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企生態正在惡化?
外企揹負多少加班債?
從早上出門幹活到夜裡12點是家常便飯,在嘉裡中心和東方廣場的E2出口處,深夜還有不少「趴」活的出租車司機隨處可見。
近日,一些外企員工向記者披露了外企公司鮮為人知的另一面,反映他們在外企受到的種種不平等待遇。「我們經常加班加點,有時每月加班超過200小時,甚至連加班費都沒有。」
「在公司的樓道、衛生間甚至是辦公桌旁,保不准就能見到在偷偷抹眼淚的員工,尤其是女孩們,進公司後沒哭過的幾乎找不出來。」一位在北京CBD某高檔寫字樓工作了快三年的高級審計師楊先生這樣描述他們公司的境況。
「就個人而言,我一個月最多有一個星期的時間能在家吃晚飯,其他時候都在公司加班,每個星期也只休息半天。前兩年,除了每年11月底到上半年4月份比較忙外,大家還能在不忙的時節休假調整一下,但自打今年開始,因為業務量猛增,不僅沒有了淡季,就連平時也比過去更加繁忙了。原來一週完成的工作項目可能要求你半周就要拿出報告,接下來的半周公司會派給你新任務,於是大家只能選擇夜以繼日地工作。每次深夜回到家中,要不就翻來覆去地睡不著,要不就老是做夢,夢裡也是在工作,滿腦子的圖表和數字。這樣的狀態一直持續了半年,大家都覺得太苦了。不僅心理壓力無法釋放,工作還要繼續,除了加班有的項目還需要頻繁出差,到一個地方熬了數夜,馬不停蹄地又要趕往另外的城市。」楊先生說,巨大的工作量讓多數員工感到他們的付出與收益不成正比。
如今在一家國有銀行就職的盛女士,曾在嘉裡中心一家著名外企工作了兩年半,據她回憶,兩年前的那個聖誕節,突然接到公司出差通知,她和兩個女孩一道去做某公司的上市項目,工作的過程有多辛苦暫且不說,為了能趕在元旦前做完,三個人連續熬了好幾個通宵,香港經理一聲令下,三個人在完成項目工作後,被要求將有三摞半人高的文件資料全都複印備份下來,帶回北京。當完成這些工作從客戶單位出來時已是夜裡三點半,項目經理已訂好了第二天清晨七點的航班,回北京後緊接著她們又要飛到南京繼續另一個項目,在賓館的房間裡,接到父母電話的同事哇哇大哭,盛女士也潸然淚下。
同樣在某大外企公司工作的陳先生表示,「我們工作的辛苦是人人皆知的,在這裡工作等於是加速折舊消耗青春。在公司眼裡我們根本就只是賺錢的機器。」他描述說,他們的老闆天天早上8:30巡視辦公室就是為了親自記錄下遲到員工的名字。在公司業務不佳的時候,作為一個領導者,考慮的不是怎樣努力地解決問題,而是訓斥手下的普通員工沒有調動積極性去拉攏更多的客源,甚至將業績不好的原因歸於員工的病假請得太多。「在那麼剝削壓榨的情況下,控制公司的成本開支令人難以忍受:嚴格控制列印紙的使用數量;在室外達到攝氏39度高溫的天氣裡,辦公室卻在晚上的6點鐘準時停止空調的供應。這意味著在沒有窗戶可以打得開的寫字樓裡,我們只能汗流浹背地拚命加班至凌晨。」
給一家德國諮詢公司打工的李先生說,「我們公司共有80多人,每年的營業額在3000萬元左右,利潤可達1500萬元。」他說,「嚴格地講諮詢公司是不准從事審計工作的,但我們也靠審計賺錢。」
這麼高的利潤,並沒有給員工帶來多少福利。員工們加班每月都在200小時以上,加班不僅沒有加班費,即使干到凌晨兩三點鐘,第二天也不能遲到。遲到一分鐘按半小時計算,遲到10分鐘,一上午等於白干。
一些剛進外企的員工表示:他們中有不少是剛畢業的大學生,可是整天除了工作還是工作,根本沒時間談戀愛;有的工作幾年了,雖然經濟上有了一定的基礎,仍然孑然一身;即便結了婚的,過不了幾年也會變回單身狀態,公司內部流行著這樣一句話,甭管你是一個人還是兩個人,進公司後再出來就變單身了。
採訪中,時訊記者發現不僅僅有不少在日韓企業工作的中國人會倍感壓抑,一些在歐美公司工作的員工在形容自己的外企職涯時也使用了「死板、單調、乏味」這樣的形容詞。他們形容在外企工作就像在一臺龐大的機器裡,員工就是這臺機器上的輪子。在高速旋轉的過程中,隨時都會被甩掉。「來了走--走了來--來了再走」,多年來,公司的人力資源就是這樣非正常流動的。
外企出現勞資矛盾激化
最近來自一家知名外企的消息,由於不堪忍受超額加班卻沒有加班費的現實,不少員工聯名向高層寫信,自發組織起來和公司談判,要求補償加班費,否則集體罷工。
