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位總統候選人布希和凱瑞,分別代表著美國共和黨人和民主黨人,他們的主張與治國方針在經過了三次辯論後,在美國人民的心目中已經有了定論,但競選雙方至今旗鼓相當,布希的支持率僅領先凱瑞5個百分點,究竟投誰的票,到了最後的衝刺時刻,一部分選民還在猶豫不決,而從各地的民調可見,能否爭取到他們的支持,將是布希和凱瑞誰能勝出的關鍵。
那麼,美國人民的最後猶豫是什麼?
在競選辯論中,伊戰問題一直是一個焦點,布希號召各界人士為反恐戰爭多盡責任,認為薩達姆政權是威脅全球安全的必須摧毀的邪惡軸心,把伊拉克從恐怖暴力中解救出來,歸還給伊拉克人民,是出於美國的立國之本。
確實,由於伊拉克戰爭的反恐正義性質,布希在阿富汗旗開得勝後乘勢進軍,一舉推翻了薩達姆獨裁政權,在民意支持上一度達到高峰。但隨著在伊拉克美軍傷亡的上升,戰爭開支膨脹,油價上揚,布希的民望受到衝擊。但凱瑞同樣因對伊拉克問題的反覆不定,及過多的施政許諾而遭到攻擊。所以有人說,既便不喜歡布希,「但為什麼要是凱瑞呢?」
其實,儘管選民對大選辯論意見不一,對候選人各有看法,但真正難以決定的是:誰才能使他們對美國有信心?這種信心並不是靠一時的精彩主張和承諾所建立的,而是須由歷史來驗證的。
回溯歷史,人們自然會憶起美國第一屆總統喬治華盛頓,他領導人民打敗了強大的英國軍隊,贏得了北美獨立戰爭。功成名就的華盛頓理所當然會成為這個新生國家的君王,但華盛頓卻在勝利之後交出了權力。當戰爭結束以後,面對美國的複雜局面,一些部下曾紛紛慫恿他憑藉手中的兵權和贏得的聲譽,把美國建成一個專制帝國,而他將被擁戴為國王,但這個建議遭到華盛頓的嚴辭駁斥。1787年5月,在華盛頓、傑弗遜等人主持下,北美大陸通過了世界上第一部憲法草案,美利堅合眾國正式宣告成立。在連任了兩屆總統後,華盛頓拒絕了第三任任期,在《告別演說》中,他忠告美國人民,在建設國家的路途中,要保持宗教和道德作為「人類幸福之重要支柱」。1797年3月4日,華盛頓出席了新總統約翰.亞當斯的就職典禮,當他出現在眾議院大廳時,幾乎所有的人都揮手脫帽發出由衷的歡呼。在美國人心中,華盛頓是一個被仰望的偉人,他奠定了一個自由民主的美國之基,他的道德力量永遠激勵著子孫後代。
另一位得到美國人普遍尊敬的總統是羅納德.雷根。在1980年雷根當選第40任總統時,美國的信心已因越戰、水門事件、石油危機、蘇聯的擴張、伊朗人質事件、經濟停滯等而跌入了谷底,人們對於聯邦政府的信心正在崩潰。是雷根著手重建美國社會的信心,重新使美國人相信自由、民主制度有更大的優越性。他敢於向全世界講真話,以巨大道德勇氣宣布蘇聯是「邪惡帝國」,任期內堅定反共,導致了蘇聯的全面崩潰以及整個東歐共產政權的垮臺,他的笑聲與樂觀驅除了70年代美國的陰霾,成為美國的化身和一名挽救美國信心危機的總統,贏得了人民的深深懷念。
而今天的美國,同樣也處於一個歷史的轉捩點。在世界已經變成一個地球村,民主自由正成為國際社會的主流,不同國家、不同種族和人與人之間,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需要和平共榮、相互尊重。而除了來自中東的恐怖主義,另一個更為可怕的國家恐怖主義中共政權,卻在以暴力血腥,以整部國家機器,鎮壓國內人民的不同聲音,野蠻的摧毀著人的基本生存權力和生命的尊嚴,摧毀著世界文明秩序和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石。而讓人不能不感到遺憾的是,在美國呼籲的反恐聲浪中,無論是布希政府還是凱瑞所在的參議院,對中共迫害人權的暴行至今都沒有發出強烈的反對聲音。
面對恐怖活動和共產政權的攻擊性、危害性,面對日益滑落的道德,在美國大選的最後關鍵時刻,美國人民同樣需要知道,誰是值得信賴的聲音,誰能給這個國家以信心,給每一個美國人帶來免於恐怖威脅的更多的力量,帶來美好生活和將來,使永遠為自由而戰的美國,能在更廣闊的領域內繼續承擔起文明世界的領袖責任?
不論是布希或凱瑞,在這個關鍵時刻,能以全體美國人民而不是政黨政權的利益為重,能以巨大的道義勇氣、發出堅定的鏟除世界邪惡軸心的強有力聲音者,無疑將會獲取最後的選民之心。美國人民希望有一個英明的總統,民主世界希望有一個強大的美國,而只有敢於肩擔道義責任,始終維護民主人權的普世準則,才能開創新的格局,才能走進新的紀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