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該說,這個「鼓勵政策」並不新鮮,好多地方一直在實行並且正在實行這樣的政策,或者更具有「鼓勵性」的政策,而公眾則彷彿已經差不多默認了這筆賬,以為這就該自己埋單的,至少是沒有了叫屈的熱情。而在廣州的媒體上,這個「鼓勵政策」還拿來討論了一番。這,倒是一個新鮮事,好事。
其中有兩個論點值得關注。一是一位人大代表說,要用這個錢,為什麼不通過人大。二是廣東行政學院的一位教授先生的話,令我很受啟發。他說,「公務員每年都有一定數額的培訓經費,這個在國外也是有的,其中一部分就是用來開發人力資源的。」
既然「國外也有」,我們似乎沒有什麼好說的了,那就也應該有吧。只是,「國外」是有很多國的,教授說的是哪一些國呢?如果說的是我們的公務員最熱衷去考察的那些國家,此說就有一點問題。他們的公務員,是我們這樣「開發」出來的嗎?公務員有高低級之分,其情形頗不相同,我們分開來說。他們的高級公務員,包括我們的香港的高級公務員,哪一個不是著名大學的學士碩士博士?他們可能在某個時候需要進修更前沿的知識,但需要開發「學士以上」的「初等學歷」嗎?再說低級一點的公務員,揣想世界之大,除了中國,可能「國外也有」先招進本科學歷都不到,再拿政府的錢去念本科的,但這樣的國家,也需要我們去接軌嗎?
在中國國情下做公務員,真是幸福之極。沒有本科學歷可以到公務員隊伍中去拿。如果做了相當高級公務員,請幾個人到衙門裡去做做太師,講講「本科以下」 的知識。這一情形,常被輿論捧為新氣象,實在是大謬遠矣。在一個正常的選官制度下,在一個飛速發展的社會裏,哪有時間等你賴在那寶座上,臨時聽了講座,補充了常識繼續來管理社會。所以,我聽到貴州省委書記劉方仁之流在法庭上說他不懂法,雖說亦屬無奈的謙虛,但也不妨說道出了幾分實情。真讓人七竅生煙。
教授講的第二個道理,就更加了得:「……可以想一下,如果公務員決策能力低下,一項決策失誤,損失便不是一兩萬,而是上百萬甚至過億了。」聽了這話我就慚愧,我怎麼就沒有想到,「決策失誤」是因為領導幹部「學歷不足」呢。我不知道該教授是否特別幽默,喜歡反話正說,我們老老實實從正面聽,這話明明白白是在「威脅政府」了:還不快點拿錢讓他們唸書去嘛,到時候你們吃不了兜著走!
這樣的教授還是道之不孤的。有一些公眾也彷彿覺得公務員唸書該由納稅人埋單。他們也沒有想過,為什麼給公務員報銷3萬無元「公務餐」,是腐敗;而給公務員3萬元去念本科以上學歷,就可以。如果說後者是為了「增長知識」,為了更好地做公務,難道讓公務員吃得更好,更方便,「增長身體」,不可以「更好地做公務」嗎?
據報導,到明年,廣州市公務員隊伍的文化程度結構比例,將提高到:本科及以上學歷佔50%以上,大專及以上學歷佔90%以上。作為一個發達的大城市,這個可憐的比例還是在多年的「鼓勵政策」下形成的。推想其它的地方的情形應該如何呢?真是想著就令人難過。
但是,最難過的,恐怕還是徘徊在勞務市場的「本科以上」的勞務大軍。他們唸書的時候,要獲得助學貸款,可不容易。等他們畢業了,貸款在追著他們,銀行和教育部門都在考慮貸款求學的貧困大學生的還款能力。但是他們得眼睜睜看著政府慷納稅人之慨,把公款無償塞給那些沒有「本科以上學歷」的人去回了爐再來當公務員。無它,只因後者是「公務員」。
在同樣的邏輯下延伸的,還有更多更大的「鼓勵政策」在全國各在實施:如果你已經是公務員,如果你實在不想唸書,你願意去做生意,那好,給你保留兩年「公職」,保留兩年工資--掙了錢或者沒有掙到錢,想回來就回來,這公務員的位置反正就是你的,你要回來,職稱還跟著你原先的「同輩」靠……實事求是地說,這完全是把公務員隊伍搞成了一個挺講道義的利益共同體:只要一旦加入過,你要想乾淨退出,沒門,必須帶走已經屬於你的「附加值」。
原來不興叫公務員,叫官員的時候,人稱這樣的情況叫「官本位」,現在,我們知道,那並不準確,即便不是官,只是一個「當差的」,即普通公務員,也已經跨入了「本位」。是誰在縱容這種「以公務員為本」的土政策?是誰把公務員隊伍搞成「一個挺講道義的利益共同體」的?為什麼沒有一個地方覺得這樣用錢需要過一下當地人大的一關?為什麼還有行政學教授給出「與國際接軌」的依據?他們的立腳點,無非是真把公務員當「國家的人」了,當成人民的主人了,主人就該國家養著,主人用錢,還需要向誰報賬呢?
(中國經濟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