、李師師--情義之死
說不清楚李師師的死是為了情還是為了國家大義,但她跟綠珠很相似,出身低微,活得並不榮光但死得極有內涵,令人慨嘆巾幗不讓鬚眉。那些屈身事敵、朝秦暮楚、見利忘義、苟且偷生的七尺男兒在這些女流之輩面前不應羞愧嗎?
天下第一「二奶」李師師 宋徽宗與一代名妓李師師的情愛
六、岳飛--忠烈之死
岳飛死於他不懂政治,這是一個不難得出的結論,但岳飛在被十三道金牌召回京之時,早已做好了赴死的準備,只是他始終不明白皇帝為什麼要殺他。岳飛寧死也不會舉兵造反去背離自己做臣子的職責與操守,這是他的死贏得人們千古同情的重要原因。岳飛和關羽一樣,因為死而成為一座豐碑。
七、文天祥--浩然之死
《過零丁洋》所達到的藝術高度無與倫比。他感動蒼天,連地名都來幫忙,讓他的惶恐和零丁都融入了草木山川。他感動世人不只因為他對故國故土故民的無限依戀,還因為他知不可為而為之的矢志不渝,毫不世俗和功利的不識時務,以及視死如歸的浩然氣概。一個忠臣孤子的泣血殘紅,譜寫成一首人間絕響的正氣歌。
八、譚嗣同--慷慨之死
他要以死來警醒人們:在中國,改革與革命都是要流血的,你們看到我的死,就知道應該怎麼做。賦予了自己的死如此深重的意義,譚嗣同才能如此慷慨激昂,橫刀笑對蒼天。歷史沒有辜負他,菜市口滾落的頭顱最終埋葬了最後一個封建王朝。譚嗣同真正賦予了死亡最偉大的意義,和他那位楚地先人屈原聲氣相通。
九、遇羅克--勇敢之死
也許不生在那個時代,我們無法理解遇羅克的勇敢,但在中國最嚴酷專制的時代敢於吐露自己心聲的人,需要何等的勇氣、信心和責任感。有了這種精神,我們就能衝破所有黑暗。共和國歷史上最黑暗的時代,也因為有了遇羅克而有了一線光明。
十、張志新--堅定之死
又一個因為死而被人們永遠記住的女人。沒有對光明的堅定信念,怎能忍受連男人都無法忍受的酷刑?張志新表現了女性特有的堅貞,也告訴人們,信念和正義,能夠面對一切酷刑。張志新的死換來的是信念的長存。
我們有幸生活在一個不需要用死來說明什麼的時代,但好好回味這些經典的死,也許會使我們更好地理會活著的意義。未知生,焉知死?未知死,又焉知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