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勞動關係和勞動法博士生導師常凱近日接受《財經時報》採訪時表示,近年來外企勞動糾紛總量有所增加,「尤其是在一家較大型的跨國企業中的白領,而且勞動標準、勞動待遇非常高的情況下,竟然出現勞資矛盾激化的情況,說明中國的勞資關係已經到了非常嚴重的地步。」常凱認為員工自己組織起來和僱主談判,如果通過談判獲得工資和勞工條件改善,那絕對是有意義的,並且也是可以參照的。
業內有分析認為,這些勞資糾紛事件從某種程度上反映了外企的生態。有的外企員工連基本的話語權都沒有。
「外商投資企業,往往會利用廉價的勞動力成本,惟利是圖,剋扣工資,降低福利待遇,甚至不顧員工的身體健康,肆意超時加班。」中國社科院法學研究所劉俊海博士接受記者採訪時強調說,勞動者的「共益」權不容侵犯。員工對於公司來說,處於弱勢地位,發現利益受到損害,只有通過工會出面談判協商解決。「無論國企或外企,必須依法成立工會。工會要充當好員工的代言人,及時將員工的要求和建議,反映給公司領導層,保護員工的合法權益不受侵害。」
據瞭解,有些外企比較規範,都成立了工會。而少數外企卻不把工會當一回事,員工作為一個個體,在權益受到侵害的時候,連基本的話語權都沒有。
接受時訊記者採訪時,北京外企人力資源服務有限公司的常務副總經理張艷珍表示,關心員工的身心健康是好僱主的標誌之一,而在中國,一些外國企業在這方面做得的確不盡如人意,有的公司不是非常正規,對於員工的權利和要求能逃避就逃避,能少做就少做,可能糾紛比較多一些。
同樣屬於外企,像微軟、惠普等公司,做得就比較好。微軟一位高級主管告訴記者,他們對於超時加班,除了按照有關法律規定支付報酬外,還安排員工輪流休假。公司在每層辦公區都設有一個咖啡廳,備有簡單的糕點和咖啡。對於員工的合理化建議,公司高層都會予以考慮。
「外企勞資矛盾激化和雇佣數量增加有一定關係,也和勞動者自我保護意識的增強和法律意識越來越強有關。」張艷珍提醒在外企的中國員工解決勞動糾紛的程序是先通過協商和調節,如果雙方不能達成一致,通過勞動部門仲裁,仲裁還有異議可以到法院起訴。
張艷珍表示,《勞動法》、《工會法》等作為中國勞動力市場的相關法律,在中國的任何企業都必須遵守。比如加班是允許的,但不超過一定時限,同時要給加班費;相關補充條例裡,管理人才和高級人才可以通過勞動部門審批,申請不定時工作,可以因為崗位的特殊性質申請彈性工作時間等等。
哪類外企工作壓力最大?
工作壓力在不同的外企會有不同的體現。中國就業研究所副所長楊偉國博士認為現在外企有幾種類型,在這些企業中,諮詢類公司比如麥肯錫,以及會計事務所這樣的行業都是世界上工作壓力最大、最為緊張的企業,不僅在中國是這樣,在國外也是如此。這些企業員工的工資很高,工作負荷也很重。這是行業本身的特點所決定的。
採訪中,北京外企人力資源服務有限公司張艷珍尤其提到,一些外企直接要結果,講求結果導向,最差的5%%會被末位淘汰,這可能會造成一定的流失率。「不同行業的流失率不同,綜合起來離職率應該差不多在兩位數,10%%左右的狀態是比較接近現實的。」
張艷珍舉例說,「IT業是離職率比較高的行業,而電信業、金融領域相對比較穩定。從職位來講,銷售人員離職率相對比較高。至於是歐美企業還是日韓企業流失率高,目前還看不出明顯差異。」
談到外企薪酬的競爭力問題,張艷珍認為大型跨國公司的薪酬策略不是拍腦袋制訂的,不是情緒化的東西,一方面由市場決定,另一方面也和他們不同時期的不同策略有關。
張艷珍表示,日本企業薪水給的不是最高的,但它工作的保障性相對高一些。這兩年,已經有日資企業開始做很大的變革,原因是不少日企的人才被挖走,到有更高薪酬的歐美公司,日企也開始向歐美公司靠攏。「相比而言,歐美的企業更加市場化,參照行業標準和職位標準制訂薪酬原則。」張艷珍強調說,「薪酬高但同時員工的工作風險、壓力也增大了,這些都是相輔相成的。」
楊偉國則認為,所有企業,特別是資本家的企業,它在用人時一定是從符合他掙錢金額和整個利潤來考慮。「現代企業沒有幾個會完全考慮到個人的發展,即便考慮到個人的發展也是出於對企業發展。有些企業在特殊時期,比如業務量大增的情況下,它不可能在短期內招很多現成的人,它更願意採取增加原有人員的工作量和給予一定補償的方式。」
中國青年報