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一群衣衫襤褸的美國童工哀怨地面對著照相機鏡頭。他們瘦削、骯髒、精疲力竭地站在礦井的巷道前,身上的衣服顯然是成人穿剩下的。
此片為世界著名攝影家海因所攝。
孩子們在如花的歲月被迫挽起生活的重軛,誰都難免發出一聲嘆息。
這是在美國。美國如今富得自詡為「天堂」,但僅僅在幾十年前,他們的父輩仍然在為每一個銅板而苦苦掙扎。
在中國,就國民收入以富裕的普遍程度而言,已經達到幾百年甚至上千年以來的最高水準。
然而社會肌膚在笙歌的愉悅之外總有一絲隱痛,那就是時下的奢侈之風。
在每一個飯館的垃圾桶裡,都滿滿地裝著吃剩下的魚甚至整蝦;在自選商場裡,800元一個的乳罩、2000元一雙的皮鞋售勢堅挺不疲。有人為3歲孩子的生日舉行百人華筵一擲萬金;有人比賽在蠟燭上燒鈔票,以此決勝負;有人為剛滿月的嬰兒提前造好結婚的別墅和死後的豪華陰宅。
中國人有錢了,錢多得不知怎樣花掉它。
但是我們問問自己,才富了幾年?看中國這100年:上個世紀30年代的飢餓把人餓得走在路上不知何時倒地氣絕;60年代的天災人禍使偌大的中華民族舉國食糠。就在1978年之前,人們仍穿一身布衣,除了手電筒筒外,不知家用電器為何物。
當然,大款們怎樣花錢和花多少錢,是他們的自由。但是所謂浪費,就不僅僅是個人金錢的浪費,還是對社會整體財富的揮霍。譬如一個明代青花瓷瓶落地迸碎,不在誰為此付錢,痛惜的是一件珍品的永遠殞滅。
潮流至今,誰也不會號召「均貧富」了,但有錢人倘肯拿出一點點錢為山區的孩子助學,何嘗不是一件大善事?電視上有這樣的鏡頭:記者在貧瘠之地拿一包餅乾送給一個十幾歲的孩子,這孩子竟伏地磕頭,含著淚說:
「阿姨,我不要餅乾,我要上學。」
上學,然而沒有錢,她的父母拿不出這筆錢。這孩子從未吃過城裡人的餅乾,但她寧願選擇上學。
50元錢,是一個貧困山區孩子全年的學雜費。
電視裡那個女孩子,每每讓人想起來就鼻酸淚湧。
中國這麼大,許多地區剛剛達到溫飽,而富豪們的消費已經近乎皇帝式的奢華。而在發達國家,仍有許多大亨恪守一種粗茶淡飯的生活方式。
這不是吝嗇,而是一種崇敬天地的為人姿態。
節儉、悲憫與善良,永遠是一種令人仰慕的人生高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