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認為,作為中國古代都城建築史上的奇葩,唐長安城是「大唐氣象」的典型物化體現之一,其承載的經濟、軍事、文化和藝術的價值,留給人一種別樣的美。沒有了唐詩的中國文化是無法想像的,沒有唐長安城的中國城市規劃史同樣也是無法想像的:近84平方公里的面積,如棋盤的布局井然的總體規劃,中外客商匯聚的絲路中樞,卓異的音樂繪畫藝術等,它已經成了普通中國人的夢,一個古文化的夢。
對於唐長安城的文化追尋,在其廢棄之後直到清末,不斷有學者對其進行追述,或實地考察,以作記述和考證。著名的如北宋的宋敏求的《長安志》、元代李好問的《長安志圖》、清代畢沅的《關中勝跡圖志》,以及董佑誠等人的《長安縣誌》和《咸寧縣誌》。近代進行實地調查的有日本學者足立喜六,他利用1906年至1910年在西安教學的機會,對唐長安城的外郭城、皇城、宮城和裡坊的遺蹟進行了調查考證,其著述的《長安史跡研究》中還有若干復原圖,對瞭解唐長安城具有重要價值。
據龔國強介紹,隨著中國考古學事業的起步,20世紀30年代初北平研究院史學研究會考古組來陝西調查,發掘了唐中書省遺址,出土了刻有唐大明宮和興慶宮平面圖的宋代呂大防的刻石殘塊,為後來復原唐長安城的布局提供了十分珍貴的圖形資料。上世紀60年代考古工作者基本完成了對城址的外郭城、皇城、宮城、裡坊街道、殿址和城門、東市和西市等範圍和形制布局的實測核實,才真正繪製出唐長安城址的實測圖和初步復原圖。
龔國強認為,上世紀70至90年代中,考古人員進一步調查或發掘了興化坊、明德門、青龍寺、含光門以及大明宮內三清殿、東朝堂、翰林院等主要遺蹟,極大地豐富了對長安城內部結構和個別遺蹟的認識。同時,長安城的隋城遺蹟和一些遺蹟的變化被加以區分,搞清了郭城內十字街劃分出小區的設計原則,從長安城的建立、發展的階段性中看到了發展演變的歷史過程。而對青龍寺、含元殿等遺蹟的復原研究也使城市平面遺蹟立體化了。他對記者說:「近十年來考古工作主要在大明宮,尤其集中於含元殿遺址的復原和太液池遺址的發掘清理,為瞭解唐代宮廷、禁苑制度做了很多工作。今年4月,我們又對唐長安城西南角進行了實地鑽探,明確了西南城角的位置在今唐延路南段西側、陝西省體育中心草坪之中,從而推知了唐長安城四角的明確的經緯度,為瞭解300年未變的唐長安城基本格局提供了真實而準確的重要依據。」
(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