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拳」熱透蘭州
近日,風景如畫的蘭州東方紅廣場上,清晨時經常會有一老者在花壇旁健身,而在他的身後,總會有許多愛好者,少則數十人、多則上百人在模仿他的動作:時急時緩,動靜相合;快時猶如雄鷹獵兔,慢時又若翩翩仙女。
他就是王得功,原甘肅省武術協會副主席,他所演習的動作是從敦煌壁畫上「抄」下來的敦煌拳。
「敦煌壁畫博大精深,早已引起世界的關注,尤其是近些年來,眾多各領域的專家學者已經在敦煌壁畫中發現了諸多學問,像敦煌舞蹈、敦煌服飾,還有敦煌宴等等。而我們根據敦煌壁畫中有關武術的圖案,創研出的這套『敦煌拳』,就是對『敦煌』這一世界文明財富的發揚和光大。」王得功自豪地告訴記者。
「盟主」點化「西北刀客」
壁畫上的一個個圖案,如何變成了鮮活的武術動作並成為槍、刀、劍、棒、拳和禪杖的武術套路?
這件事情要從上世紀九十年代說起,那時候,敦煌莫高石窟中的武術史料已得到學者的重視和研究。王得功和幾位甘肅武術名家隱隱覺得,敦煌壁畫中隱藏著武術演變的歷史遺蹟。
一個偶然的契機,這些想法得到印證。
「1990年,在蘭州城市運動會舉行期間,中國武術協會主席徐才說,『蘭州和敦煌距離很近,應當利用這個優勢,在敦煌壁畫有關武術的圖畫中進行發掘研究,創立敦煌武學,光大敦煌遺產。』於是,我們蘭州的武術專家們個個躍躍欲試,馬上去敦煌,對有武術方面壁畫的10多個洞窟做了認真的調研。」
1992年4月,王得功對敦煌莫高窟進行武術實地考察。敦煌莫高窟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和豐富多彩的武術畫面,給他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壁畫武術與傳統武術一脈相承
王得功說:「在我們『抄』拳術的過程中,最令人欣喜的是,在敦煌壁畫上的武術,竟有許多動作與蘭州當地的武術拳路近似。」
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敦煌人世代流傳著形形色色的武術動作。人們透過敦煌現有的民風民俗,就可以找到漢唐武術的影子。
每年春節期間,踩高蹺、舞獅子、耍大龍等社火形式,在保留遙遠民俗傳統的同時也隱含著普及民間武術意蘊。
從現在敦煌民俗中保留的武術元素來看,敦煌民俗文化中的社火早就有了劈叉、拿鼎、掃腿、側翻滾、烏龍絞柱等高難的功夫。耍獅子時武士做各種扑跌、搏鬥的姿式,以及將打狗熊作為武功表演,施展棍棒拳術,打滾配合,緊張熱烈。
王得功告訴記者:「你很難相信,敦煌壁畫中的一些動作竟然會和蘭州拳路相近。比如說掌形,在國內的拳法中一般都採用柳葉掌,也就是五指合龍。但在敦煌壁畫的武術中,基本上都是『八字掌』,而蘭州拳法就是使用的『八字掌』,即大拇指伸開;另如腳尖在武術中的應用,在蘭州的許多拳法中是微翹的,而這一點也和敦煌拳驚人的相似。還有臀部突出等一些動作,都是一樣。」
據此,王得功認為:「這是中華武學同源的有力佐證,也在另一方面說明瞭敦煌武術來自民間又散落於民間。」
敦煌考古手記
軍事重鎮民風尚武
甘肅是歷史上著名的古戰場之一,而敦煌莫高窟地區古時期屬於三苗族(羌戎族的祖先)活動的區域。「西羌之本出自三苗」,西漢元狩二年(公元121年) 漢武帝,命霍去病對匈奴發起進攻,戰績輝煌。莫高窟326窟初唐壁畫中有標題為:「漢武帝為天神長行拜謁時」的故事畫,描繪的就是那個悲壯神武的時代。
王得功認為,冷兵器時代的戰爭,士兵的武技水平高低至關重要,在長時間的積累以後,將士們的攻防技術也日漸成熟。而軍事武技的發展,又對民間武術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
戰爭、仕舉、健身促進了練武活動的發展和尚武精神,今天我們在敦煌壁畫中能看到許多這樣的壁畫,如敦煌莫高窟藏經洞的《相角圖》、290窟的《相扑圖》、175窟唐代《對練圖》等都是當時民間武事活動的反映。《敦煌遺書》中的曲詞歌曰:「少年將軍佐聖朝,為國掃蕩驅狂妖」,「手執鋼刀亮如雪」等等。
這些記述可以反映當時人們生產生活的狀況,甚至可以想像,漢唐之時,敦煌尚武之風非常興盛。專家考證,在隋代之前敦煌就已經有了武術的傳授傳播。
(新聞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