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只穿名牌不足取,明碼標價待實現
28歲的凱斯汀是德國大眾公司中國項目部的研究顧問。今年2月,她第一次到上海分公司做項目研究。平時除了緊張的工作以外,她的最大愛好就是逛商店和地攤。對她來說,中國的商品種類繁多,尤其在服裝方面,款式和色彩毫不遜色於歐洲,價格卻只有它們的1/5。
但她直言不諱地說,很多中國人穿衣時太在意名牌。特別是一些年輕人,穿的是名牌西服、名牌襯衣、名牌皮鞋,包裝出一副「老闆」、「富姐」氣派。很多人覺得,穿得差會沒面子,卻不知道量力而行,看實際需要。而精品店裡的商品,價格越高,買的人越多,一套波士牌西服比德國高出一倍多。甚至連十幾歲的孩子,也普遍追求名牌---耐克球鞋、索尼隨身聽等。
同時,凱斯汀認為討價還價會讓顧客感到商店信譽有問題。有一次,她看到淮海路邊的小店正在打折,就高興地買了一條真絲繡花圍巾。可一到公司才知道,中國同事在這家店裡買的同款絲巾,價格只有她的一半。她說,折打少了,感覺受騙;折打多了,又覺得佔了便宜,心裏都不舒服。所以,她最大的願望是,中國的所有商店都能實事求是地明碼標價。
食:衛生檢查要過關,剎住勸酒浪費風
來自漢堡的托馬斯由於從事中德貿易工作,一年中有4個月時間在中國度過。最吸引他的,莫過於中國的飲食,從北京烤鴨到廣州煲湯,從北方餃子到南方湯團,他能說上一大堆。在中國的一日三餐,他常在住所附近的飯館解決。
可在用餐時,托馬斯遇到過幾次食物中毒的事,每次需要吃兩三天藥才好。他說,在中國電視上經常看到有關管理部門檢查食品衛生的情況,但是很多飯店還是不太講究衛生,有的還沒有消毒設備,餐具用水沖一下就循環使用。有時甚至出現大規模的集體食物中毒。如果自己做飯,衛生問題也依然存在。一些標有「綠色食品」的蔬菜,竟含有殘留農藥。這對中餐的美譽是個不小的打擊。
此外,中國人在飯桌上勸酒的風氣也讓他不習慣。他說,有飯局時,主人往往會準備雙倍的酒菜。開始講上幾句後,大家便開始勸酒。不但主人要勸酒,客人之間還要敬酒,為了使對方多飲酒,敬酒者會找出種種必須喝酒的理由。若被敬酒者找不出拒絕的理由,就得喝酒。罰酒的理由也是五花八門。這樣既浪費,又傷身體。
住:節水按鈕不可少,設計理念得優化
對於在中國生活了近兩年的巴柯爾夫婦來說,中國已經成了他們的第二故鄉。在北京時,夫妻倆租了一套80多平方米的公寓。白天,巴柯爾先生去一家中國公司做技術指導。夫人買菜、做家務。閑暇時,老兩口會騎上自行車逛逛北京城。他們覺得在中國的生活質量一點也不比德國差。但如果說到不便,他們認為,主要是很多生活用品只講外表設計,忽視了實用性和環保功能。比如,近年來中國各地缺水、缺電嚴重,但各家各戶的廁所沖水閥門仍舊只有一個按鈕。他們建議不妨添加一個「小出水」的按鈕。
而一些企業和商業部門對電的浪費也很嚴重,甚至白天也「燈火輝煌」。另外,他們認為住房應該以人為本。有條件的話,在冷水龍頭旁加一個熱水龍頭。小區的整體設計也應多考慮環保因素,多鋪些透水路面,少鋪些水泥硬地;多一些綠化活動場地,少建些商店。
行:公交缺張時刻表,排隊上車講文明
曾在上海進修中文的海德是個十足的旅遊迷。在他房間裡,貼滿了中國各地的風景圖片。在上海學習之餘,他去過北京、西安,珠海,成都、桂林等城市。作為汽車製造專業的研究生,他感受最深的是市內的公交問題。
首先,他發現中國沒有一個城市的公交車有時刻表。因此,作為乘車者不知道什麼時候汽車到達,很容易錯過約會時間。由於沒有「交通時間設計」的概念,就會造成交通「人為高峰」及堵塞。
其次,由於乘車人太多,常常出現人擠人、搶座位的現象。而且車上讓座給老人和孕婦的情況也少。他認為,這是因城市公交工具單一造成的。在德國,一個50萬人的城市就有巴士、地鐵、輕軌、近郊火車、私家轎車等多種交通工具,而中國一些 100多萬人口的城市只有巴士一種公交工具。
《環球時報》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